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開始練習申論的時候,為了文章段落的自然過渡,為了語句的前後銜接,筆者常常會背誦很多關聯詞分別表示各種連接關係,有表示並列的,有表示轉折的,有表示總結的……其中不乏常用的「一方面……另一方面……」、「既……又……」、「第一……第二……」等。雖然背了很多,但因為基本功不紮實,在運用的過程中常常「掉鏈子」,尤其在考試中,這種情況曾弄得筆者一頭汗。
說到這裡,筆者不禁想拋個問題,使用關聯詞的本質是什麼,是連接語句、工整結構還是體現邏輯?應該說,關聯詞的使用本質在於將段落、語句按照事物應有的邏輯關係連接和排布在一起。毛澤東同志曾論述,「一個合邏輯,一個合文法,一個較好的修辭,這三點請你們在寫文章的時候注意。」申論屬於議論文體,更加要求邏輯嚴密、論證有力。為此,通過準確嚴格的邏輯,讓文章渾然一體,就成為了拿下申論的關鍵。
言歸正傳,筆者想從兩個方面概括關聯詞使用的要點。
第一個方面,準確。拿最常用的「第一……第二……第三……」來說,經常被用在並列的幾個分論點之間,但常見的錯誤把三個分論點孤立,不分主次的排列起來,如果認識到並重視體現分論點之間的聯繫,自然要按照由主到次、由一般到個別的順序排列。再拿「既……又……」的來說,體現的是統籌兼顧的思維,填充的內容通常具有對立統一的哲學關係,如「既立足當前,又著眼長遠」、「既要做顯績,又要做潛功」,唯有此用法才能讓這個關聯詞出彩。如此等等,只有深入挖掘描述內容的邏輯關係,清楚認識關聯詞傳代的邏輯關係,才能一拍即合、錦上添花。
第二個方面,自然。關聯詞使用的最高境界是「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是完全脫離了形式上生拉硬套的。有的通過「也」、「更」、「再」、「還」等幾個簡單的詞就可以穿針引線連接句子;有的將邏輯剖析具體,直接表述出來,完全省略了關聯詞,如把段首的「第一……第二……第三……」換成「要……要……要……」,換成「……是主要矛盾……是關鍵問題……是重要方面」,換成「……是根本……是核心……是基礎」。事物的各個方面存在著固有聯繫和本來邏輯,一些常考申論題材也是如此,如就業、人才工作、環境整治、城市管理等題材,他的正反兩面和多個方面邏輯關係是明確的,只有深入挖掘、大膽表述,才能慢慢脫離關聯詞的形式束縛,達到「不滯於物」的境界。
今天就到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