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入圍2021IEEE Fellow華人科學家簡歷
1995年畢業於英國愛丁堡赫瑞瓦特大學,獲博士學位。目前主要研究方向為小型多波段移動終端天線、5G移動通信天線和陣列、解決電磁輻射和散射問題的數值方法。擁有US/WO/PCT/CN專利50餘項,在這些領域發表論文90餘篇。
劉世霞本科、碩士畢業於哈爾濱工業大學數學系,博士畢業於清華大學計算機系,主要研究領域為信息可視化及可視分析,具體包括文本可視分析,社會媒體可視分析和用戶行為可視分析。
唐傑,清華大學
虞晶怡,上海科技大學
現為中北大學軟體學院引進的「山西省百人計劃」人才。2002年至今,於著名國際期刊和會議上發表70餘篇論文,如ACM Transaction on Graphics, IEEE TPAMI, IEEE Computer Graphics & Applications, ICCV, ECCV, CVPR 等。所承擔的科研項目,共收到美國科研基金超過兩百萬美元;獲得美國發明專利四項。
張霖濤博士是微軟亞洲研究院首席研究員/全球合伙人,目前他在領導微軟亞研院的智能雲與端研究組從事系統與網絡方面的研究。
在2008年加入微軟亞研院之前,他在微軟矽谷實驗室工作。張博士曾經在形式驗證與邏輯推理,網際網路安全,分布系統,計算機體系結構以及可再構計算等等很多研究領域做出過貢獻。目前他主要的研究方向是超大規模分布系統,特別是研究雲計算對網絡,存儲,技術和分布式人工智慧系統的挑戰與機會。張博士的研究工作獲得過不少獎勵,包括SOSP和DATE最佳論文獎,ICCAD十年最有影響力論文獎,DAC 50年最高引用論文獎,計算機自動驗證(CAV)獎,以及Richard Newton電子設計自動化技術影響力獎等等。張霖濤博士在北京大學獲得本科學位,在普林斯頓大學獲得博士學位。
鄭宇,京東集團副總裁、京東數字科技首席數據科學家、 京東城市總裁, ACM數據挖掘中國分會(KDD China)秘書長、上海交通大學講座教授、香港科技大學客座教授、人工智慧國際權威期刊(SCI一區刊物)ACM TIST主編。西南交通大學人工智慧研究院院長(兼職)。
李厚強,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電子工程與信息科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2013)、萬人計劃領軍人才(2016)。現為多媒體計算與通信教育部-微軟重點實驗室主任。
汪萌, 男,博士,合肥工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合肥工業大學學術委員會委員,安徽省人工智慧學會理事長,合肥工業大學計算機學院(人工智慧學院)院長,國際模式識別協會會士(IAPR Fellow),共青團安徽省委副書記。主要從事多媒體信息處理研究。
新世紀百千萬國家級人才,全國優秀博士後,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的專家,重慶市「322」人才工程一層次人才,重慶市學術技術帶頭人,曾擔任ACM重慶分會主席;現任IEEE計算智能學會重慶分會副主席;IEEE Transactions on Cybernetics、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and Learning Systems副編輯;IEEE Senior Member;30餘個國際一流刊物的特邀審稿人;中國電子學會「非線性電路與混沌」專委會副主任委員;中國通信學會「混沌密碼」專委會委員;重慶市「電子學會」副理事長;教育部「物聯網工程專業教學研究專家組」成員;中共重慶市委組織部「信息化建設」工作專家諮詢組成員。
黃德雙,男,1964年1月生,工學博士,同濟大學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博士生導師,2000年度中科院「百人計劃」入選者。同濟大學認知網際網路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主任,機器學習與系統生物學研究所所長,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第十四屆專家評審組成員。本碩博分別畢業於解放軍電子工程學院、解放軍國防科技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
工學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IEEE高級會員。主要從事模塊化神經網絡結構與學習算法和多層神經網絡逆映像的計算方法及其應用的研究,提出了多級篩選神經網絡模型和基於線性與非線性規劃方法的多層神經網絡逆映像計算方法。2002年8月起任上海交通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系教授,同年12月被評為博士生導師。
