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記者 李建芳 見習記者 許毅棟
關注理由:再過10天,新學年就要開始了。對於今年9月要上小學三至六年級的學生來說,新學期將領到全新的數學課本。新版小學數學教材,從外表上看比原來「胖」了一倍,變成了A4大小,字間距比以前也更寬了,閱讀起來會更方便。而從內容上來說,難度沒有發生變化,只是將很多知識點進行了對調、刪減處理,使之更符合現在的小學生年齡特點。
2011年,教育部修訂義務教育階段課程標準,其中小學數學已分別於2012年、2013年陸續使用一、二年級的新教材,今年再次將三至六年級的數學課本全部更換,修訂範圍最大。
知識點挪移更符合年齡特點
福州鼓樓區教師進修校小學數學教研員盧聲怡老師,今年5月,曾參加人民教育出版社在杭州舉行的全國新版數學課本的培訓。在那裡,他見到了三至六年級小學數學新課本的「真容」。
「總的來說,新版三到六年級的小學數學,將難的部分往後調整,將容易理解掌握的部分往前放,更符合孩子的年齡特點,老師也會更好教。」盧老師邊翻課本邊向我們解釋。
比如,在老教材中,「數字編碼」這一知識點出現在五年級中,考慮到現在的孩子經常接觸到數字編碼類的事物,對這一知識點比較好理解,因此,新教材把這一知識往前調到了三年級。「這也意味著,今年新升上四年級的學生就跳過了這節課。」盧老師說。
此外,原來四年級就學過的「用方向與距離確定位置」,因為難度較高,需要學生有較強的空間感,在新教材中被調整到六年級上冊。今年的新六年級學生,就要遇上以前學過的「老知識點」。
不過,盧老師說,這兩種情況,只要數學老師跳過或補教,就可以解決了。
「雞兔同籠」前置到四年級教材
「雞兔同籠」題是一道典型的奧數題。而在原來的小學課本中,它出現在六年級中,讓孩子用方程去解決。現在,新課本將它往前挪到了四年級下冊,引導孩子使用列表、作圖等方式來解題。
「我感覺教材是想讓孩子們更能享受數學解題思維的過程,而不是重結果。」盧聲怡認為。雖然「雞兔同籠」題用方程可以很快地算出答案,但就沒有了思維訓練的過程,而作圖、列表等解法,雖然解題慢了,但拓寬了孩子的解題思路,「如同一個死結,你可以用刀直接切開它,也可以抽絲剝繭一樣把它解開。」
類似的改變還有三年級上冊「時、分、秒」單元上的例題,新課本不再要求學生只運用單純的加減計算過程時間,而是引導學生通過直接讀表、數數等方法來求得答案。
進入「讀圖時代」注重與初中銜接
據了解,新課本上的題目在情境描述上更加簡練,設問也更加直接。在解題過程中,增加了更多的文圖來著重說明多種解題的思路,直觀地引導學生培養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
此外,新課本將平行、垂直等數學專業術語,用符號表現出來,並把它的讀法也表示出來,如「a與b互相平行,記作a∥b,讀做a平行於b」。
「數學術語符號化,這是與初中接軌的一種表現。」盧老師認為,現在的孩子生活環境變了,日常也能見到一些符號化的信息,用符號代表某個元素孩子也能理解。
知識點「回歸」新教材更「時髦」
在很多成年人的記憶中,數學有一道經典的「單價數量總價」題。如「小明去商店買一個籃球30元,他要買8個,請問他要付出多少錢」。
2001年,全國使用義務教育新課程標準實驗版教材,這一知識點被刪減。此次小學數學新課本,又重新將這一知識點還原,提倡學生學會總結。
同時,新課本在每一單元的後面,都有「總結」版塊——「本單元結束了,你想說點什麼」;而在每一冊的最後,還有「自我評價」版塊,設了「喜歡數學學習」、「願意專心聽講」等設問,讓孩子自己總結自己一個學期的收穫。
不僅如此,書上的素材也發生了一些變化,四年級上冊「大數的認識」單元中,「計算工具的認識」部分,把原來的「掌上電腦」換成了「平板電腦」,圖表上的日曆也更換成「2013年」的新版。
新版數學課本能否提前買到,先睹為快?記者上周走訪了新華書店楊橋新華圖書城,只見到新版小學數學三年級教科書的真面目。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四五年級的新教材還沒有貨,六年級也只有少量的貨,目前已銷售一空。看來,要想見到新數學教材,還是等開學吧。
□相關連結
英語教材也已更新語文、科學仍用老教材
2001年教育部發布的義務教育新課標歷經十年。2011年,隨著新課標修訂版的發布,2012年開始,在小學和初中陸續更換新教材。如今,小學數學課本將在今年9月完成全部年段的更換,那麼,其他科目情況如何呢?
福州教育學院小教科主任黃瀾告訴記者,目前小學語文教材還一冊未更換,「福州市小學使用的人教版小學語文教科書,至今還沒有面市新教材。」
此外,小學科學教材,則因為新課標修訂還未發布而沒有新教材使用。福州教育學院小學科學教研員張航透露,小學科學目前是三年級開始學,但新教材面市後,科學課將從一年級就開始學。
而小學英語的新教材也從前兩年從三、四年級開始換新,今年9月新學期,五六年級也將開始使用新版英語教科書。「新版小學英語教材,較之前內容更結合情景,貼近學生生活,版式也更漂亮。」福州教育學院小學英語教研員郭琳榕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