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邱辰輝
人的一生,從出生到成長到終老,這整個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人生就是伴隨著遇到問題,解決問題這樣一個不斷重複的循環中度過的。
比如,我們為什麼要上學接受教育?就是為了用知識去解決我們成長後進入社會中遇到的各種問題。而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為了解決生存問題——通過所擁有的知識技能去換取經濟報酬,過上更好的生活。
專業知識的學習讓我們在面對工作任務時有了基本的應對能力和底氣。但面對非技能型的問題時,如果是沒有相關的經驗時,我們則可能會迷茫,會不知所措。
處理生活中的各種問題,是我們人生的必修課。但現實中卻少有真正的老師和課堂供我們去學習,更多時候需要我們從各種渠道或方式去逐漸獲得一些處事的經驗,比如自我學習。
首先,我們要先弄明白,為什麼我們總是會遇到令我們不知所措的「難題」?
遇到問題不知道怎麼解決,然後就變成了難題,其實主要是我們面對問題時所採用的應對方式出了問題,主要有如下兩點。
思維上的盲點和視野上的盲點類似,同樣都會使我們看不清事情的本來面目。而最容易使我們產生思維盲點的因素便是慣性思維。它讓我們的思維受限而無法突破既定的思維軌跡。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如果給你看兩張照片,一張照片上的人英俊、文雅;另一張照片上的人醜陋、粗俗。然後對你說,這兩個人中有一個是全國通緝的罪犯。讓你猜測誰是罪犯,相信你通常會毫無猶豫地作出選擇。
這就是我們大腦通過歷史經驗做出的選擇,而這就是慣性思維。慣性思維是大部分人都具有的,很難第一時間躍過,因此所產生的思維盲點就讓我們的在面對諸多問題時,會掉入這樣的陷井中而難以跳出。
面對這樣的問題,我們如何解決呢?
我們可以用創造性思維來消除思維盲點。
要培養創造性思維,需要人們在平時仔細觀察事物、積累知識和經驗,還要學習全面分析事物的方法,不斷磨礪自己的意志以及各方面的素質等。
培養創新性思維十分不易,但一旦完全掌握這種思維方式 ,就可以大面積地消除思維盲點
其實,雖然從理論上培養自己的創造性思維並不容易,但對於大部分的一般性問題,我們完全可以通過較為簡單的方法步驟達到正常解決問題的目的。這個我們後面再具體說。
我們在工作生活中所遇到的種種問題,通常可以分為兩類:封閉型問題和開放型問題。
所謂封閉型問題,就是問題有標準答案,且只有有限的幾個答案,答案不會因為思路不同而無限蔓延。就有點像我們在上學考試中的選擇題,不管是單選題還是多選題,答案都是確定的。
而開放型問題,就是可能存在無數解,沒有標準答案。就像考試中的問答題。
我們遇到的頭疼問題,大多數都是開放性問題。而我們之所以難以解答,通常是把開放性問題當成了封閉型問題來思考。這種定位誤差,導致了我們無法正確處理這些問題。
對於這種情況,簡單地說,就是我們在面對問題時,多想想這會不會是一個開放型問題?如果覺得是,跳出思維束縛,發散性地尋找答案吧。
理論歸理論,那在實際的工作生活中,面對難題我們該如何應對呢?下面我們就來講講。
我一朋友曉芬,某天她媽媽打電話跟她說,現在有政策,可以通過一次補繳的方式補買養老保險。買了後就可以每月領多少錢。但一次性要補繳的錢並不是小數目,要5萬。
曉芬知道自己的媽媽其實一直都沒有安全感,因為沒有正式工作。自己平時的花銷也是靠自己不時出去打散工才能賺取。而她爸爸除了家用開支,其它甚少給錢給她媽媽,父母間關係不太好。而這件事,曉芬爸爸並不願意出這個錢,理由是他的錢在銀行存了定期。
對於這個事,曉芬覺得理應給媽媽這份保障,但現在爸爸不願意出這份錢。自己倒是願意,但手上只有2萬多點的積蓄,並不足以支付這筆錢。另外湊嗎?似乎有點難……
於是這個問題便成了難題,一時間困擾著曉芬。後來,我們在微信群裡聊到這個事,她問我們有沒有什麼建議。
這個例子便是我們生活中所會遇到的問題,如果曉芬自己手裡就有這筆錢,這當然也就不算什麼問題了。正所謂錢能解決的問題便不是問題,但現在的問題是沒錢……因此,這個問題還是需要通過別的辦法解決。
我們先分析一下。最合情合理的方案,自然是曉芬的爸爸把錢拿出來給她媽媽交了,所以這個問題的關鍵在於曉芬的爸爸,這是問題的核心。我們先考慮能否解決這個核心問題,如果不行再另當別論,而不是一開始覺得這條路不可行,便早早設想其它方案了。
