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臺首座轉體橋成功「轉身」
昨天凌晨,兩座分別重達12000噸的 「雙臂」在空中實現「擁抱」
10月16日凌晨,塔山南路上跨藍煙鐵路立交橋重達12000噸的兩座橋梁完成「大挪移」,歷時一個半小時。記者 初陽 攝
16日凌晨2點,市級重點項目塔山南路建設現場上演一幕「精彩大片」———跨藍煙鐵路立交橋工程主橋轉體。經過一個半小時的緊張施工,兩座分別重達12000噸的 「雙臂」在空中實現「擁抱」,煙臺城建史上的第一座轉體橋主橋轉體成功,工程進度比計劃工期提前3個月。
「轉體10°」 「轉體20°」「轉體30°」……凌晨2點,芝罘區楚毓路,塔山南路跨藍煙鐵路橋立交橋工程現場, 轉體橋主橋轉體施工正式開始,工作人員不斷匯報轉體進度。兩個重12000噸的「大傢伙」在空中「擺尾」,現場氣氛緊張而嚴肅。
跨鐵路立交橋全長682.4米,轉體橋面寬37.8米,引橋橋面寬37.6米,總建築面積25680.24平方米。藍煙鐵路十分繁忙,為保障運營安全,跨鐵路立交橋採用「先建後轉」的方法施工。「2×55m主橋預應力混凝土T構」轉體施工是跨鐵路施工的重點和難點,現場安裝的轉體預埋球腳,需要控制精度為0.5毫米、轉體角度為73°。
主橋轉體系統由轉體支座、上轉盤、下轉盤、撐腳、滑道、牽引系統組成,轉體系統以轉體支座為主,撐腳起控制轉體穩定的作用,轉體系統設計承載力120MN,採用牽引系統施加轉動力矩,轉體支座採用錨固螺栓和套筒與上、下轉盤連接。轉體前,主橋梁體與既有藍煙鐵路路線中心的最小距離為17.4米;轉體後,梁底與藍煙鐵路接觸網頂部的最小距離為2.90米。
在近兩個月的主橋主體施工過程中,針對轉體工程時間緊、任務重、標準高、要求嚴的實際情況,參建單位各司其職、配合聯動,圍繞節省時間、提高工效、確保安全和質量的目標要求,向時空要進度,向規模要效率,向管理要質量,向協作要成效。主橋採用雙單體密網式滿堂支架,橋面作業平面近9000平方米,包括主橋鋼筋、模板、砼、張拉等主要工序,採用傳統工藝會造成作業面閒置,耗費大量時間,經過反覆分析研究,工程人員大膽提出綜合總體推進、區塊施工作業、整合「全面開花」的作業方式,結合強有力的勞務作業人員、豐富的施工經驗、充足的材料設備,24小時滿負荷作業輪換,全天候跟蹤管控配合,在短時間內投入勞動力450餘人,重要施工機械設備30餘臺,每天保證4臺40噸運輸供給,累計綁紮鋼筋近1600噸,連續澆築砼5200餘方,單個轉體橋總重約12000噸。通過緊張有序的奮戰,創造了「煙臺第一轉」的進度記錄。
與此同時,施工、技術、質量、安全、物資等管理人員、監理人員、代建職能人員和指揮部負責人全天候堅守崗位,高強度靠在現場開展工作,確保工序有條不紊,節點確認及時有效,為施工高效有序進行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持、質量把關和安全管控。
在整個工程推進過程中,施工方始終把揚塵治理與環境保護抓在手中,嚴格落實揚塵治理六個百分百措施,採取有效的「蓋、衝、封、灑」措施,無縫隙覆蓋區域內裸土,進出車輛全部衝洗,對工程用散料和可能引起揚塵的材料全部採取封閉保存,不間斷噴灑場區便道,保證不起塵。
市政府投資工程建設服務中心副主任王作軍介紹,上跨藍煙鐵路立交橋主橋轉體施工的成功,為上跨藍煙鐵路立交橋的順利貫通打下了堅實基礎,為塔山南路按時全線通車創造了有利條件。待塔山南路全線建成通車後,將打通市區東西交通的大動脈,對於緩解城市交通壓力、優化城市布局、加快市區融合進程意義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