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歷史博物館是熱愛歷史的朋友來 西安 旅遊必然要打卡的地方,這裡先來一段官方簡介:
陝西 歷史博物館位於 西安 大雁塔的 西北 側,籌建於1983年,1991年6月20日落成開放,是 中國 第一座大型現代化國家級博物館。這座館舍為「中央殿堂、四隅崇樓」的唐風建築群,主次井然有序,高低錯落有致,氣勢雄渾莊重,融民族傳統、地方特色和時代精神於一體。館區佔地 65000平方米。建築面積55600平方米,文物庫區面積8000平方米,展廳面積11000平方米,館藏文物1717950件(組)。上起遠古人類初始階段使用的簡單石器,下至1840年前社會生活中的各類器物,時間跨度長達一百多萬年。文物不僅數量多、種類全,而且品位高、價值廣,其中的商周青銅器精美絕倫,歷代陶俑千姿百態,漢唐金銀器獨步全國,唐墓壁 畫舉世無雙。可謂琳琅滿目、精品薈萃。陝西歷史博物館為免費博物館,免費開放時間是每周二至周日,參觀時間:
冬季(11月15日至次年3月14日)9:00—17:30(16:00停止發票)
夏季(3月15日至11月14日)8:30—18:00(16:30停止發票)
周一全天閉館整修(國家法定節假日除外)(除夕閉館)
博物館的免費開放實行「免費不免票」制度1、每天限量限時發放免費參觀券6000張(上午3000張,下午3000張),發完為止。
2、散客憑本人身份證或有效證件參觀,一人限領一票,當日有效,過期作廢。
陝西歷史博物館開始免費領票這些年來,每天早上領票窗口都會排成長龍。因為排隊的人非常多,所以想要免費參觀的朋友最好是早起去排隊領票哦。
另外, 陝西歷史博物館(以下簡稱陝博)常年有兩個收費的特別專題展覽,分別是大唐遺寶展(票價30元)和唐代壁畫珍品館(票價300元),我個人強烈推薦大家購買票價30元的大唐遺寶門票,因為有了這張票也可以參觀除唐代壁畫珍品館以外的其它所有展廳,並且可以避免和幾千人去排隊領票的痛苦。更何況,大唐遺寶展是陝博館藏文物之精華,這麼大老遠都來了哪有不看之理呢?
其實樓主是一個西安土著,自然對陝博的感情非常深厚。然而小時候因為陝博票價「昂貴」,只有一次親戚來 西安 旅遊才有機會跟大人進去參觀,作為一個對歷史知識基本為零的小學生,這第一次的參觀除了覺得展館「大的可以在裡面走一天」外沒有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一晃就是十幾年過去了。2008年3月27日,陝博開始免費向公眾開放,4月初我就迫不及待的一大早趕去排隊領票參觀,那個時候的陝博不像今天人山人海,場館裡一共也就幾十個人非常安靜,我可以很從容的參觀和拍照,這一次我在展館裡整整呆了四五個小時,拍攝了大量照片,並且對館藏文物有了比較初步的了解,從這時候開始我有了自己鍾愛的文物,開始了解國寶背後的故事。
時光如白駒過隙一般飛逝,又是整整十年零六個月過去了,城市在飛速發展,我也不再是當年毛頭小夥。但我對陝博的情節依然如初,借著陪伴家人再次參觀的機會,我連續兩天早上進入陝博拍攝照片,用我的相機記錄下一個一個歷史的切片。
這個十一長假沒有機會來 西安 的朋友,希望我的照片能把你帶到陝博,領略千年的燦爛文明。
西周 「 盠方尊 」1955年 3月出土於 陝西省眉縣李村西周窯穴,通高17.2釐米,口徑17釐米,重2.75公斤。
盠是西周中期人,受周王冊封后,製作此尊,有銘文108字,以紀榮寵。此尊呈直線型的方體,四角各有一凸起扉稜,挺拔、莊重;尊口為圓形,上大下小呈喇叭狀,形成外方內圓,方圓結合的新器形,尊的兩側有1對向上捲曲的象鼻形捉手,其位置安排與形象均十分妥當,是實用 和美 的巧妙結合;尊腹部正中飾一圓形冏紋,兩邊襯有直線和曲線組合的夔紋,主次分明;圈足填有帶狀竊曲紋,與腹部的主體紋飾相區別,頸部仍用夔紋,但面積和量卻相應減弱,以免喧賓奪主,此尊在夔紋的空間又飾以雲雷紋和地紋,使器物既豐富多樣,又變化統一。
西周 「 盠方彝 」1955年 3月出土於陝西省眉縣李村西周窯穴。
盠方彝為長方形、圈足、頂式器蓋,象鼻雙耳,內鑄銘文106字。彝身鑄滿文飾,以夔龍紋為主題文飾,對稱裝飾,中間有圓形渦紋,器身角面以三層文飾裝飾,上下兩層為夔龍紋兩個一組裝飾,中間層與蓋主紋相同。蓋為四坡頂,鑄有扉稜為脊。整器莊重規範、工藝精湛。
彝是青銅禮器的一種統稱,金文中通常有"作寶尊彝"的字樣。彝又是一種青銅酒器的專名,盠方彝是根據其銘文和形體而定名的。西周時期青銅器銘文西周社會政治、經濟、軍事、書法的重要實物資料。青銅器銘文習稱金文,金文記載的內容主要有祭祀、戰事盟約等,盠方彝銘文記載的是周穆王時期冊命攝可六師、殷八師有關軍事方面的內容。
