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的應試教育體制下,「高考狀元」「破格錄取」「神童」等字眼無疑是最引人注目的。無數懷著望子成龍心願的家長,都迫切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高考這個戰場上一鳴驚人。可是天才哪有那麼容易當啊,我們大多數人都只是普通人,要非常努力才能勉強生活的體面。但不可否認,這個世界上還是有那麼一小部分天才,他們天賦異稟,在我們大多數人為一些東西苦苦求索時,他們卻近乎閒庭信步般地跨上一個新的臺階,讓無數人豔羨。出生在湖北襄陽的蔣方舟,就是這樣的天才。
蔣方舟
若提起我國的高等學府,清華,北大必然是兩個繞不開的名字。作為我國數一數二的超一流高等學府,其錄取的條件必然是非常苛刻的,而蔣方舟卻曾在11年前被清華大學降60分破格錄取,足可見清華對於蔣方舟的看重。雖然這一舉動在當時確實引起了不小的爭議,且在清華大學的歷史上也是獨一無二的,但不得不承認,為了能讓蔣方舟在校就讀,清華的這種破例無疑是值得的。說到這裡,也許依然有人會覺得誇張,甚至不服,但我們翻開蔣方舟的傳奇經歷,或許能夠說明清華為何對蔣方舟如此看重。
蔣方舟
她的童年與我們大部分人並不一樣,沒有名目繁多的補習班,沒有母親望女成鳳的熾熱目光,也沒有繁重的學習壓力。母親對她的要求,只有一句沒有說出口,但卻用行動表明的:做你想做的。因此,別的孩子在為各種補習班而奔波時,她卻能愜意的暢遊在自己最喜歡的文學世界中。不僅如此,在她7歲時,她的母親就鼓勵她可以嘗試自己寫書。換位思考一下,我們7歲的時候在做什麼呢?恐怕連價值觀都還沒有樹立完整,更不用說寫書了。但天才之所以是天才,就是因為他們做到了別人做不到的事。
蔣方舟
1998年,只有9歲的蔣方舟完成了她的第一本散文集《打開天窗》。這可不是小孩子的胡言亂語或是被父母思想挾持的「內部作品」,而是實實在在的素質教育推薦讀本,後來還被改編成漫畫,足以證明這本散文集的質量和可讀性。6年後,蔣方舟獲得我國少年作家一等獎,她又一次證明了自己是名副其實的少年英才。而在這期間,蔣方舟也從未停止過寫作,她的個人作品不斷出現在各種專欄裡,這些極富內容的作品,近乎讓人們忘記了它們作者只是一位十多歲的女孩。也因此,有人提出了蔣方舟的母親為她代筆的質疑。
蔣方舟
或許是天才的光芒太過於耀眼,引起了一部分人的嫉妒,因此當代筆的質疑聲傳出來後,更多的人像是找到了把天才拉下神壇的機會一樣,開始推波助瀾,代筆的說法也越傳越廣越有「依據」。察覺到這充滿惡意的社會輿論,本已被清華大學錄取的蔣方舟,又被清華要求加試一場。更耐人尋味的是,這場加試的文章以「謠言」為主題。毫無疑問,這場加試要考的不僅是蔣方舟的文學水平,其主題更是在考驗她的情商以及面對質疑的應對態度。意料之中,蔣方舟又一次出色地完成了考試,正式成為一名清華學生。
蔣方舟
對她而言,清華只是一個新的起點,並不能代表什麼。在獲得人民文學散文獎後,她卸任了少年作家協會主席的職務,把鮮花,掌聲,榮譽,質疑統統拋在腦後,全身心投入到自己最喜愛的創作中。正如她所想,進入清華是個起點,而從清華畢業依然是一個起點,找工作的問題困擾著很多人。但蔣方舟卻沒有為此發愁,因為《新周刊》執行總編早已等待她許久,等她畢業去擔任副主編。她曾對記者說:我是在按部就班。也許,正如她所說,專心專注,堅持努力,最後的成功也就變得按部就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