1982年1月畢業於青島科技大學自動化系,獲工學學士。同年留校任教。1989年4月畢業於西北工業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系,獲工學碩士學位。1991年4月至1994年3月在日本京都大學電氣工程系攻讀博士學位。1994年3月獲京都大學工學博士學位。
1999.9 ~ 2004.7 華南理工大學 研究生(博士)畢業
1996.9 ~ 1999.7 華南理工大學 本科(學士)
陳敏教授23歲獲華南理工大學通信與信息系統博士學位,先後在韓國國立漢城大學計算機學院、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電氣與計算機工程系從事博士後研究,曾任韓國首爾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院助理教授,2009年入選國際電子電氣工程師學會(IEEE)高級會員。現任華中科技大學計算機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嵌入與普適計算實驗室主任。陳敏教授從事物聯網感知、5G網絡、移動雲計算、軟體定義網絡、醫療大數據、醫療雲安全和隱私保護、人體區域網、情感通信和機器人技術等領域的研究工作。
畢業院校:新加坡國立大學、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
現為香港大學電機及電子工程學系副教授。他在 IEEE GLOBECOM 2006和 IEEE/cic 2018上分別獲得了 IEEE 通信協會2019年最佳教程論文獎、2015年亞太區最佳論文獎、2019年亞太區傑出論文獎和最佳論文獎。
現任北京郵電大學網絡技術研究院執行院長、智能通信軟體與多媒體北京市重點實驗室主任。
2009年獲得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國家973計劃項目「物聯網體系結構基礎研究」首席科學家,「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兼任中國計算機學會常務理事、物聯網專委會副主任、多媒體專委會副主任,ACM SIGMOBILE CHINA主席,中國人工智慧學會常務理事兼副秘書長,中國圖形圖像學會常務理事,以及IEEE T-MM、ACM T-IOT和MTAP等期刊編委。其長期從事物聯網與傳感網、多媒體理論與系統的研究工作,承擔了包括國家973計劃、863計劃、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等項目30多項,在物聯網體系結構、多媒體傳感網、群智感知網絡、視頻理解與分析、流媒體調度等研究中取得一批有國際影響力的原創或創新性成果,在系列著名國際期刊和會議發表200多篇論文,申請國內外發明專利50餘項, 已獲得授權40餘項。獲得教育部自然科學一等獎、CCF自然科學一等獎、北京市教學成果一等獎、中國電子學會科學技術獎一等獎等獎勵。
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清華信息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籌)寬帶通信重點實驗室主任。
教育經歷:武漢大學的學士和碩士學位,伊利諾伊理工大學的博士學位。
張宏科,男,漢族,中共黨員,1957年9月出生於山西省大同市,北京交通大學博士生導師、教授,下一代網際網路互聯設備國家工程實驗室主任,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1988年12月,張宏科碩士畢業於電子科技大學;1993年2月,博士畢業於電子科技大學;2004年,入選中華人民共和國「首批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2008年12月起,任下一代網際網路互聯設備國家工程實驗室主任。
張宏科長期從事新型網際網路體系架構的研究和相關人才培養。
中國移動研究院首席科學家博士。出生於臺灣,1987年獲得Stanford大學電機工程系博士學位,曾先後在美國貝爾實驗室、美國AT&T總部、臺灣工研院電通所、香港應用科技研究院(曾任副總裁)工作,致力於移動通信領域的R&D。易芝玲領銜中國移動綠色無線通信研究項目,帶領團隊成功實現了綠色新能源基站試點應用等,有利推動了節能新技術和「軟」基站的發展和成熟,以配合中國移動4G網絡的發展演進,拓展了中國移動在綠色網絡與節能技術方面的國際影響力,並使中國移動在5G關鍵技術研究領域處於領先地位。同時,易芝玲更多地嘗試原始創新,不僅僅是為4G服務,更為未來的5G打基礎。
李軍,中山大學
王力哲,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耿華,清華大學
1999.9–2003.7華中科技大學電氣與電子工程學院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獲工學學士學位
2003.9–2008.7清華大學自動化系控制科學與工程專業獲工學博士學位
2008.11–2010.5加拿大Ryerson大學LEDAR實驗室博士後
2010.6–2012.11清華大學自動化系講師
2012.12–至今清華大學自動化系副教授
嶽東,南京郵電大學
文福拴,浙江大學
吳文傳,清華大學