盠方彝的裝飾採用浮雕技法,雕鑄出粗獷豪放的文飾,裝飾主次關係明確,層次十分清晰,達到了極好的藝術效果,其精美而又帶有神秘色彩的文飾,渾厚莊重的器身以及銘文,通過雕鑄將他們有機的融合到一起,再現了西周青銅器鑄造業的輝煌。
西周 「 牛尊 」1967年出土於陝西省岐山縣賀家村。
陝西省岐山縣的賀家村、禮村、鳳雛一帶是周原遺址的中心。在這塊周文化的發祥地上,歷來出土的銅器很多,素有青銅器之鄉的美譽。而1967年於賀家村出土的銅牛尊是這其中的佼佼者。銅牛尊出土於賀家村東北部一個約半米深,面積約0.5平方米的方形豎坑窖藏中。該窖坑西北距上世紀70年代發掘的周文王宮殿遺址不到200米。
尊,酒器也,牛尊即牛形酒器。此尊通尾長38釐米、通蓋高24釐米,腹深10.7釐米,重7.5公斤。牛尊通體以雲紋和夔龍紋裝飾。牛尊整體造型呈佇立伸頸翹首作吼叫狀,雙眼圓睜,張耳抱角,長體中空渾圓,四腿粗壯。整體造型生動,比例勻稱,莊重大氣。
牛尊壯碩的軀體仿佛蘊儲著無盡力量,威武而又溫馴。牛尊鼻作流呈鳥喙下頜狀,背上開方口置蓋,覆瓦狀蓋面上鑄虎鈕,方向與牛向一致,虎頭大,昂首豎耳揚尾,長脊下壓,四腿發達有力,體微後縮作準備撲攫勢,生動塑造了這種大型獵食動物搏擊前的瞬間形態。蓋與器上大小兩個半環鈕間以一鏈環連接之。
牛身上的虎身上飾有豎條紋,肩、臀部施渦紋,四腳為橫條紋,左右兩側飾顧首夔紋。牛通體施抽象的渦雲紋和變相鳥紋,填細雲紋,尾為勾連紋。整體造型生動,比例勻稱適當,構圖疏朗,莊重大氣。與商末周初青銅器上神秘怪誕的裝飾風格截然不同,銅牛尊的造型和裝飾給人以強烈的藝術美感和容易理解的親切感。
更為難得的是,設計者在整體造型不失生物形態的情況下,巧妙地利用了牛的各個部位實現了酒器的實用功能。牛尊的吻部,開一小流傾酒。而立在牛身上的老虎,實際上是一方蓋,提鈕揭開蓋子,便能注酒於器腹中。倒酒時只要提抬起牛的後肢,前腿著地,使上昂的牛頭前傾,酒水就從前端的流中流出。
商周前期的青銅器多為顯示權力與地位的禮器及祭祀祖先與神靈的祭器。在祭器中,「尊」最為常見。青銅器銘文中多把「尊彝」作為青銅器的通稱,說明作為青銅時代主要的祭器,尊的地位在當時僅僅次於鼎。我國青銅文化光輝而燦爛,種類異常豐富。以酒尊而言,生物形狀有鳥尊、象尊、駒尊等。在這其中,牛尊是特別稀少的一種。紋飾瑰麗,鑄造精良,體魄壯偉的西周銅牛尊,堪稱是西周青銅器中的頂尖之作。
西周 「 日己觥 」1963年出土於 陝西省扶風縣齊家村西周窖藏。通高32釐米,通長33.5釐米,腹深12釐米。
觥即為「觥籌交錯」中的觥,此類青銅器出現於商代中期,流行至西周中期,為盛酒器。器蓋同銘,內容是說此器是作器者為亡父日己鑄造的祭器。此器造型、紋飾極為華美,整體外觀莊重、大方 ,設計、製作精巧奇異。全身布滿的浮雕紋樣多種多樣,獸面、夔龍、鳥、虎紋等同處一器,繁而不亂,構圖合理,主次分明,為西周青銅器的典範之作。
西周 「 丙卣 」卣(讀作"有")是 中國 先秦時期酒器。口橢圓形,足為圈形,有蓋和提梁,腹深,有圓形、橢圓形、方形、圓筒形等。卣常見於商朝和西周時期,通常商朝的卣多橢圓形,西周則多圓形。
古代盛酒器具。古文獻和銅器銘文常有「秬鬯 (juchang音巨唱)一卣」的話,秬鬯是古代祭祀時用的一種香酒,卣在盛酒器中是重要的一類,考古發現的數量很多。器形是橢圓口,深腹,圈足,有蓋和提梁;腹或圓或橢或方,有也作圓筒形,作鴟鴞形,或作虎吃人形的等等。卣主要盛行於商代和西周,一般說,商代多橢圓形的或方形的卣,西周多圓形的卣。西周卣承商代形制而有所變化,其中最有特色的是鳥獸形卣。鳥獸形有提梁的容酒器,一般統稱為鳥獸形卣。
西周 「 日己方彝 」1963年 陝西扶風縣岐家莊出土。
日己方彝華美富麗,雄偉端莊,以饕餮紋為主題紋飾,具有一種神秘的威力和獰厲的美。它的器蓋和內底各有銘文18字,大意是天氏為亡父日己鑄造祭器,庇護子孫萬代。
西周 「 梁其壺 」1940年2月 陝西寶雞扶風任家村出土。
巧合的是發現梁其壺的人正是發現大克鼎的人的孫子。這個窖藏共出土文物70餘件。屬於梁其和伯邑兩個家族。這兩個都是周王的膳夫相當於現在的侍衛長。窖藏共出土了兩個梁其壺其中一個現流失在 美國 ,這個窖藏大部分文物都流落海外或不知所蹤。
1963年 陝西 扶風 縣岐家莊出土。與日己方尊同時出土的還有日己方彝、日己方尊、日己觥及它盤、它盉等器物。
國家一級文物
1967年陝西省綏德縣廢品站發現。通高32.6釐米,口徑6釐米,圈足徑8.8釐米,最大腹圍39.7釐米。
