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百姓的夢想
——坑口村推進城中村改造紀實
□王鵬、本報記者蔣阿平
擁有一個美麗舒適的家,這是廣大老百姓的共同夢想;實現這個夢想,是各級黨和政府的不懈追求。廬陵新區濱江街道新橋社區坑口村的城中村改造正是源於這樣的夢想和追求。 坑口村位於河東顯要地段,6月中旬啟動拆遷,短短4個月時間,全村126棟農房已籤訂房屋徵收協議100%,再用一個月時間,現已100%拆除。11月28日,在市、新區及市直有關部門領導,濱江街道幹部群眾的共同見證和參與下,濱江春天(坑口安置房)項目破土動工。
提升戰鬥力:「一個項目、一位領導、一套人馬、一抓到底」,使個個肩上有擔子
廬陵新區今年重點推進的重大城建項目共53個。坑口城中村改造只是其中之一。
但,這是沉甸甸的「五十三分之一」。因為它寄託了坑口及周邊幾個城中村的296戶群眾的新家夢。
項目多、徵收規模大、財力小、人員緊張……這些實際問題,給坑口村改造工作的推進帶來了更加艱巨的挑戰,也更考驗著廬陵新區和濱江街道兩級黨政班子的智慧和能力。
由「大兵團」作戰向「小分隊作業、大民生同步」轉變。該區提出了「四前、四心、一個最大化」工作法,以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方式,使徵地拆遷工作贏得了越來越多群眾的理解和支持。
「四前」,即調研在前、學習在前、關心在前、解釋在前,讓幹部心裡有底、群眾心中有數;「四心」,即決心、耐心、細心、恆心,讓一個個工作組變成了一支支攻堅克難的「特種部隊」,將壓力、矛盾、糾紛化於無形;「一個最大化」,即在不違背政策的前提下,確保被徵收對象的利益權益最大化,將民生二字寫進群眾心裡。靜悄悄中,一個個難題在攻克,一項項工作在推進。
以機制激發活力、提升戰鬥力,是廬陵新區加快推進城中村改造的另一個秘訣。定領導、定人員、定目標、責任包幹,每天一調度、每周一督促一通報,保進度、保質量,「一個項目、一位領導、一套人馬、一抓到底」「四個一」工作機制的實施,使上至分管領導、下到掛戶幹部,個個肩上有擔子,人人都得起作用。
坑口安置房地塊採取「限房價、競地價」的方式進行運作,既能夠保證兩年內為廣大農民提供340套安置房房源,又能夠緩解財政的壓力,是一次以市場化手段實現政府、群眾和開發商三方共贏的有益探索。「按照規劃,坑口一半以上都是園林綠化,還配套了菜市場、物業管理、公廁和垃圾站,真正是現代化、花園式小區呢!」新橋社區黨支部書記歐陽金勇高興地介紹。
城中村改造的任務下達後,濱江街道提前謀劃,首先落實好失地農民最關心、關注的農民預留用地問題,解除群眾的後顧之憂。「到10月,濱江街道範圍內城中村改造將要牽涉到的農民預留用地已全部落實到位。」濱江街道黨工委書記李建春介紹說,「有了生活保障和『造血』的機制,群眾就更願意支持我們的工作。」
濱江街道在編在崗幹部50人,面對的不僅僅是坑口村的改造,而是今年10多萬平米的房屋徵收任務。巨大的壓力面前,廬陵新區迅速排兵布陣,由新區黨工委委員、副縣級幹部掛帥,濱江街道書記、主任負責全面統籌協調,全體幹部分成12個工作組,所有副科級幹部擔任組長,隨機均衡分配任務,掀起在項目一線比能力、比貢獻的工作「大比武」。 沒有人拈輕怕重,沒有人臨陣退縮,沒有人叫苦叫累。當日工作不過夜,問題處理不過夜,政策解答不過夜……攻堅破難,靠的就是這股子吃苦精神、這股子強大的戰鬥力。