2013.12~ ,清華大學電機系,教授
2010.08~, 清華大學電機系,博士生導師
2006.12~2013.12, 清華大學電機系,副教授
1999.04~2006.12, 清華大學電機系,助教、講師
2001.09~2003.12 ,清華大學電機系電力系統自動化專業,獲工學博士
1996.09~1998.12 ,清華大學電機系電力系統自動化專業,獲工學碩士
1991.09~1996.07, 清華大學電機系電力系統自動化專業,獲學士學位
徐政,浙江大學
呂徵宇,浙江大學
謝崇進博士於1996年和1999年畢業於北京郵電大學,獲得碩士和博士學位。他的博士學位論文獲得2003年全國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提名。博士畢業後,他於1999年10月赴瑞典Chalmers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2001年5月,他加入位於美國新澤西州的朗訊(現為阿爾卡特 • 朗訊)公司貝爾實驗室,從事光纖通信研究工作,研究領域涉及光纖通信系統及網絡技術的各個方面。他於2002年獲得貝爾實驗室集體工作獎,2004年獲得貝爾實驗室主席金獎,2010年獲貝爾實驗室主席獎,2012年被評為貝爾實驗室傑出人才。迄今為止,他在國際著名學術刊物和學術會議上發表論文160多篇,著有兩個學術著作章節,獲得40多項美國和國際專利。謝崇進博士是IEEE(國際電氣與電子工程師協會)高級會員,美國光學學會會員。他是多種國際學術刊物審稿人,參與組織多個學術會議及擔任多種學術會議技術委員會委員,並擔任IEEE/OSA Journal of Lightwave Technologies客座編輯。
郭書祥,男,教授,博士,博士生導師,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本科、碩士均畢業於長春理工大學,博士畢業於日本國立名古屋大學。現為北京理工大學教授,工業和信息化部融合醫工系統與健康工程重點實驗室主任。擔任IEEE ICMA(智能機電一體化和自動化)國際會議的創始大會主席以及《IJMA(智能機電一體化和自動化)國際雜誌》主編等學術職務。
本科、碩士畢業於中北大學電子工程系,博士畢業於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2012-至今擔任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複雜系統管理與控制國家重點實驗室任研究員。
陳景東,男,1970年2月出生,西北工業大學教授,曾任WeVoice公司(美國新澤西)首席科學家(Chief Scientist)。主要從事語音分析及合成。1993年和1995年於西北工業大學航海工程學院獲得學士及碩士學位,1998年於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模式識別國家實驗室獲得博士學位。
李純明博士現任電子科技大學電子工程學院教授、博導,東北大學兼職教授,南京軍區總醫院客座教授。 李純明在福建師範大學和復旦大學獲得數學專業學士與碩士學位,後留學美國康乃狄克大學,獲得電子工程博士學位。李純明博士主要研究領域包括圖像處理、計算機視覺和醫學影像分析的算法研發與應用。
李建東,1962年出生,1982年和1985年畢業於西北電訊工程學院(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前身)本科和研究生班,分別獲得工學學士和碩士學位。1990年畢業於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獲工學博士學位。1994年破格晉升為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傑出青年科技基金獲得者,教育部創新團隊負責人。
逄愛君教授於1996年、1998年以及2002年於臺灣國立交通大學分別獲得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2002年進入臺灣大學計算機科學與信息工程系開展研究工作,現任臺灣大學電氣工程與計算機科學學院教授、副院長。逄愛君教授於2013至2016年期間任網絡與多媒體研究生院院長,且先後擔任臺灣大學通信工程研究所副教授以及臺灣中央研究院信息科技創新研究中心的副研究員。她的研究領域包括無線與多媒體網絡、5G通信、軟體定義網絡、無線超低時延通信網絡、霧計算、邊緣計算以及下一代物聯網服務。
-END-
來源 | 青塔
| 整理文章為傳播相關技術,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
| 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
【1】大佬終於把鴻蒙OS講明白了,收藏了!
【2】必看!影響嵌入式薪資的各種原因!
【3】我的單片機轉嵌入式Linux之路:一位大佬的完美轉變!
【4】電氣畢業生在國家電網都幹啥工作?
【5】讓你永遠忘不了的傅立葉變換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