壺呈瓠瓜形,前鼓後曲,壺蓋立雕鶉鳥,鳥嘴可以啟閉。壺身為寬帶紋及蟠螭紋相間。八稜形壺鎜,壺蓋與壺鎜有鏈條相連。這種瓠瓜造型的青銅壺較為少見,設計應參考了北方草原皮囊壺的造型。其細密繁縟的紋飾,生動形象的裝飾,是一件罕見的藝術珍品。
鳥蓋瓠壺的設計還有這麼一段傳奇;在我國古代的天文典籍中著錄有「瓠瓜星」或稱「天雞星」。《史記·天官書》有瓠瓜星的記載。唐司馬貞《索隱》解釋說:瓠瓜又稱天雞,在河鼓(即牛郎星)以東。古人篤信天命,他們勤於觀察星象,研究天文,祭天祀地,以圖掌握天命。
秦 「 綠面彩繪跪射俑 」1990年9月19日出土於舉世聞名的秦始皇兵馬俑二號坑,整個兵馬俑身上都施以彩繪,尤其是面部彩繪完整,白色眼白,黑色瞳孔,雙眼炯炯有神,不同於其他的淡粉色陶俑,淡綠面色尤其引人注目,該俑的出土引起了文物專家的爭論,誰也不能確定為什麼這尊俑的面部要施以綠色顏料。而這件綠面跪射俑是現在兵馬俑博物館發掘出來的唯一綠面俑,極為珍貴。
這件「文官俑」是和「綠面彩繪跪射俑」一同出土的,出土時已經支離破碎,經修復後風採依舊。文官俑微眯的眼神和跪射俑形成了強烈的反差,非常傳神。
秦「 跽坐陶俑 」秦始皇陵陪葬坑出土
跽坐俑又叫跪坐俑,是以管理馬廄、飼養馬匹的人為模特雕塑的,跽坐是古人的坐姿,雙腿前曲,膝部著地,臀部坐於雙腳上,成跪坐姿勢。跽坐俑為陶質,俑高66釐米-80釐米,有的上唇有鬍鬚,頭髮向後梳理,在腦後梳成圓髻,紋理清晰,身著交襟長袍;有的雙臂下垂,手半握拳置於膝上;有的雙臂彎曲,雙手拱於袖內。跽坐俑出土於秦始皇陵東側上焦村馬廄坑和陵園西側的珍禽異獸陪葬坑。據當地群眾介紹,跽坐俑早在清代末年曾有發現。出土後因為它安詳的姿態、嫻雅端莊的儀容,特別是梳發挽髻的樣子,被人們以為是女性。上焦村的群眾將其作為秦始皇的公主供奉在草堂寺,頂禮膜拜。1931年秦始皇陵西側內外城之間的嶽家溝的一戶人家,在挖墓時也發現了1件跽坐俑,同樣也被供奉著,遠近的人都來燒香求神,甚是熱鬧了一番。跽坐俑及其所屬的陪葬坑,為研究秦代皇室馬廄、苑囿的範圍、規模及人員配屬提供了珍貴的文物資料。
秦「 青銅鶴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秦始皇陵中的物品不過就是兵馬俑以及戰車兵甲,而並不知道,考古工作者在發掘秦陵陪葬坑的時候,曾經意外發現了一個銅水禽坑。
2000年6月,秦始皇陵考古隊得知 臨潼 孫馬村村民打井時發現類似兵馬俑的陶俑碎片,即刻趕赴現場調查,發現了紅燒土及陶俑碎片,確認這是一處與秦始皇帝陵園有關的陪葬坑遺址。這一陪葬坑距秦始皇陵中心1.5公裡,距秦陵外城 東北 角約900米,是目前發現距秦始皇陵最遠的一個陪葬坑。
考古工作者共發現青銅水禽46隻,其中天鵝20隻,鶴6隻,鴻雁20隻。這些水禽多數由西向東依次排列,頭部都朝向一條「象徵性河道」的中央,另有少數水禽位於河道內。所有水禽展示的都是動態過程中的瞬間形態,天鵝或立或臥,有的在覓食,有的在休息。幾隻鶴嘴中含有一銅質蟲狀物,表現的是從水中捉得蟲食後尖喙離開水面的瞬間姿態。而幾件鴻雁,則呈現出曲頸鳴叫的姿態。
秦「 杜虎符 」1975年出土陝西省西安市南郊北沈家橋村
「符」是 中國 古代常用的一種信物,一般分為兩半,兩半相合,就能作為辦理某類事務的定約和踐約的憑證。現代漢語中,「符合」一詞及來源於此。我國古代兵符多製成虎形。1973年,西安南郊杜城村附近一位農民犁地時發現了一枚形似虎的秦國兵符,即我們要認識的這件「杜虎符」。
杜虎符為左半符,虎作行走狀,昂首,尾巴蜷曲。背面有槽,頸上有一小孔。虎符上有錯金小篆銘文9行共40字「兵甲之符。右在君,左在杜。凡興士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會君符,乃敢行之。燔燧之事,雖母(毋)會符,行毆(也)。」內容大意是:右半符掌握在國君手中,左半符在杜地軍事長官手中,凡要調動50人以上的帶甲兵士,杜地的左符就要與君王的右符相合,才能行動。但遇上烽火報警的緊急情況,不必會君王的右符。銘文反映出秦以「右」為尊,秦國的軍權高度集中,凡徵調50人以上的兵士必須經國君認可。
虎符作為 中國 歷史上調兵遣將的憑證起源很早,信陵君「竊符救趙」的故事說明至少在戰國時期虎符已經行用。而且從記載可知戰國時期各國君主為把持軍權都實行了類似的制度。
西漢 「 「皇后之璽」玉印 」二十元換來的國寶級文物
1968年9月的一個下午,陝西省鹹陽市韓家灣13歲的孔忠良放學回家,在渠邊發現一枚發光的白色小石頭,就小心翼翼地裝進書包拿回家,他父親孔祥發看後說是一枚印章,可能是文物,要好好保護,把它上交國家。第二天,孔忠良和父親把這枚小石頭送到當時的陝西省博物館。經專家鑑定,這是塊上好的新疆和田羊脂玉,玉石上雕刻的是一隻螭虎,更讓專家驚訝的是玉石上雕刻著「皇后之璽」四個篆體字。孔忠良說,當時有專家激動地說,這就是西漢呂后的皇后之璽價值連城!而他和父親聽說是珍貴文物後,毫不猶豫地上交了。當時他們沒要任何報酬,博物館的一位領導給了他和父親20元作為回家的路費。前兩年,博物館向他補發了證書。
