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學旅行雖然順應了實施素質教育和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的時代訴求,但觀念上的缺位與偏頗會造成實踐中的盲從與偏失。
因此,必須廓清研學旅行中教育性與趣味性、全體性與差異性、規範性與創造性、理論學習與社會實踐、學校主導與市場參與之間的關係。
研學旅行的最大特點和集中優勢在於研究性學習和旅行體驗的有機融合,這就要求中小學在開展研學旅行時,必須正確處理好教育性與趣味性之間的關係,否則就會產生目標游離的風險。
那麼,學校在研學旅行中如何處理好「遊」與「學」的辯證關係,讓教育性與趣味性相得益彰呢?
首先要擺正「研學」與「旅行」之間的關係定準「研學為主旅行為輔」的基調,即「研學"是價值和目標所在而「旅行」只是途徑和載體。
其次需要教育者的正確引導和幹預督促學生完成預定的研學任務以避免出現表淺化的只遊不學現象。
最後,需要教育者機智巧妙地將教育意圖潛藏起來讓學生在敞開身心的遊玩中不知不覺地受到教益。
研學旅行不是家境富裕學生的專享旅行,而是一種由學校組織、全體學生參與的教育方式,但整建制式的出行方式存在固有的瑕疵,過於強調集體性的一致行動,而忽略甚至罔顧學生的個性特徵和多元需求。
要將全體性與差異性、共性與個性、普遍性與特殊性辯證統一起來在同吃、同住、同學習的研學旅行中,引導學生基於個體經驗知識儲備以及特殊情境選擇各自感興趣的研學任務為學生的個性發展創造條件和機遇。
由於研學旅行是一種校外教育活動涉及部門多參與人員雜、時空範圍廣不像校內教育活動那樣具有很強的系統性、連續性和可控性因而其安全風險係數更高。
規範性是預防研學旅行出現目標游離、安全失控以及教育亂收費等風險的基本前提,也是確保學生」遊學兼得」的重要舉措。
這就要求一方面學校必須嚴格按照《意見》的要求和既定規程不折不扣地執行相關程序如報備教育主管部門、建立安全責任體系、公正透明地遵選第三方服務機構等。
另一方面,為了更好地指導學生完成研學任務,學校和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制定一本兼具規範性與靈活性的研學手冊,以便指導學生做好準備,引導他們在研學中思考,鼓勵他們在研學後有的放失地總結分享。
其次關注其創造性問題,研學旅行是學生積極探究,主動建構的過程,不是盲目的感知和被動接受的活動。
需要強調的是,研學旅行的實踐性和體驗性特徵並不反對理論學習。
實質上一次遊有所得獲益良多的研學旅行是需要學生擁有相當的知識儲備和理論基礎的,否則研學旅行就會淪為蜻蜓點水式的「到此一遊」,即僅僅停留於參觀校園、跟風遊蕩和合影留念等表層活動上。
這是因為如果缺乏一定的知識積累,學生不僅很難發現問題而且也無法在特定情境中完成知識的遷移和重構,其實踐能力和綜合素養的培養也就無從談起。
此外,研學旅行凸顯的體驗參與、躬親實踐等特徵還可以幫助學生通過認知、身體和環境融為一體的具體學習,更深刻地吸收和理解課堂上所接受的理論知識。
作為一種高效的資源配置方式,市場機制無疑為研學旅行的健康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資源支撐。
但市場與生俱來的「自願求私利」的商業化和逐利性特徵與研學旅行的教育性和公益性之間存在特定的矛盾和衝突,由此可能導致一些不利於研學旅行長遠發展的問題。
實踐表明,研學旅行的教育價值和育人效果只有在學校充分發揮主導作用的前提下才能得到極大保證和釋放。為此學校需要做到以下三點:
(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商務合作—《研學旅行聯盟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