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將至,哪怕是還沒來得及收心的熊孩子,都被父母領著乖乖去上學。
古語有云:「十年久旱逢甘露,千裡他鄉遇故知,老生洞房花燭夜,學生金榜題名時,皆為人生四大喜事。」古往今來,莘莘學子寒窗苦讀,也只是為了他日能獲得金榜題名,成為天下知識的新權貴,因此但凡家中有小孩入學便是家裡的頭等大事。
有涵養、有格局、有幸福感的人生,才是更值得推崇的。
《四時讀書樂•春》
元·翁森
山光拂檻水繞廊,舞雩歸詠春風香。
好鳥枝頭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
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唯有讀書好。
讀書之樂樂何如?綠滿窗前草不除。
書在左右,或信手閒翻,或傾心細讀,或一笑看過,或反覆品賞,芬芳盈口,滿心餘香。從春花讀到秋月,從夜雪初雯讀到朝輝甫上,在春秋默然交替裡,在歲月寂然運行中。
心靈因書,時而大慟,時而微喜,時而寒霜徹骨,時而微風拂面.
▲漢代 漢畫像石 官學授課場景
張栻的《石瀨》詩則是寫野外讀書之樂:
流泉自清瀉,觸石短長鳴。
窮年竹根底,和我讀書聲。
詩用潺潺流泉來形容讀書的歡快,有情有景,令人嚮往。
▲明 孔子聖跡之圖·杏壇禮樂
「學瀾比似雲瀾闊,不到登峰那得知。」詩句告誡後人:學海茫茫,沒有刻苦勤奮的精神,是難以有所成就的。
《勵學篇》
宋·趙恆
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鍾粟。
安居不用架高樓,書中自有黃金屋。
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
出門莫恨無人隨,書中車馬多如簇。
男兒欲遂平生志,五經勤向窗前讀。
所謂「是真名士自風流」,其實就是指書的靈透、書的雅致、書的睿智,穿透歲月的塵煙,浸潤到讀書人的心底裡。
由內及外,付著於舉手投足做人處世之中,從而形成一種翩然風度,一種迷離氣質,超凡脫俗,卓爾不群。
讀書要刻苦,珍惜時間固然十分重要,但讀書的效果不一定與讀書的時間成正比,僅「惜陰待旦,秉燭焚膏」是不夠的,需講究讀書方法。
「惟應微密處,猶欲細商量」。(朱熹《懷南軒老兄呈伯崇擇之二友二首》)這是提倡讀書要討論。
「想通河漢星千座,味透芝蘭月半林。」(黃寧莪《讀書嶽麓》)這是提倡讀書要想、要思考。「觀書先須熟讀,使其言皆出於吾之口,繼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於吾心,然後可以有得爾。」(朱熹《讀書之要》)一邊讀書,一邊思考,「想通河漢」,才能從書中悟出道理,「味透芝蘭」。
「日知其新,月守其故。毋求速成,毋求廣騖。騏驥千裡,積於跬步。我馬駑駘,十駕可赴。」(歐陽厚均《擬張茂先勵志詩九首示及門諸子》之一)這主要講讀書速度,要以弄通弄懂為宜,不要盲目求快,學問功夫,必須一步一個腳印,既要每日知得新的知識,又要鞏固以前所學的知識。
▲明鞍馬秋風圖書童隨學子出行的場景
《讀書有所見作》
清·蕭掄謂
人心如良苗,得養乃滋長。
苗以泉水灌,心以理義養。
一日不讀書,胸臆無佳想。
一月不讀書,耳目失精爽。
讀書這件事,以自己的簡單,成就著你的豐富;它以自己的的開放與接納,完善著你的精神世界。
時光流逝,歲月不言,生命一天天在書香的濡染中,會變的愈加醇厚耐品,一種靈魂的香味,自然就會生發出來,飄逸四散。
願你出走半生,歸來仍是少年。
願你學習一世,回首有愛相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