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季 | 讀書隨處淨土,閉門即是深山

2021-02-19 楠書房

9月將至,哪怕是還沒來得及收心的熊孩子,都被父母領著乖乖去上學。

古語有云:「十年久旱逢甘露,千裡他鄉遇故知,老生洞房花燭夜,學生金榜題名時,皆為人生四大喜事。」古往今來,莘莘學子寒窗苦讀,也只是為了他日能獲得金榜題名,成為天下知識的新權貴,因此但凡家中有小孩入學便是家裡的頭等大事。

有涵養、有格局、有幸福感的人生,才是更值得推崇的。

 

《四時讀書樂•春》

元·翁森

山光拂檻水繞廊,舞雩歸詠春風香。

好鳥枝頭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

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唯有讀書好。

讀書之樂樂何如?綠滿窗前草不除。

書在左右,或信手閒翻,或傾心細讀,或一笑看過,或反覆品賞,芬芳盈口,滿心餘香。從春花讀到秋月,從夜雪初雯讀到朝輝甫上,在春秋默然交替裡,在歲月寂然運行中。

心靈因書,時而大慟,時而微喜,時而寒霜徹骨,時而微風拂面.

▲漢代  漢畫像石 官學授課場景

張栻的《石瀨》詩則是寫野外讀書之樂:

 

流泉自清瀉,觸石短長鳴。

窮年竹根底,和我讀書聲。

詩用潺潺流泉來形容讀書的歡快,有情有景,令人嚮往。

▲明 孔子聖跡之圖·杏壇禮樂

「學瀾比似雲瀾闊,不到登峰那得知。」詩句告誡後人:學海茫茫,沒有刻苦勤奮的精神,是難以有所成就的。

《勵學篇》

宋·趙恆

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鍾粟。

安居不用架高樓,書中自有黃金屋。

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

出門莫恨無人隨,書中車馬多如簇。

男兒欲遂平生志,五經勤向窗前讀。

所謂「是真名士自風流」,其實就是指書的靈透、書的雅致、書的睿智,穿透歲月的塵煙,浸潤到讀書人的心底裡。

由內及外,付著於舉手投足做人處世之中,從而形成一種翩然風度,一種迷離氣質,超凡脫俗,卓爾不群。

讀書要刻苦,珍惜時間固然十分重要,但讀書的效果不一定與讀書的時間成正比,僅「惜陰待旦,秉燭焚膏」是不夠的,需講究讀書方法。

「惟應微密處,猶欲細商量」。(朱熹《懷南軒老兄呈伯崇擇之二友二首》)這是提倡讀書要討論。

「想通河漢星千座,味透芝蘭月半林。」(黃寧莪《讀書嶽麓》)這是提倡讀書要想、要思考。「觀書先須熟讀,使其言皆出於吾之口,繼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於吾心,然後可以有得爾。」(朱熹《讀書之要》)一邊讀書,一邊思考,「想通河漢」,才能從書中悟出道理,「味透芝蘭」。

「日知其新,月守其故。毋求速成,毋求廣騖。騏驥千裡,積於跬步。我馬駑駘,十駕可赴。」(歐陽厚均《擬張茂先勵志詩九首示及門諸子》之一)這主要講讀書速度,要以弄通弄懂為宜,不要盲目求快,學問功夫,必須一步一個腳印,既要每日知得新的知識,又要鞏固以前所學的知識。