皇后之璽印面為正方形,上雕一隻螭(chī)虎形象做紐,四面刻有雲紋,印面篆書「皇后之璽」四個字,書體流暢,刀法自然嫻熟,可見當時的篆刻藝術已達到了高超的水平。此玉璽質地為新疆和田的羊脂玉,溫潤潔白、有著凝脂般的光澤,極具觀賞性。
我國最早的印章實物發現於安陽殷墟,是商代晚期物品。秦統一後,確立璽印製度,規定帝後印章稱「璽」,其餘均稱「印」。據《漢官舊儀》記載:「皇帝六璽,皆白玉螭虎鈕。」還記載:「皇后之璽,文與帝同。皇后之璽,金螭虎鈕。」螭虎是一種神話動物,像龍有耳無角,用螭虎做鈕表示君臨天下,威服臣官的絕對權威。從這件「皇后之璽」的質地、鈕式和文字來看,應該是屬於西漢的物品。又因它的出土地點距漢高祖和皇后呂雉合葬墓東側有一千米,由此推測它很可能是呂后生前所用的印章。「皇后之璽」是迄今發現唯一的漢代皇后玉璽,對研究秦漢帝後璽印製度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西漢「 金餅 」1999年11月2日, 西安未央區譚家鄉北十里舖村新華磚廠用推土機取土,司機趙浩學在操作時感到被異物卡住,便下車察看,從履帶中摳出一個扁圓形金屬疙瘩,去掉外邊黃土,竟是一塊黃燦燦的金餅!附近幹活的民工聞訊飛奔到推土機周圍扒刨撿取,哄搶一空。
當地派出所接到廠方報案,立即派幹警多人趕到現場制止,公安未央分局隨即又調派警力百餘人控制現場,向群眾宣傳國家文物保護法及相關政策、法規,動員村民主動上繳了一部分。以後又訪問村民100多人次,對70個重點嫌疑人傳喚審查,得知民工王某等在民警到來前即離場潛逃,便驅車數百裡到陝南 旬陽 縣此人家中,追回藏匿的18枚金餅。先後累計收繳金餅112枚。
此後,20歲的推土機司機李玉紅在金餅出土處幾米外作業時,又發現一坑金餅,為防止再發生哄搶,他立即向警方報告,經公安人員現場清理,這坑金餅共107枚,無一散失。兩坑「金餅」總數達219枚,而1995年前全國出土「金餅」的總數僅為216枚。
這次出土的219枚「金餅」形制基本劃一,僅大小、厚薄和重量略有差異,外觀為圓餅形,平均直徑6.30釐米。背面凸起,底面凹陷,平均厚度1.19釐米。周邊卷唇、圓潤,輪廓清晰,每個金餅約為漢代一斤左右重量,219枚總重54.5公斤,其表面有「黃、張、馬、吉、貝」等姓氏戳記。
西漢的黃金貨幣是以圓形為基本形狀的。具體有金餅、麟趾金和馬蹄金等三種稱謂。金餅出現的年代稍早於後二者,早在戰國墓葬中就有發現。戰國時期的金餅呈圓餅狀,正面經過錘擊,中間內凹,邊緣突起,這些黃金貨幣主要用於賞賜和大宗物品交易。
西漢「 漢並天下 」瓦當瓦當俗稱瓦頭,主要功能是防風雨浸溼,保護屋簷,當然還有裝飾的作用。
西漢「 漢並天下 」瓦當,直徑17cm,陶質。此瓦當面「 漢並天下 」4字凸起,篆書體。《漢書·賈鄒枚路傳》記:夫漢並二十四郡,十七諸侯,方輸錯出,運行數千裡不絕於道。又《董仲舒傳》中言:今陛下並有天下,海內莫不率服,廣覽兼聽,極群下之知,盡天下之美,至德昭然,施於方外。夜郎、康居,殊方萬裡,說德歸誼,此太平之致也。「 漢並天下 」有稱耀之意,也就是為了紀念前202年劉邦率漢軍在垓下擊敗項羽,建立漢朝一統天下而製作的瓦當。
西漢 「 鎏金銀竹節銅燻爐 」國寶級文物
1981年出土於陝西省興平市茂陵東側從葬坑。通高58釐米,口徑9釐米。銅爐系博山爐形式。由爐體、長柄、底座分鑄鉚合而成,通體鎏金鋈銀,精雕細鏤,是一件至為罕見的藝術精品。
爐的底座上透雕著兩條蟠龍,兩條龍昂首張口咬住竹柄。竹節形的柄分為五節,節上還刻著竹葉,柄的上端有三條蟠龍將燻爐託起。燻爐為博山形,爐體下部雕飾蟠龍紋,底色鎏銀,龍身鎏金,爐體上部浮雕四條金龍,龍首回顧,龍身從波濤中騰出,線條流暢,造型奇妙。整件燻爐被分為三個裝飾區域,共有九條龍裝點其間。「九」在我國古代象徵最高數字,是皇權的一種體現。
爐蓋口外側刻銘文一周三十五字:「內者未央尚臥金黃塗竹節燻爐一具並重十斤十二兩四年內官造五年十月輸第初三」。底座圈足外側刻銘文三十二字:「內者未央尚臥金黃塗竹節燻爐一具並重十一斤四年寺工造五年十月輸第初四」。從爐蓋外側銘文可知,此爐是西漢皇家未央宮的生活用器。從同時出土的「 陽信 家」刻銘的銅器分析,加之歷史文獻的記載,得知這件燻爐原在未央宮,建元五年(前136年),漢武帝將其賞賜給姐姐陽信 長公主。
