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戀物志編輯部 Littlething戀物志
▲ Gerrit Willem Dijsselhof ,《Tulip Fields》
1634年
In 1634
一種花在阿姆斯特丹盛行了起來。
Amsterdam was captivated by a flower.
富人和窮人,
Rich and poor,
都爭相來到鬱金香市場買下自己的賭注。
gambled on the tulip market.
不知從何時起,
每過一段時間鬱金香就會颳起一陣潮流。
但這並非無跡可尋,畢竟
這種植物已經「火了」好幾個世紀了。
鬱金香泡沫
I never see my flower
and the deal is done.
▲ Jean-Léon Gérôme,《The Tulip Folly》,1882
在鬱金香豐腴的花葉裡,流傳著這樣一個浪漫傳說:三位勇士同時愛上了一位美麗的少女。
他們分別獻上了皇冠、寶劍和黃金用來求婚,善良的少女不願傷害任何一位,便向花神祈禱。於是皇冠變成了花瓣,葉片則是寶劍,而金子成為了球莖,合起來就是一株鬱金香(也是少女的化身)。
▲ Hendrik Pot,《Flora's Wagon of Fools》,1632/1642
▲《Tulip, two Branches of Myrtle and two Shells》
在這個故事裡,值得注意的一點是,黃金變成了球莖。正好映射了17世紀那場讓人為之瘋狂的投機狂潮。
1637年2月,一棵名為「永遠的奧古斯都」的稀有鬱金香,售出了6700荷蘭盾的天價,這也是荷蘭全民炒作鬱金香所創造的一個春天童話。
▲ 白色夾雜著血色紋理的鬱金香,被稱作「永遠的奧古斯都」。
當時的交易是這樣的,人們通過「較低」的價格購買球莖,在球莖開出「永遠的奧古斯都」或其他獨特的花後賺取巨額差價。
所有人都堅信,鬱金香會給他們帶來巨大的財富。
交易現場很多買家根本沒見過鬱金香開花的樣子,他們僅靠一本鬱金香圖冊就敲定了買賣。
這一點就很像現在的網上購物,全憑一張圖,可當時的人們並沒有7天無理由退貨。
▲ 圖片來自紀錄片《鬱金香熱》。
而且你可以用土地、珠寶、牲畜等等,任何有價值的物品來投入市場。
因為你買下的是種球,並不能馬上得到花(現貨)。
所以賣家會和買家籤訂一張紙質協議,整個流程其實就是一次期貨交易。
但好景不長,有一天群眾忽然意識到,這些鬱金香並不值那麼多錢後,投機者們開始恐慌,並大量拋售鬱金香。
正如開始得莫名其妙,結束得也莫名其妙,鬱金香熱在一夜間崩盤。
當時荷蘭的這場鬱金香熱,結果成為了歷史上的「第一個經濟泡沫」。
至此,鬱金香就被賦予了神秘的力量。
時至今時今日,金融投機項目依然十分常見,比如「比特幣」如今也變成了典型的鬱金香泡沫,當然人們還是犯著同樣的錯誤。
因為,不是所有人都能掌握離開這場遊戲的時機的。
▲ Satire on Tulip Mania,1635/1645。世人對這起事件投入了無盡的嘲諷,這幅畫中,投身於鬱金香交易中的都是一隻只猴子。
當時的荷蘭人為此付出了代價,不過這個事件卻成為了創作者們源源不斷的靈感。
這部根據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Tulip Fever(狂熱鬱金香)》,就是以鬱金香泡沫為背景展開的。
▲ 電影《狂熱鬱金香》預告片,故事情節有點狗血,但對鬱金香狂熱的描述還是可供參考的。
大仲馬的《黑色鬱金香》也是以17世紀荷蘭為背景,創作的歷史題材小說。
主人公是一位被陷入獄的青年,講述了他在獄中培育黑色鬱金香的故事。
可惜的是,今年5月的荷蘭,當鬱金香花開得最盛的時候。卻由於疫情,花農忍痛銷毀了1.4億株鬱金香。
▲ 以特別的黑色鬱金香為靈感的餐具,點擊圖片就能帶走。
藝術家鍾愛之花
When you wore a tulip and
I wore a big red rose.
投機者愛鬱金香,藝術家亦是如此。
梵谷、莫奈、畢卡索、馬蒂斯、來楚生、常玉。這些喜愛描繪植物的藝術家,沒有人會「放過」鬱金香。
▲ 常玉,《鬱金香》,1930
20世紀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常玉受蒙帕納斯Montparnasse巴黎畫派影響,強調作品的個性化創作。主張一種色彩和諧的平面化效果,同時注重畫面的分割性。
常玉通常以粉色及白色入畫,偶爾加入黑色。這件《鬱金香》就是他這一時期的代表作品之一。
▲ 來楚生,《鬱金香》。其畫清新樸茂、筆墨簡練、格調雋逸,在現代花鳥畫壇上獨樹一幟。
馬蒂斯筆下的鬱金香,浪漫而深情。
把花園當作自己最得意作品的莫奈,種植了大片鬱金香,自然也為它創作了畫作。
▲ 莫奈,《三盆鬱金香》,1883
▲ 莫奈,《鬱金香花瓶》,1885
威廉·莫裡斯(William Morris)在設計織物和牆紙時經常使用鬱金香。
對於他而言,「鬱金香是春季花園中最富盛的花朵。」
當代藝術家安娜·裡德勒(Anna Ridler)受到「鬱金香狂熱」的啟發。
她拍攝了10,000張鬱金香照片,並手工對其進行了分類,試圖揭示機器(照相機、計算機算法等等)背後的人文色彩。
鬱金香家居
In the garden tulips grow
straight and golden in a row.
現代生活中,鬱金香也在每個人的家居空間裡佔有一席之地,無論是鮮花還是各種家居擺件,這朵美麗的花一直都是很好的選擇。
在工業設計史上,無人不知這把大名鼎鼎的「鬱金香椅」。
它由埃羅·沙裡寧(Eero Saarinen)在1956年設計完成。
鬱金香椅從下至上均以流線型為主,擺脫傳統椅子四個支撐腳的結構,使人們坐在上面時腿部有更多的活動空間。
▲ 鬱金香青花瓷,當時被奧斯曼帝國瘋狂收藏。
這朵象徵著純真美好的鬱金香,直至今日,依然是創作者們喜愛的主題。
畢竟,鬱金香從來不想為歷史背鍋,只想好好地做一朵絕美的花。
editor_Phoebe
原標題:《人人都愛鬱金香》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