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茶中的咖啡因,你可能聽說過:紅茶中咖啡因最多而白茶中最少(也就是說咖啡因隨氧化過程增加),或者你可以把初泡倒掉來去除咖啡因——讀完以下內容你就知道如何對這些常見的「誤區」進行「辨別」!
咖啡因是什麼?
咖啡因是天然的驅蟲劑。它是某些植物產生的化合物,用於麻痺和殺死以自己為食的蟲子從而保護自己。以下物種天生可製造咖啡因,包括咖啡豆,可可豆,可樂果,馬黛茶和茶葉。
許多人日常生活中就攝入咖啡因——以咖啡、茶、能量飲料或蘇打水的形式——來使自己更加清醒,它也常被加入食物和藥品中。適量攝入咖啡因一般是安全的,並證明有益健康,但長期過量的咖啡因攝入會帶來風險,在接下來的課程中我們會詳細講述。
茶中的咖啡因含量
所有的茶一如既往地來自於山茶屬茶樹——白茶,綠茶,烏龍茶,紅茶,普洱茶——在不同程度上含有咖啡因(即使是無咖啡因的,也仍含有痕量的咖啡因)。不過,一杯泡好的咖啡大約含有100毫克咖啡因,一杯茶平均含有15到70毫克。
所以你的一杯茶究竟含有多少咖啡因呢?如果你想要咖啡因來興奮一下,又該喝什麼茶呢?要是你不想攝入咖啡因呢?雖然有一些規律可以參考(就是說白茶一般含咖啡因最少,其次是綠茶,烏龍茶,最後是紅茶和普洱茶),這些規律也並非完全適用。我們下面會強調主要的例外情況——繼續閱讀來了解有哪些例外吧。
常見誤區1:紅茶常常比綠茶咖啡因含量高。
常見誤區2:白茶在所有茶中咖啡因含量最少。
與常識相反,你不能根據茶的種類或氧化程度來判斷一杯茶中咖啡因有多少(就是說比較綠茶、紅茶、白茶哪種咖啡因含量更多)。實際咖啡因含量在每個單獨的茶種之間區分得比不同大類之間還大。
而且,茶中獨有的化學成分對我們身體的影響與咖啡因十分不同。抹茶(取決於品級和調配)和衝泡的咖啡含有差不多的咖啡因量,但它對我們身體的影響完全不同。這是因為茶還含有茶多酚(抗氧化劑)和茶氨酸(胺基酸),這種組合使得咖啡因吸收速度比喝含同樣含量咖啡因的咖啡慢得多,也有效得多。
咖啡中的咖啡因很快就被吸收到我們的血液中,對某些人來說這像是突如其來的一股能量,會在幾個小時之後消散。然而,抹茶中的咖啡因要幾個小時才能完全吸收,所以影響更平穩更舒適,創造出清醒和集中的鎮定感。
茶中咖啡因水平的決定因素
有非常多的因素可以影響你某杯茶裡咖啡因的含量,很難進行概括;這些因素包括茶的品種,生長條件和地區,採摘的部分,製作工藝,泡茶手法,時間和水溫。
常見誤區3:將初泡倒掉可以去除茶中的咖啡因。
植株種類/品種:我們曾講到了不同種類的茶樹,例如野山茶(小葉)和普洱茶(大葉),不同種類或品種的茶會有很不同的咖啡因水平(例如,普洱茶會比其他同種含有更多咖啡因)。這與茶收穫後的製作工藝所決定的種類(例如綠茶或紅茶)沒有關係。因此,兩種不同的茶株都製作為烏龍茶可能會在咖啡因含量上有很大差別。
種植地區:不同地區有不同的變量影響咖啡因含量(包括海拔、氣候、泥土類型等)。例如,斯裡蘭卡(錫蘭)茶中咖啡因含量高於南印度的茶(例如尼爾吉裡)。
茶樹選取的部分:茶樹植株的不同部分有不同水平的咖啡因含量。例如葉芽/葉尖以及茶株頂部的嫩葉所含咖啡因更為豐富,因為它們收到害蟲的威脅更多;而葉莖以及更靠底部、更老的葉子所含的咖啡因就相對較少。