平陽公主,漢景帝劉啟與皇后王娡的長女,漢武帝劉徹同胞長姐。本封陽信公主,因嫁於開國功臣曹參曾孫 平陽 侯曹壽,故又稱 平陽 公主。曹壽去世後, 平陽 公主改嫁汝陰侯夏侯頗。夏侯頗死後,又改嫁自家的騎奴衛青。
西漢是一個不拘門第的時代,因此公主才能嫁於騎奴,而這個騎奴衛青的姐姐又嫁給了漢武帝劉徹。漢武帝見衛青有才予以重用,衛青也不負武帝重託在對匈奴的作戰中建立奇功。衛青的外甥霍去病從小跟隨衛青在軍營長大,武帝也很喜歡這個孩子,將霍去病留在身邊悉心培養。
元朔六年(前123年),十七歲的霍去病被漢武帝任命為驃姚校尉,隨衛青擊匈奴於漠南,與輕勇騎八百直棄大軍數百裡赴利,斬捕首虜過當,「過當「一般被理解為斬殺敵人數目超過己方損失的數目。斬首2028人,其中包括相國、當戶的官員,同時也斬殺了單于的祖父輩籍若侯產,並且俘虜了單于的叔父羅姑比,功冠全軍,封冠軍侯。此為冠軍來歷。
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武帝任命十九歲的霍去病為驃騎將軍。於春、夏兩次率兵出擊佔據河西地區的匈奴渾邪王、休屠王部。斬首4萬餘,俘虜匈奴王5人及王母、單于閼氏、王子、相國、將軍等120多人。從此,漢朝控制了河西地區,設 武威 、 張掖 、 酒泉 、 敦煌 四郡。為打通了西域道路奠定基礎。匈奴為此悲歌:「失我 祁連山 ,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婦無顏色。」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春,漠北決戰。霍去病率軍北進兩千多裡,斬首左賢王部70400人,俘虜匈奴屯頭王、韓王等3人及將軍、相國、當戶、都尉等83人,乘勝追殺至狼居胥山,在狼居胥山舉行了祭天封禮,兵鋒一直逼至瀚海。經此一戰,匈奴被漢軍在漠南蕩滌,匈奴單于逃到漠北,匈奴遠遁,而漠南無王庭。霍去病封大司馬大將軍,而「封狼居胥」成為了兵家至高榮譽。
這是一件我最喜歡的文物之一,我喜歡它不僅僅是因為它的器型精美,更喜歡它背後的故事和那個金戈鐵馬的時代。
西漢「 喇叭裙女立俑 」西安市西郊漢長安城遺址出土,女俑以巾裹頭,狀如風帽,面容豐滿,柳眉杏目,直鼻小口,雙手抱袖置於腹前。身著白色深衣長袍,衣擺寬大形似喇叭,長垂曳地。俑身材修長,線條優美,比例勻稱,神態端莊恬靜。
根據文獻記載,漢代社會對女性的審美觀是面容姣好,以唇紅齒白,皮膚光潔為美。身材方面講究體態輕盈,弱骨豐肌。當時的文學作品中對此多有描述,如《孔雀東南飛》中有「東家有賢女,窈窕豔城郭」,王桀《神女賦》中描述的「豐膚曼肌,弱骨纖行」,「膚柔曼以豐盈」。目前所見出土的大量漢代女性陶俑、木俑及畫像磚石中的形象,無論是長袖曼舞的女子,還是吹竽撫琴的伎樂,大多為細腰嫋嫋,輕盈欲飛,即所謂的「窈窕淑女」,漢代著名的美女趙飛燕就是由於體態輕盈、腰肢纖細而深得漢成帝的寵愛,這和後世唐朝以豐盈為美形成了強烈反差,漢代對女性的審美更符合我們今天的眼光。
西漢「 彩繪雁魚燈 」國家一級文物
整個燈為一隻鴻雁回首銜魚的形狀。燈由雁頭、雁體、燈盤和燈罩四部分組成,燈盤和燈罩能夠轉動開合,不僅可以擋風,還可以調節光線的明暗度和照射角度。最令人驚嘆的是,燈油點亮後產生的油煙會順著大雁頸部導入大雁的腹內,雁腹盛有清水,煙會溶於水中,從而起到了淨化空氣的作用,避免了對環境的汙染。這種科學巧妙的設計體現出漢人的聰明才智和環保意識。
西漢「 彩繪女立俑 」西漢「 彩繪跽坐女俑 」1957年陝西神木納林高兔出土。共五件,三雌兩雄,這是雌鹿之一。昂首前視,兩耳豎立,四肢屈曲,作臥伏狀。為匈奴族雕刻工藝的傑作。
西漢「 彩繪步兵俑 」1991年陝西省鹹陽市漢長陵陪葬坑出土。
步兵俑頭包發巾,身穿紅色至膝長襦,腿扎行滕。右手半握拳上舉,原來可能持有武器。漢承秦制,在葬俗上用兵馬俑陪葬即是一例。除長陵外,在安陵、霸陵、陽陵、茂陵等西漢帝陵及大臣貴戚墓的陪葬坑以及江蘇徐州獅子山漢墓中都發現有大量兵馬俑隨葬。
西漢「漢兵馬俑 」漢兵馬俑和秦始皇兵馬俑比起來非常迷你,恐怕是吸取了前朝對民力徵用過度的教訓。
西漢「 金怪獸 」1957年陝西神木納林高兔出土。長11,高11.5釐米,160克。
怪獸為鷹嘴獸身。大耳環眼,頭生雙角。每角分四叉,叉端各浮雕有立耳環眼鷹嘴怪獸。怪獸彎頸低頭作角牴狀。尾捲成環形,亦作怪獸頭像。身驅及四肢上部滿飾凸雲紋,頸及胸部以細線條刻劃成鬃毛。怪獸之角、尾、託座系分鑄焊接而成。