細問之下才知道,原來最關鍵的原因是,她爸爸捨不得定期存款的利息。因為未到期時提前支取不會按原先約定的利率計息,也就是損失了這部分原本應該可以拿到的利息錢。
於是我就想,那是不是幫他解決了這個利息的問題就沒問題了?於是我跟曉芬說,你把他定存的錢按原定的利率把利息算出來,再湊個整數後大概是3000塊。然後這3000塊錢你來出,把它補給你爸爸。然後讓他把錢提前取出來去交社保。
曉芬聽了很錯愕,沒想到還能有這樣的辦法,但她表示願意出這錢,就是不知道是否行得通。於是曉芬用試試看的心態打電話回去跟她爸爸溝通,但結果很讓曉芬意外,她爸爸居然同意了。這個問題便是這樣完美地解決了。
其實,有些問題原本並不複雜,但因為碰壁了,就會讓我們覺得這條路行不通,然後迅速地調轉方向,但後面發現也存在問題,不好解決。就這樣,問題變成了難題。
因此,面對問題時,我們首先要分析問題,找出問題的關鍵癥結然後解決它,切勿忽略根本問題而另尋答案,人為把簡單問題複雜化。
我們前面提到問題分為封閉型問題和開放型問題,我們先說說封閉型問題。還是舉例來說。
這次疫情讓口罩成了稀缺資源,在還沒大面積爆發時,我們尚可通過各種渠道去購買些回來儲備,但很快就基本是缺貨狀態了。
過年在家,我們可以儘量少出門,但只要出門還是需要用到口罩,而一次性口罩在一般情況下又不適合重複使用。所以慢慢地,沒有口罩就成了一個大家都需要面對的問題。
那這事怎麼辦呢?在當前疫情仍然得不了解決的情況下,這成了一個難題。
但其實這就是一個封閉型問題。我們可以來羅列一下可能解決問題的答案:
(1)買口罩,包含線下藥店或線上的京東、淘寶天貓等;
(2)申請搖號抽取資格購買口罩;
(3)想方設法省著用;
簡單分析可知,答案1基本上很難實現,因為全國缺貨,即便有貨也是第一時間被調到最為嚴重的武漢地區;答案2,各地如深圳、東莞都已經實施了口罩搖號的政策,搖中了便可以免費領取或平價購買5個口罩。但參與搖號的人群實在龐大,搖中機率並不高,完全看人品;答案3雖說是沒有辦法下的辦法,但最為可控,總比沒有得好。
因此,最終應該優先選擇的答案3,通過網上搜索可以找到很多方法,讓你手中稀缺的口罩儘可能地延長使用周期。當然答案2也同時採納,因為申請搖號,即便不中也沒有損失,萬一中了呢?
這個例子很簡單,相信大部分人都會做出合理的選擇。所以,對於封閉型問題,將可能的答案一一列舉出來,逐個分析,選擇最合理,最有優勢的答案即可。
相比封閉型問題,開放性問題更容易迷人心智。對於這類問題,如果按著常規思維去解答,通常可能會碰壁。我們應該用創造性的思維來解答。
創造性思維,說起來也簡單。我們小時候都讀過司馬光砸缸的故事,砸缸救人,這就是一種創造性思維。
再來說一個事例。
某次春節回家過年,在家裡閒坐著時我爸跟我講一個事情。說前段時間有個地方要做水電站的改造,而這個改造花費不小,於是希望通過引入新股東的方式獲得投資資金用於水電站的擴容改造。因為跟原股東熟識的原因,這個機會被我爸爸得到了。
這是個挺好的機會,因為好的水電站收益都比較穩定,屬於穩健投資,這種機會一般人拿不到。現在問題來了,當時我爸手上並沒有多少可用資金去用於這個投資機會。也就是說,缺錢。
如果說找人借錢,現在這社會,不是非常好的關係很難借。借錢的理由呢?也不太好說。而如果放棄,則非常可惜。
最後怎麼解決呢?我爸說,他把手中的股份自己再分成兩份,然後拿出一份投資機會給他一個朋友老陳,也就是說讓老陳也參與這個投資。但有個前提,老陳要答應借錢給我爸,用於買另一份股份。
最後,老陳非常愉快地答應了。
聽到這,我對我爸的創造性思維佩服得不行,一個難題就這樣被他巧妙的解決了。用我老爸的話說就是,一個人是吃不下那麼多東西的,吃不下就分些給別人。這是他樸素的做人思想。
對於這樣的問題,通常我們都不會想著把原本只是一份的股份再自己拆分,然後通過互利合作的方式拿下這個投資機會。要麼借錢拿下投資機會,要麼放棄。但顯然都不是理解的結果。
因此,對於開放型問題,我們應該跳出原有的思維路徑,多想想有沒有第三種選擇,用不一樣的答案,通過思路創新,創造性地解決問題。
通過這幾個案例的分析,相信大家對解決我們平時工作生活中所遇到的難題會有一個全新的認識,也會有新的解決思路。
俗話說,方法總比困難多。讓我們用所習得的技能,拆掉思維的牆,無比智慧地去解決工作生活中的種種難題,讓我們的工作和生活更加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