諸葛亮是三國時期的軍師,創造了很多膾炙人口的故事,那麼,諸葛亮當初是怎麼三氣周瑜的呢?
孔明三氣周瑜
一氣周瑜
《三國演義》「第五十一回 曹仁大戰東吳兵 孔明一氣周公瑾」:「周瑜和諸葛亮約定,如果周瑜奪取南郡失敗,劉備再去取,周瑜第一次奪取失利受傷,然後又將計就計,打敗了曹兵,但是諸葛亮卻乘機奪取了南郡等地,既沒有違約,又奪取了地盤。」氣得周瑜金瘡迸裂,摔下馬來。
二氣周瑜
劉備的夫人死後,孫權按照周瑜的計策假裝把自己的妹妹孫尚香許配給劉備,想把劉備騙到東吳,再將其殺害。誰知吳國太(孫權的母親)看中了劉備,不僅不許孫權殺他,還真要把孫尚香許配給他。周瑜便想讓劉備長期與諸葛亮,關羽張飛等人隔開,並且用聲色迷惑劉備,使之喪失得天下的雄心,但是失敗了。諸葛亮又使計讓劉備安然的回到了荊州,並且讓周瑜中了埋伏,還讓士兵譏諷周瑜「周郎妙計安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讓周瑜氣得金瘡再次迸裂。這也就是現在「賠了夫人又折兵」這句俗語的由來了。
三氣周瑜
《三國演義》「第五十六回曹操大宴銅雀臺孔明三氣周公瑾」:劉備向東吳借取荊襄九郡,圖謀發展壯大自己,然而東吳怕養虎為患,等劉備強大後勢必對自己構成威脅,三番五次要求其歸還荊州,劉備和諸葛亮就以攻取西川後,必還荊州為由,但遲遲不攻取,此舉令周瑜氣急敗壞,遂想出了過道荊州幫助劉備攻取西川,因為欲攻取西川必須途經荊襄,可是周瑜實則是為了攻取荊州,此計卻被諸葛亮識破,使得周瑜被圍,周瑜氣急又加之舊傷復發,不治身亡。
原文典故
孔明一氣周瑜
曹操聞之大喜,遂問其計。程昱曰:「東吳倚仗者,周瑜也。丞相就表奏周瑜為南郡太守、程普為江夏太守,留華歆在朝重用之;瑜必自與劉備為仇敵矣。乘此相併,卻作良圖。」操曰:「仲德之言,正合孤意。」當日召華歆上臺,重加賞賜,封為大理寺少卿。程昱曰:「丞相在萬刃之中,矢石交攻之際,未嘗動心;今聞劉備得了荊州,何以驚耶?」操曰;「劉備人中之龍也,平生未嘗得水;今得荊州,如困龍而入大海。孤安得不動心哉!」即日頒詔,加周瑜為總領南郡太守、程普江夏太守,命使起程。文武盡醉。筵散,操回許都。
使命徑至東吳,周瑜、程普各受其職。瑜自領南郡,更思向日之仇,如何不報?遂上疏與吳侯,令魯肅去取荊州。孫權喚肅曰:「當初汝保荊州來,今日劉備又是我妹夫,遷延不還,等待何時?」肅曰:「文書上明白寫著,得了西川便還。」權叱曰:「只說取川,到今又不動兵,不等老了人!」肅曰:「某願取之。」遂辭下船,投荊州而來。
卻說玄德與孔明在荊州廣聚糧草,調練軍馬,遠近之士多有歸之。忽報魯肅到,玄德問孔明曰:「子敬此來何意?」孔明曰:「昨者,孫權表主公為荊州牧,此是懼曹操之計。操封周瑜為南郡太守,此是令俺自相吞併之意也。他使兩處興兵,於中便來取事。今魯肅此來,又是周瑜既受太守之職,又要奪荊州之計。」玄德曰:「 如何抵對?」孔明曰:「若肅提起荊州之事,主公放聲大哭。將自哭到悲切之此,亮自出來解勸。」計會已定,遠接魯肅,來到堂上,謙讓坐次。肅曰:「今日皇叔做了東吳女婿,即是魯肅主人,如何敢坐?」玄德曰:「如何太謙?」只念舊交,讓肅坐於側。茶罷,肅開言曰:『今奉吳侯鈞命,專為荊州一事而來。