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成功者都是60分哲學的踐行者。
2019年美國Discovery探索頻道的一檔真人秀節目《億萬富翁谷底求翻身》,節目說的是美國億萬富翁葛倫.史登斯隱藏自己的真實身份。
靠著身上僅有的100美元和一輛舊卡車,不藉助人脈關係和其他資金,在一座陌生的城市,需要在90天以內打造出一個估值100萬美元的公司。
節目播出後,引起了巨大的轟動,在節目中會經常出現一些反轉,也使得節目效果真實,讓大家看到葛倫.史登斯是如何從零開始逆襲的。
節目一開始,葛倫沒有急著去賺錢,而是先把目標進行分解,分解成一個個小目標,但最終都是為了大目標服務,也就是創辦估值100萬美元的大公司。
以下是我們把葛倫的這90天,分為三個階段。
生存階段:葛倫為了有錢能活下來,先去嘗試了很多工作,如賣寵物玩具、做家政、做義工換取食物等,雖然很辛苦,但為了保證自己有錢吃飯。
在生存的這一個階段,葛倫同時給自己定的小目標非常明確,給自己積累創業的資金,於是他靠著賣廢舊輪胎,積累了一些資金。
積累階段:當葛倫柏積累了一些資金足夠後,立即開始做好調研,他始終明白自己真正的目標所在,然後把目光放在倒賣二手車、二手房上以獲取更多的資金。
為創辦公司做鋪墊,葛論很清楚自己的目標和所做的事情,將目標分解的十分詳細,每周,每一天,都會把目標完成。
但實際上他所定下的目標,並非全部能完美的完成,甚至不如一些人做的好,但是他非常清楚自己的真正大目標,他所做的一些都是為了,創辦估值100萬美元的公司,這是一種策略或者說是一種60分哲學。
爆發階段:葛倫藉助著積累的資金把目光放在了燒烤上,創立了自己的燒烤品牌,並在燒烤節上取得獎項,吸引了當地人的目光,店鋪人氣也爆炸式增長,人員滿座。
二、為什麼是60分
拼多多創始人黃崢在創業了一段時間後曾經說過,自己很晚才領悟到」60分萬歲「的哲學。
在面對自己的大目標時,進行分解數個小目標,而在完成這些小目標中,同時為了保存自己的精力、金錢或者時間,對那些顯得並不重要的小目標,只需要做到及格,也就是60分。
60分是一種哲學藝術。
曾經巴菲特的私人飛行員麥可·弗林特向巴菲特請教,巴菲特讓麥可在一張紙上寫出他自己定下的25個目標,然後再讓麥可選出他自己認為重要的5個。
麥可在紙上畫出了自己認為比較重要的5個,然後向巴菲特問道:」是不是先完成這最主要的5個呢?「
而巴菲特給出的答案讓麥可大吃一驚。
巴菲特讓麥可把那20個沒有選中的目標放在「不惜一切代價也要避免」的清單上,即便不能避免也僅僅只需要做到及格,目的就是不要花過多的精力在不重要的事物上。
每個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所定的目標必須要有優先級,,這樣精力才能更好的分配,好鋼用到刀刃上。
這也正如葛倫在節目中所說的,:「有時候輸掉一場仗,才能打贏整場戰爭」
三、那些和60分萬歲有共同點的理論
美國著名的管理大師史蒂芬.柯維,在他的《高效能人士的7個習慣》一書中提到的「每個人對個人使命都要有明確的認識,能兼顧重要的和緊急的事情,能平衡產出和產能的關係」。
同樣的,格雷在《成功的普遍共性》中也提到:「成功者能為失敗者所不能,首先要有明確的目標和使命,內心要有燃燒的激情,讓自己對所有其他不相關的事大聲說「不」」。
當我們真正的朝著自己的大目標前進時,眼中也只有大目標,一切的小目標都是為了大目標而服務,一切不相關的事物也應當放棄。
歌德說:「重要之事絕不可受芝麻綠豆小事牽連」
然而這些都和60分哲學都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四、60分哲學帶來的質變
淘寶總裁在上學時能考60分就不考65分,他所在的計算機系非常的糟糕,所以他每科都只60分,拿到學位就夠了,然後就可以花更多的時間去做更重的事,這也使得他能夠獲得了成功。
在同等的環境下,那些花大量時間和精力去專攻一件事,和花同樣的時間和精力去做不同的事,兩者得到的結果是完全不一樣的。
作家格拉德威爾在《異類》一書中指出:「人們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並非天資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續不斷的努力。1萬小時的錘鍊是任何人從平凡變成世界級大師的必要條件。」
很顯然,那些花大量時間和精力去做一件事的人,遠比花同樣精力和時間做不同事的人要更容易成功。
總結:
60分哲學的意義在於,我們必須要認清自己的大目標所在,牢記自己的使命和初心,不要被眾多的瑣碎之事牽絆,應保留更多的精力和時間,去做那些最值得、最重要的才是取得成功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