圓雕、透雕、浮雕兼施。鷹喙獸身,頭生雙角如鹿,偶蹄,立於四瓣花形託座上。託座正中凸起呈覆鬥形,周邊花瓣上各有三個小圓孔。怪獸眼珠凸出,大耳豎立上雙角內彎,作倒八字形向側後展開。角分四叉,叉端各有一個怪獸頭象,也為立耳環眼鳥喙,脖頸屈曲虯結,前後相連構成獸角的主幹。怪獸前肢挺直前傾,後肢跨前,彎頸低頭作角鬥狀。細腰,體內中空,尾捲成環形,亦作怪獸頭象。通身及四肢上部飾凸雲紋,頸腦部飾鬃紋,雙角及鉤喙飾凸楞紋。角、尾和託座系另鑄焊接。造型奇特,雕工考究,反映了當時匈奴族金工匠師的高超技藝。
這件黃金製成的奇怪動物,之所以被稱為怪獸,是因為它是多種動物的集合體:身體似羊、嘴似鷹、角似鹿、蠍形尾,四蹄立於花瓣形託座上。仔細觀察,你會發現,怪獸的兩隻抵角是由兩兩身相連、背相對的16隻小鳥組成的,而且蠍形的尾巴也是一隻小鳥的樣子。因此,這件小小的怪獸身上竟隱藏了十七隻小鳥,體現出工匠們的睿智巧思和精湛做工。根據金怪獸底盤上的小孔,學者們推測可能是匈奴族首領帽上的冠飾。
北魏「 十字型高髻女俑」北魏「 男弓囊俑 」東魏「 鎏金佛菩薩三尊銅造像 」1999年出土於陝西省西安市未央區大劉寨。通高35釐米。
整體造型為一佛二菩薩 ,由主尊、背屏、左右脅侍 菩薩 、底座及兩側的翼形飾件等七個構件組成。各構件之間以榫柱與卯眼相插組合。這尊鎏金佛 菩薩 三尊銅像構思奇特,鑄造精湛,裝飾華麗,堪稱佛教造像中的精品。
西魏「 獨孤信多面體煤精組印 」中國古代第一老丈人的印章
1981年11月9日,被陝西省旬陽縣旬陽 中學的一名叫做宋清的中學生在回家的路上發現。當時他以為撿到的是一塊奇怪的石頭,上繳後才知道是如此重量級文物。
印由煤精製成,呈球體8稜26面,其中正方形印面18個,三角形印面8個。有14個正方形印面鐫刻印文,分別為臣信上疏、臣信上章、臣信上表、臣信啟事、大司馬印、大都督印、刺史之印、柱國之印、獨孤信白書、信白箋、信啟事、耶敕、令、密,等。印文為楷書陰文,書法遒挺拔,有濃厚的魏書意趣。據印文內容及核查史書,此印為北周大司馬獨孤信之印。十四面印文內容不同,各有其用途,是研究北朝印璽制度的珍貴實物資料。
獨孤信不僅自身戰功赫赫,他的女兒也很有名。他有7個女兒,其中大女兒嫁給了北周的明帝,成為周明敬後;七女兒嫁給了隋開國皇帝楊堅,是歷史上以嫉妒著稱的隋文獻後;四女兒嫁給了唐代開國皇帝李淵的父親。因此他作了連續三個朝代的國丈或太上國丈,所以人們戲稱他為「 中國 古代第一老丈人」。不過正因為有此淵源,所以隋唐兩代最高統治者身上都流淌有少數民族的血液,因此大唐盛世吸納各方精髓、接受異族文化就沒有太多的心理障礙,這也成為隋唐兩代社會開放、民族平等的前提之一。
安伽墓位於西安市北郊未央區大明宮鄉炕底寨村 西北 約300米處。村子相傳始建於明代,唐武則天時在此修建大福(佛)殿,殿基為夯土臺基,臺基上原有佛像( 菩薩 像),時人稱之為 菩薩 娘娘,因而此臺基被當地人稱為 菩薩 娘娘炕,村子居於臺基之下即被取名為炕底下村,後又改名為炕底寨村。 西安 北周安伽墓的發掘,為我們展現了一座風格迥異於北周時期其它墓葬的來華粟特人墓葬。
北周「 北周武帝孝陵墓誌 」1994年 陝西省鹹陽市陳馬村孝陵出土。
1993年8月初,位於陝西省鹹陽市渭城區底張鎮(今陝西省西鹹新區空港新城底張街道辦)陳馬村附近的一座古墓接連被盜。這是一個地面沒有封土和任何標誌的墓葬。盜掘者由這個墓葬中偷走了一枚金印及其它珍貴文物,在進行文物交易時,被公安機關抓獲。鑑於墓葬被盜嚴重,考古部門決定進行搶救性挖掘。
古墓雖經多次盜掘,但出土物仍有數百件之多。其中有各類陶俑150多件、陶瓷器近40件、玉器8件、 銅帶 具1套、金器21件等等。其中的2合志石解開了歷史留下的這道謎題。一為「大周高祖武皇帝孝陵「一為「周武德皇后志銘」,志面陰刻「大隋開皇二年歲次壬寅四月甲戌朔二十三日甲未周武帝皇后阿史那氏祖諡曰武德皇后其月二十九日壬寅合葬於孝陵」。史載,北周武帝宇文邕於宣政元年(公元578年)葬孝陵,皇后阿史那氏於隋開皇二年(公元582年)與武帝合葬。由此證明古墓就是北周武帝與皇后阿史那氏合葬的孝陵。
隋「 白石佛立像 」唐「 鴛鴦蓮瓣紋金碗 」國寶級文物, 陝西歷史博物館鎮館之寶之一,大唐遺寶之最。也是我最喜歡的文物之一。
1970年10月, 西安南郊何家村發現了唐代窖藏金銀器1000多件,這是我國唐代金銀器的一次空前發現。其中兩件鴛鴦蓮瓣紋金碗最為珍貴,代表了盛唐時期我國北方金銀器製作的高度成就。從現在掌握的資料看,這是唐代金銀器中僅見的最堂皇的金碗。
碗錘擊成型。侈口,圓唇,鼓腹,平底,喇叭形圈足。器身滿飾珍珠地紋,腹部捶出雙層仰蓮瓣,上層蓮瓣中分別鏨鴛鴦、鸚鵡、鴻雁、鸛翎、鹿、狐、獐、兔、鴨等珍禽異獸。下層蓮瓣內刻忍冬花草。碗內底刻寶相花。圈足飾方勝紋一周,內刻鼓翼雲端的飛鳥一隻及流雲數朵,底沿以小聯珠綴成。碗內壁有墨書重量 「九兩三」。製作精妙絕倫,富麗堂皇。