自信許多時了,未蒙見還。今日既然結了親眷,合宜交付最好。」玄德聞知,掩面大哭。肅大驚曰:「皇叔何故如此?」玄德哭聲不絕。孔明從屏風後出曰:「亮聽之久矣。子敬知吾主人哭的緣故麼?」肅曰:「某實不知。」孔明曰:「有何難見?當初我主人借荊州時,許下取得西州時便還。仔細想來,益州劉璋是我主人兄弟,一般都是漢朝骨肉,若要興兵去取他城池時,恐被萬人唾罵;若要不取,還了荊州,何處安身?若不還時,於舅舅面上不好看。事實兩難,因此淚出痛腸,只得慟哭。」孔明說罷,聳動玄德衷情,真箇捶胸頓足,放聲而哭。魯肅起身勸曰:「皇叔且休煩惱,與孔明從長計議。」孔明曰:「有煩子敬回見吳侯,勿惜一言之勞,將此煩惱情節,懇告尊親,再容幾時。」肅曰:「倘吳侯不從,如之奈何?」孔明曰:「吳侯既以親妹聘嫁皇叔,安得不從乎?望子敬誠為之。」魯肅是個寬仁長者,見玄德哀痛至甚,只得應允。玄德、孔明拜謝。
宴畢,送肅下船。逕到柴桑,見了周瑜,盡言其事。周瑜頓足曰:「子敬又中諸葛亮之計也!當初劉備依劉表時,常有吞併之意,何況西川劉璋乎?似此推調,未免累及老兄矣。吾有一計,使諸葛亮不能出吾計,子敬便當一行。」肅曰:「願聞妙策。」瑜曰:「子敬不必去見吳侯,再去荊州對劉備說,既然吳侯結為親眷,使是一家;若不忍去取西川,我東吳起軍發馬去取。取得西川時,以為嫁資,卻把荊州交還東吳。此計如何?」肅曰:「西川迢遞,取之非易。都督此計,莫非不可?」 瑜笑曰:「子敬真長者也。你道我真箇去取西川與他?非也。只以此為名,實欲去取荊州,且教他不做準備。東吳軍馬收川,路過荊州,劉備必然勞軍,就問他索要錢糧。兵到城下,一鼓平收,雪吾之恨,解足下之禍。」
魯肅拜辭,再往荊州來。玄德忙與孔明商議。孔明曰:「必是不曾見吳侯,只到柴桑和周瑜商量了計又來。但說的話,主人只看我點頭,滿口應承。」計會已畢,接魯肅入。肅曰:「某回見吳侯,把皇叔言語盡情稟了。吳侯甚是稱讚皇叔仁德,遂與諸將商議起兵發馬,替皇叔收川。取了西川,卻換荊州。想念愛親之故,以此為嫁資。但軍馬經過,卻望應付些錢糧。」孔明聽了忙點頭曰:「非親不解其禍,難得吳候好心!」玄德拱手稱謝曰:「此皆是子敬之贈,一言稱謝難盡!」孔明曰:「如雄師到日,即當遠遠犒勞。」魯肅暗喜,自回。玄德問孔明曰;「此是何意?」孔明大笑曰:「周郎死日近矣!這等計策,小兒也瞞不過!」玄德又問如何,孔明曰:「此乃『假途滅虢』之計也。虛名收川,實來取荊州也。等主公出城勞軍,乘勢拿下,便就殺入城來,『攻其無備,出其不意』也。」玄德曰:如之奈何?」孔明曰:「主公寬心,便收拾窩弩,以擒猛虎;安排香餌,以釣鰲魚。等周瑜到來,他便不死,也九分無氣。」喚趙雲聽了計:「如此如此,其餘我自有擺布。」玄德大喜,自作準備。