▲明鞍馬秋風圖書童隨學子出行的場景

《讀書有所見作》

清·蕭掄謂

人心如良苗,得養乃滋長。

苗以泉水灌,心以理義養。

一日不讀書,胸臆無佳想。

一月不讀書,耳目失精爽。

讀書這件事,以自己的簡單,成就著你的豐富;它以自己的的開放與接納,完善著你的精神世界。

時光流逝,歲月不言,生命一天天在書香的濡染中,會變的愈加醇厚耐品,一種靈魂的香味,自然就會生發出來,飄逸四散。

願你出走半生,歸來仍是少年。

願你學習一世,回首有愛相伴。


相關焦點

  • 《小窗幽記》:閉門即是深山,讀書隨處淨土
    一、閉門即是深山,讀書隨處淨土。二、交友須帶三分俠氣,做人要存一點素心。三、流水有方能出世,名山如藥可醫身。四、雨送添硯之水,竹供掃榻之風。五、細雨閒開卷,微風獨弄琴。
  • 閉門即是深山 讀書隨處淨土:吳昌碩《山水》
    從畫幅左上之題詩推測,該文士或即為吳昌碩本人。在樹下讀書,是從古至今許多讀書人的共同愛好。然相較於「松下軒窗坐,巖間卷帙開」的愜意,吳昌碩「秋之為氣闢鴻蒙,珍重歐陽賦此風。我壽蹉跎仍未補,樹根補讀畫徒工。」一詩似乎別有一番意味。
  • 20個簡短經典的句子,告訴我們為什麼要讀書
    (蘇軾)2.無目的讀書是散步而不是學習。(胡適)3.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冰心)4.吹滅讀書燈,一身都是月。(黃永玉)5.讀書是門檻最低的高貴。(《人民日報》)6.鳥欲高飛先振翅,人求上進先讀書。(李苦禪)7.閱讀是永恆的,載體卻不斷更新。8.壯士腰間三尺劍,男兒腹中五車書。(佚名)9.閉門即是深山,讀書隨處淨土。
  • 開學季,在古代是怎樣一番景象?
    同學的花式曬被讓久違的校園終於有了人氣作為一個考據玩家玄鳥一邊感慨開學季一邊好奇古代的開學季會是怎樣一番景象呢?一開始,「束脩」多為實物,後來慢慢演變為銀兩錢幣,即「脩金」。送脩金是一種社會風氣,有時也是一種強制性要求。明沈鯉《義學約》中便有規定:「義學束脩,東道總備。分四次送,每季仲月十五日送一次,其諸學生家不必又具私禮。」沒想到吧,古代學費還能分期付款。
  • 80後獨守深山寺廟,香火錢就是他的生活費,最少時一個月只有40元
    就像80後青年,他的一生常伴青燈古佛,獨居深山在寺廟之中,靠信徒們的香火錢勉強度日,最少時一個月只有40元,這樣的生活對於很多人而言都是艱苦難忍得,對於王先凱而言,卻是多少錢都換不來的寧靜與自在。少有佛心「人行天地間,忽如遠行客。」
  • 又到開學季,孩子們,為了人生不被忽悠,認真讀書吧!
    新學期又開學了,孩子們的人生,又要邁上新的起點,又將見到久違的老師和同學,踏上一段嶄新的成長旅程。開學季到了,無論是城裡,還是農村,冷冷清清的校園門口,隨著開學的鐘聲敲響,一時又喧譁、熱鬧起來。我兒時上學那陣,是要交學費的,從小學一直交到中學,錢雖然不多,從幾元到幾十元不等,但對於貧窮的農村家庭來說,無疑是一筆不小的負擔,尤其是我家弟兄多,加在一起,每到開學季
  • 又到了開學季 你的讀書動力還剩幾格
    時間過得真快,不知不覺又到了「開學季」。對於絕大部分的學生來說,開學是一件令人興奮不已的事,終於能和許久未見的同學、老師會面,並分享假期時的各種趣事,同時也期待新一學期的到來。不過也有一部分同學,從心底就恐懼上學,當和他們說要開學了,根本就沒從假期的快樂時光緩過神來,更是像談到老虎一樣色變。
  • 又是開學季,還記得開學時父母送你們讀書的場景嗎?
    文:蔣忠硯 圖:來源於網絡經過暑假過後,又迎來了開學季,各大學校紛紛開學,今天這篇文章重點來寫一下父母送我們到學校感人的情景。很多農村的父母很少出遠門,為了自己的孩子,他們不怕車馬勞頓,只是為了幫孩子拿很重的一些東西,很多父母坐車都會暈車,他們一坐車都會很難受,可能坐了車幾天都不會舒服,但是做父母的擔心各種擔心自己的孩子,在學校不習慣,所以都會送孩子去學校報名,父愛如山,父親扛著大包小包艱難踱步肩扛大包裹送自己的還在去學校開學
  • 開學季|@青白江人,你有一份購書讀書指南待查收
    開學季盼開學 忙讀書開學了,和暑假說聲再見開學了,和玩樂說聲拜拜開學了,和自由說聲再會開學了,和書本說聲加油書店創始人錢小華先生是個藏書家,先鋒書店即是書店也是他的藏品展廳。書店推崇人文,書籍定位具有極其濃烈的文化氣息。他希望讀者能把這裡當做公共的圖書館,共同分享精神的盛宴。詩人北島、媒體人白巖松、諾貝爾得主勒克萊齊奧等,都曾在先鋒留下過腳印。
  • 【開學季】「開學經濟」熱了起來
    學生們在書店挑選圖書 隨著9月開學季的到來,清淨了許久的校園又開始熱鬧起來,家長們紛紛領著孩子走進書店、學習用品商店,忙著採購「開學裝備」,「開學經濟」也隨之悄然升溫。  「新學期剛開始,老師說多讀書作文才會寫得好,所以我給自己定的任務是讀5本好書,今天放學路過書店先自己挑好,明天帶著爸爸來買。」開學5年級的劉驍鋒告訴記者。他身邊的一位女同學忍不住插話道:「我要把自己的零花錢都攢起來買書看。」  「這兩天的銷售量的確增加了不少,中學生主要購買一些教輔書,小學生買課外讀物的比較多。」書店銷售員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