這兩件金碗流暢的蓮瓣、穩重的雙重結構和華麗的紋飾,是典型的唐代藝術風格。當然,其對西方金銀器造型的借鑑和改造也體現了唐代中西文化的交流融合與唐人的創新精神。 這對碗在裝飾上,將蓬勃向上的時代精神和興旺和諧的民族審美情趣融合其中,整體和局部的關係,寫實與寓意的關係也處理的恰到好處,充分體現了唐代金銀器裝飾藝術的成熟,是罕見的藝術作品;而將多層次
高密度的紋飾這樣繁而有序、清淅準確地鏨刻在小小的空間內,更是唐代金銀細工高超技藝的傑出表現。
金碗實物出土罕見,文字記載亦不多。《唐摭言》曾說:「王源中文宗時為翰林承旨,暇日與諸昆季蹴踘,毬子誤中源中之額,薄有所損。俄有急召比至,上訝之。源中具以上聞。上曰:『卿大雍睦。』命賜酒二盤,每盤貯十金椀,每椀各容一升許。宣令並椀賜之。源中飲之無餘,略無醉容。」可見,金椀多為皇帝所使用,由此可知何家村鴛鴦蓮瓣紋金碗的珍貴了。
鴛鴦蓮瓣紋金碗所採用的裝飾手法,稱為適合紋樣構圖。它是將要裝飾的器物劃分成許多小區間,然後給這些小區間填以適合紋樣。通過每個小區間的裝飾,達到美化整個器物的目的。這種手法常見於初、盛唐,中晚唐就不多見了。
唐「 摩羯紋金長杯 」1983年 西安市太乙路出土。高3.5釐米,長徑13.1釐米,短徑7釐米,重174克。 四曲橢圓形,圈足,杯內底鏨刻摩羯紋及火焰寶珠,底稱以水波紋,周飾單向蓮瓣紋,杯的內壁以花瓣欄形成四個區間,裡面鏨刻兩組對稱的寶相花,寶相花兩側鏨刻對稱折枝花。杯口沿內側與圈足外側各飾一周花瓣。杯心長鼻利齒的魚身怪獸,古 印度 稱做「摩羯」,被認為是河水之精,生命之源。該杯造型雖是 中國 式,但內壁摩羯紋確實 印度 文化影響的產物,摩羯周圍錘揲出一周突出的聯珠紋裝飾,又仍具有西亞金銀器的特點。這說明唐代晚期金銀器中中亞 、西亞風格的影響雖然減弱,金銀器中國化的進程幾近完成,但外來文化的影響仍根深蒂固地存在著,不過是痕跡日趨隱蔽罷了。
唐「 獸首瑪瑙杯 」國寶級文物, 陝西歷史博物館鎮館之寶,是至今所見的唐代唯一一件俏色玉雕,是唐代玉器做工最精湛的一件,也是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產物,列入《首批禁止出國(境) 展覽文物目錄》
1970年10月在 陝西省西安市南郊何家村出土。
唐獸首瑪瑙杯做工精湛,選用極為罕見的纏絲瑪瑙製成,材質紋理細膩,層次分明,光鮮潤澤。工匠又巧妙利用材料的自然紋理與形狀進行雕刻,依色取巧,隨形變化。玉師在玉材的小端雕琢出惟妙惟肖的獸頭,把紋理豎直的粗端雕琢成杯口,而口沿外又恰好有兩條圓凸弦,線條流暢自然,天衣無縫。作者巧妙用俏色技巧,將獸眼刻畫得黑白分明,形神畢肖,真正達到"畫龍點睛"的效果。獸嘴鑲金的工藝處理,也是匠心獨運,它金光閃閃,克服了獸嘴處材質色澤太深的不足,使獸頭的造型之美更為突出。獸首瑪瑙杯造型寫實、生動,杯體是模仿獸角的形狀,杯子的前部雕刻為牛形獸首,雙眼圓睜,炯炯有神,刻畫的神形皆肖。獸嘴處鑲金,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其實這是酒杯的塞子,取下塞子,酒可以從這兒流出。頭上的一對羚羊角呈螺旋狀彎曲著與杯身連接,在杯口沿下又恰到好處地裝飾有兩條圓凸弦,線條流暢自然。這件酒杯材料罕見珍貴,是極其稀有的纏絲瑪瑙,材質紋理細膩,層次分明。
唐「 鎏金舞馬銜杯紋銀壺 」國寶級文物
1970年10月在 陝西 省 西安 市南郊何家村出土。
銀壺的造型採用了北方遊牧民族使用的皮囊和馬鐙的綜合形狀。在壺身的兩面,以模壓的手法各捶出一匹翹首鼓尾、銜杯匐拜的舞馬。提梁、蓋及舞馬紋飾均鎏金,燦燦金色與灼灼銀光交相輝映,色調分外和諧富麗。此壺造型、紋飾別具匠心,製作精湛,舞馬形象栩栩如生,尤具風採,更因其印證了史書中記載的玄宗馴養舞馬祝壽的故事而彌足珍貴。
唐「 鎏金海獸水波紋銀碗 」
1970年10月在陝西省西安市南郊何家村出土。
碗高3.6釐米,口徑11.2釐米,重152克。腹部捶打出均等的14條水波紋,其間鏨刻飛禽、走獸,陪襯以花草,山嶽,碗內底中心還貼焊著一隻鎏金海獸,動靜有節,生動有趣。
這件銀碗在紋飾上比較特別,有兩種不同風格的水波紋飾,一種是碗腹的14條曲線水波瓣,紋樣整齊平靜,在中國傳統器物造型中從未出現過,而粟特銀碗器體多分曲或呈花瓣形,並以錘揲技法使之凹凸起伏,因此,這件銀碗波瓣的產生應該是受到粟特風格的影響。另一種是碗底內襯託海獸的水波紋,著力刻畫洶湧的水勢,不像碗腹那種整齊 和平 靜,水波與海獸相襯,是一種具有中國民族化風格的紋飾。所謂海獸,它的形象似乎介於獅子 、狐狸和犬類之間,有學者認為海獸是外來文化的體現,也有學者認為是屬於中國民族化的東西,總之這件銀碗始終閃耀著中西合璧的光輝。