卻說魯肅回見周瑜,說玄德、孔明歡喜一節,準備出城勞軍。瑜大笑曰:「原來今番也中吾計!」便救魯肅訴稟吳侯,差人交割城子,並遣程普引軍接應。周瑜此時箭瘡結了白痂,濃水無出,身軀無事,調遣甘寧為先鋒,自與徐盛、丁奉為第二,凌統、呂蒙為後隊,水陸進兵五萬,望荊州而來。周瑜自在船中,時復歡笑,以為孔明中計。水軍二萬五千人迤邐進發,前軍至夏口。周瑜問:「前面有遠接之人否?」人報皇叔使糜竺來見都督。瑜喚至,問勞軍如何。竺曰:「主公皆準備下應付錢糧,陸續起運。」瑜曰;「皇叔何在?」竺曰:「荊州城門外相等,與都督把盞。」瑜曰:「今為汝家事,勞軍之禮,休得輕易。」糜竺領了言語先回。戰船密密排在江上,依次而進。看看至公安,並不見一隻軍船,又無一人遠接,周瑜在那軍中,趲上船隻,離荊州十餘裡,只見江面上靜蕩蕩的。哨探的回報:「荊州城上插兩面白旗,並不見一人之影。」周瑜教船傍岸。瑜上岸乘馬,帶了甘寧、徐盛、丁奉一般軍官,皆上馬隨行,虎賁千餘人,遙望荊州來。到城下,並不見動靜。瑜勒住馬,令前軍叫門。城上守門將軍問曰:「是誰?」吳軍答曰:「是東吳周都督親自在此。」忽一聲梆子響,白旗倒處,兩面紅旗便起,城上軍一齊都豎起槍刀。敵樓上趙子龍出曰:「都督此行,端的為何?」瑜曰:「吾替汝主取西川,何相罔耶?」子龍答曰:「孔明軍師已知都督『假途滅虢』之計,故留趙雲在此。吾主公有言:『孤乃漢朝皇叔,安忍背義而取川乎?若汝端的取蜀,吾當披髮入山,不失信於天下也。』」瑜聞之,勒馬便回。一人打「令」字旗於馬前報曰:「左右探得四路軍馬一齊殺到:關某從江陵殺來,張飛從秭歸殺來,黃忠從公安小路殺來,魏延從孱陵小路殺來,四路正不知多少軍馬。喊聲遠近震動百餘裡,皆言要捉周瑜。」 瑜馬上大叫一聲,箭瘡復裂,墜於馬下。未知性命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孔明二氣周瑜
劉備取了荊州之地後,周瑜要魯肅去討說法,劉備狡辯道荊州被是劉表的地盤,如今劉表雖然死了,可是他兒子還活著,我作叔叔的輔佐侄子取回自己的地盤怎麼不行?這聽起來似乎有理,但不久劉表之子劉琦死了。魯肅再去討時,孔明又一席強辯,說什麼劉備是皇族,本就該有土地,何況劉備還是劉表的族弟,這是弟承兄業,劉備在赤壁之戰中也曾盡力之類的話。令魯肅這個老實人不知道如何應答。到最後,終於說荊州算暫時借東吳的,但要取了西川再換,還立下文書。此時劉備夫人去世,周瑜便鼓動孫權用嫁妹(孫尚香)之計將劉備賺往東吳而謀殺之,繼而奪取荊州,但不想此計被諸葛亮識破,便將計就計讓劉備與吳侯之妹成了親。當歲末年終,玄德依孔明之計攜夫人幾經周折離開東吳時,周瑜親自帶兵追趕,卻被雲長、黃忠、魏延等將追得無路可走,蜀國岸上軍士齊聲大喊:「周郎妙計安天下,陪了夫人又折兵!」把周瑜氣得再次金瘡迸裂。
孔明三氣周瑜
過了一段時間,劉備沒有絲毫取川的跡象,此時曹操為了瓦解孫劉聯盟,表態周瑜為南郡太守,程普為江夏太守。於是周瑜再遣魯肅去討荊州。孔明再次狡辯一番,為自己找理由。周瑜設下「假途滅虢」之計,名為替劉備收川,其實是奪荊州,不想又被孔明識破。周瑜上岸不久,就有幾路人馬殺來,都言道「活捉周瑜」,周瑜氣得箭瘡再次迸裂,昏沉將死,臨終作書與孫權薦魯肅代己之職,同時,聚眾將曰:「吾非不欲盡忠報國,奈天命已絕矣。汝等善事吳侯,共成大業。」死前,仰天長嘆:「既生瑜,何生亮!」後大叫幾聲,便不治身亡。
喜歡小編的關注一下吧!
今天的分享就到這,希望這篇文章對大家有幫助,如果喜歡這篇文章的話就在下面評論,評論說說你對這篇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