這也是為何雲南金茶(含大量金尖)所含咖啡因水平比用大葉加工而來的紅茶含量更高;銀針茶(一種純葉芽的白茶)中的咖啡因也許比任何一種其他茶葉的咖啡因含量更高,這與普遍的看法——認為所有的白茶都幾乎不含咖啡因——恰恰相反。這也是為何由嫩枝和茶株低部莖葉加工而成的莖茶(或日本稱為幹茶)含有極低咖啡因含量的原因。
備茶方法:若所添加的葉子含量增加,浸潤時間更長,每杯茶中的咖啡因含量會因此升高。有些人認為你自己就可以去除茶中的咖啡因,只要衝泡時間控制在很短,再繼而快速把茶葉倒掉(錯誤3)。這樣做不僅會讓口感大打折扣,並且讓有利化合物,比如抗氧化劑流失,而且其實剩餘的茶水裡還是會有相當一部分的咖啡因殘留下來。
脫咖啡因茶
眾多的因素都可能影響每杯茶中的咖啡因含量,很難一言以蔽之。這些因素包括茶株的品類、加工成茶的種類、茶株的生長條件和產區,以及所衝泡茶葉來自茶株的哪個部位,加工工藝,衝泡工藝、時間、水溫,等等。
詳讀以下內容可以幫你了解脫咖啡因茶的最佳衝泡方法,以及製造商如何把天然含咖啡因的茶葉變成脫咖啡因茶葉。
常見誤區4: 脫咖啡因茶含有零咖啡因。
如何(最佳)品味一杯脫咖啡因茶
我們的推薦是,搭配一種非茶樹的花草茶來共飲。為什麼呢?嗯,對於剛開始喝脫咖啡因茶的你來說,這些「脫」咖啡因茶們其實還是會有那麼一丟丟咖啡因味的;其次呢,好吧,為什麼不選擇那些天然就不含咖啡因的飲品呢?有太多可口的草本植物茶、花茶可供選擇了,它們還天然就不含咖啡因!
我們最喜歡的一種(說真的,絕對是最愛)是博士茶Rooibos,純天然無咖啡因,有堅果口味,僅單獨品味就口感一流(它也含有抗氧化劑!)。
我們還有一種特愛的茶是洛神花茶Hibiscus(花茶哦!),花全開以後採摘來製成那帶有酸澀梅子味兒的口感,以及絕美的——純天然!——紅色茶飲。
還有一個,我們肯定你會想在睡前來一杯,那就是黃春菊茶,一種草本口味的花茶,可以解乏松神。下一課我們會再提到一些大愛的天然無咖啡因助眠草茶。現在,讓我們來往下看看製造商是怎麼把茶葉變成「脫咖啡因」茶的。
醋酸乙酯:醋酸乙酯是一種可以和咖啡因結合的天然溶解劑。茶葉會先用水和醋酸乙酯浸溼,然後再烘乾以蒸發掉其中的水分,這個過程中和醋酸乙酯結合了的咖啡因同樣會蒸發出去;但是,這一工程也可能會除掉其他茶葉中的有機化學成分,比如ECGC和其他有益的抗氧化劑。同樣,葉子中也有可能會有沒有蒸發盡的殘餘物,使得茶葉有一股化學藥劑的味兒。
超臨界二氧化碳:該方法使用高倍加壓的二氧化碳來把茶葉中的咖啡因給「高壓烹飪」了。壓力極高的條件下,二氧化碳會和液體一樣稠密,並同時具備氣體的毒性,可以用來做溶解劑。它被泵抽到一個密閉的放置了茶葉的房間裡,充滿整個空間,提取出茶葉中的咖啡因。
隨後二氧化碳和茶葉脫離,咖啡因繼而被活性炭或水再提取出來。純化後的二氧化碳之後再重新被送到高壓下的房間裡,此過程循環往復直到足夠量的咖啡因被提取出來。儘管這一過程消耗資金昂貴,但也有著絕對優勢——不會殘留化學成分,對口味以及茶葉中有益化合物的影響極小,環境負擔極輕。
英文地址http://www.seriouseats.com/2015/05/tea-myths-caffeine-health-benefits-green-organic-te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