唐「葡萄花鳥紋銀香囊 」1970年10月在陝西省西安市南郊何家村出土。
《舊唐書》卷五一講:安祿山反叛,玄宗等逃離長安,途徑馬嵬坡時,賜死楊貴妃,並葬於此地。玄宗後來自蜀地重返 京都 ,念及舊情,密令改葬。當挖開舊冢時,發現當「肌膚已壞,而香囊猶在」。這就說明楊貴妃身上佩戴的香囊,是用金屬製作的。
1987年4月3日, 陝西寶雞扶風法門寺佛塔施工現場發現一個地宮,地宮內發現包括佛指骨舍利在內的無數唐代珍寶。地宮第一道門內發現一物帳碑,經清理檢查,物帳碑記錄了地宮內所有物品的清單,其中有「香囊兩枚,重十五兩三分」的記載。經過和出土文物的比對,以及《舊唐書》裡關於唐代香囊為金屬製做的推論,得知何家村出土的這兩件物品也為唐代香囊。至此,「肌膚已壞,而香囊猶在」的秘密終於揭開。
香囊外壁用銀制,呈圓球形,通體鏤空,以中部水平線為界平均分割形成兩個半球形,上下球體之間,一側以鉤鏈相勾合,一側以活軸相套合,下部球體內又設兩層銀質的雙軸相連的同心圓機環,外層機環與球壁相連,內層機環分別與外層機環和金盂相連,內層機環內安放半圓形金香盂,外壁、機環、金盂之間,用銀質鉚釘鉚接,可以自由轉動。這樣無論外壁球體怎樣轉動,由於機環和金盂重力的作用,香盂始終保持重心向下,裡面的香料不致撒落於外。儘管已經經歷了一千多年,其仍然玲瓏剔透,轉動起來靈活自如,平衡不倒,其設計之科學與巧妙,令現代人嘆絕
唐「鏤空纏枝紋銀香囊 」1970年10月在陝西省西安市南郊何家村出土。
唐「鎏金銀鐵芯銅龍 」1975年陝西省西安市南郊草場坡出土。
這件銅龍是鐵質的,通體鎏金,身體細長,兩隻有力的前腳緊扣地面,龍頭與上身呈「S」型,龍嘴張開,露出牙齒和彎曲的龍舌,兩隻圓睜的雙眼直視前方,龍角緊貼頭部向後伸展,龍尾叢高高上揚的後肢處反折向龍頭上方。整條銅龍身體流暢,極富動感,體現出唐代龍的生動美與氣勢美,堪稱精品。
唐「蓮花紋石柱基礎 」唐「十二生肖俑 」1955年陝西省西安市韓森寨出土,高36.5至42.5釐米。獸首人身,神態各異,惟妙惟肖。十二生肖俑在墓葬四個角各擺放一組三尊用於闢邪。
唐「三彩載樂駱駝俑 」國寶級文物
1959年出土於陝西省西安市西郊中堡村唐墓,通高58釐米,長41釐米。
這件三彩駱駝載樂俑是盛唐時期傑出作品。出土於唐右領軍衛大將軍鮮于庭海墓。在一匹高大的白色駱駝背上,左右兩側各坐兩個樂俑,中央為一著綠袍起舞的男性胡俑。四方樂手神情專注,正在演奏胡樂。中央舞者揮臂舞袖,似正在合樂而舞。人的面、手部均未施釉,以彩繪開相刻畫細部。白駱駝塑造健碩,動態自然,施褐釉於鬃毛部渲染。作品題材新穎,風格獨特,型體高大,典型代表了盛唐社會風俗及高超藝術成就。
唐「鎏金蔓草花鳥紋八稜銀杯 」1982年陝西省西安市東郊緯十街電車二場工地出土。
飲酒器,銀質, 鍍金。八曲侈口,腹和足均作八稜形,腰略束。腹壁稜間飾以纏枝蔓草和花鳥相間的圖案各四組,圈足面飾纏枝蔓草紋,環柄上有半圓形護手,護手上飾一展翅飛翔的鴻雁,下以萱草相稱。地紋皆飾魚子紋,刻工精細,富有生機,頗具匠心。
唐代女性以豐盈為美展現的淋漓盡致,和漢代形成鮮明對比。
五代「耀州窯青釉提梁倒灌壺 」國寶級文物
1968年陝西彬縣出土,高18.3cm,腹徑14.3cm。
壺蓋與器身連為一體。鳳凰作提梁, 獅子當流,想像豐富,神態生動,具有清新活潑的生活情趣。腹部滿刻四朵盛開的纏枝牡丹花,刀法犀利圓潤,裝飾效果濃鬱。梅花形注水口設於壺底中央,壺內有漏柱與水相隔,灌水時將壺倒置,待盛滿後,將壺放正,滴水不漏。釉面瑩潤,造型獨特,構圖嚴謹,圖案精美,是耀州窯的代表作品。
耀州窯是我國古代北方著名的八 大名 窯之一,它始於唐,興於宋,衰落於明,以生產工藝精湛的刻花青瓷馳名中外。刻花技藝是先用刀具垂直刻出紋樣輪廓,再在紋樣旁用刀具斜刻,並剔去倒痕中的底泥,使紋樣微凸,然後施釉燒制。成品花紋清晰,層次分明,釉色晶瑩透亮,有很強的立體效果。這件青瓷刻花倒灌壺實為耀州窯一件罕見的珍品。
明「粉彩儀仗俑群 」明代秦簡王墓陪葬品,共300餘件,是明秦簡王死後隨葬的儀仗隊。傭手中原持木質道具已朽,踏板下墨書傭名70餘種,有清道旗、金鼓旗、白澤旗、告止幡、信幡、戈、戟、弓箭、笙、笛、板、琵琶、抬轎、跟駕、梅花燈、各樣傘、扇等,陣容龐大,浩浩蕩蕩。
寥寥60張照片完全不足以概括陝博文物之燦爛,很多我沒有拍進去的珍品等著各位親眼鑑賞。希望我這篇簡單的介紹能對大家參觀陝博帶來一點幫助,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