降低「摩擦力」:以村黨員幹部等「身邊人」帶動全村人,將人人變成正能量
故土難離。這是中國農民的共同情結。怎樣才能既照顧到群眾的心理,又能夠順利地推進拆遷工作?濱江街道以紮實的工作實踐作答:依靠群眾「身邊人」的力量。村裡的黨員、幹部,他們既是被拆遷群眾,是群眾的「身邊人」,更是黨和政府插在最基層的「紅旗」、標杆。
以「身邊人」帶頭,帶動一批人、影響一批人,讓村民有樣學樣,形成良好工作氛圍。拆遷工作的通知一下來,坑口村村小組長雷勁松率先帶頭拆了自己家的房子,還主動做動員工作,帶動叔叔、堂兄弟們一起拆除房屋10多棟。周邊鄰居看到這情景,紛紛籤下了拆遷協議。
請「身邊人」說話,緊密配合,事半功倍。上門上戶做動員,工作組先摸排,遇到不理解的、工作做不通的,就請「身邊人」來現身說法。「身邊人」拿自己說事,三言兩語就能說到他們心裡去。「比如說玻璃棚不能算正房,工作組解釋他們不相信,我們就拿自己家當例子講給他聽,一比較他們就能明白。」歐陽金勇說。 讓「身邊人」參與,發動群眾力量,共同協商解決好集體的事情。公房、大禮堂、路橋……無論哪一樣處置,都不由工作組大包大攬,而是發揮「身邊人」的力量,組織群眾自己作主,自己說了算。坑口村的大禮堂是全村人祭祀、辦紅白喜事的地方。拆完自家的房子,雷勁松馬上召集各家各戶的代表協商處置辦法。拿定主意後,第一時間聯繫工作組,測量、評估、籤協議順利進行,工作組輕鬆多了,群眾也十分滿意。
增添「凝聚力」:群眾關心的、擔心的就是幹部要用心的、費心的,讓戶戶都能安下心
正在拆遷的坑口村,有兩場特殊的婚禮特別引人注目:
一場是推遲拆房時間的婚禮:11月10日,村民雷四發在早就籤下拆遷協議的房子裡,為兒子舉行了喜慶而熱鬧的婚禮。而實際上,按照拆遷協議,他家的房子在11月1日以前就應該拆除了。為了滿足雷四發「給兒子舉行完婚禮再拆房」的心願,又不耽誤工程進度,工作組特別安排他家作為施工人員住房,一直保留到最後。同時,考慮到村裡結婚要在大禮堂拜天地的習慣,工作組還特別推遲了大禮堂的拆除時間。
一場是提前辦酒時間的婚禮:11月18日,村民雷宗璉在全村人的祝福聲中,將女兒嫁出門。他原本定的好日子是在11月30日。為了保證工程進度,雷宗璉積極配合工作組,將婚禮提前12天舉行,讓全村人在告別「老坑口」之前高高興興地喝一頓喜酒。
村裡200多座祖墳需要搬遷。工作組和村幹部利用各自人脈關係提前聯繫解決墳場問題,並在徵求村民意見後,統一聯繫好遷墳師和施工隊。七月正是一年中最熱的季節,幾個負責的幹部顧不上忌諱,天沒亮就帶著大家走進墳場,全程守候在現場,負責統籌協調。他們的衣服早就被汗浸透了,像淋了雨一樣,可他們誰也沒有提前離開……
村民廖禮鴻前些日子不幸發生車禍,經濟拮据的他一時拿不出醫療費,工作組和村幹部及時通氣,一方面從村級集體資金裡借出1萬元以解他的燃眉之急,另一方面,街道、村幹部、工作組分別前往看望慰問,給了他特別的溫暖。 一份協議就是一份民心、一份支持與信任。群眾關心的、擔心的,就是幹部要用心的、費心的,工作組以真心真情贏得群眾的理解、信任與支持,引導他們逐步從「政府要我拆」轉變為「我要為城市發展拆、為美好明天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