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江南》雜誌創刊四十年,看文學刊物的繁榮與未來

2020-12-09 澎湃新聞

《江南》四十年,鬱達夫小說獎走過十餘年,當作家聚攏而來之時,從浙江生長的作家,也在文壇煥發出勃勃生機。

12月7日,浙江省作協《江南》雜誌社、杭州市富陽區人民政府聯合主辦的第六屆鬱達夫小說獎頒獎典禮在鬱達夫故鄉富陽舉行。

第六屆鬱達夫小說獎頒獎典禮現場獲獎作家遲子建表示,鬱達夫的作品為後世作家樹立可貴的人性書寫標杆。因為有了鬱達夫,富陽成為一座富有人文關懷的城市。第一次來到富陽的徐則臣表示,他對鬱達夫有更深刻的理解,從文學史中抽象的鬱達夫轉為生活中鮮活、飽滿豐富的鬱達夫。「一個獎重要的是能否讓作家感受到與某種文脈接頭,鬱達夫獎做到了。」

獲獎作家遲子建現場發言頒獎現場,一場有關《江南》雜誌創刊四十周年的研討會召開,全國各大文學刊物編輯、作家和學者齊聚,共議文學雜誌的當下與未來。在《江南》雜誌40歲生日之際,中國作家協會主席鐵凝發來賀詞,肯定《江南》四十年為讀者留下了美好回憶,祝願《江南》在這蓬勃如春的大時代,前路似錦,風光無限。作家莫言作詩祝賀:「江南好,輝煌四十年,奼紫嫣紅三千篇,酸甜苦辣二億言,誰不誇江南。」此外,王安憶、李敬澤、阿來、畢飛宇等作家都向《江南》雜誌發來祝福。

獲獎作家斯繼東現場朗讀《禁指》文學刊物一定要姓「文」「江南理應萬物生長,熱鬧紛繁,這是理想的文學圖景。」浙江省作協原主席程蔚東表示。他回憶,自己當時接任《江南》主編一職時,曾多次寫信向宣傳部門申請辦刊經費,終於將原來每年僅有幾十萬的經費提升到每年二百六十萬,讓這本文學雜誌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同為《江南》前主編的汪浙成回憶,《江南》曾面臨著極大的困難。辦理工作接交時,《江南》帳上只有五千元錢,連發稿費都還不夠,還欠著新華廠兩期印刷費。在全民下海經商的熱潮中,很多文學刊物放棄原先的辦刊宗旨,改發休閒小品、武俠偵破、兇殺言情、明星逸事。當時他所面臨的考驗是:《江南》是不是也要隨波逐流?

「《江南》作為純文學刊物的方針任務不能變,《江南》一定要繼續姓文,決不能移名改姓成為消遣性的文化刊物。」這是汪浙成的堅持。之後,《江南》重整辦刊思路,逐漸站穩腳跟。1996年,汪浙成在退休前夕,為促進繁榮全國散文創作,聯合湖州南潯經濟開發區舉辦全國散文大獎賽。「當一等獎獲獎作家莫言收到獎金時大為訝異,說他從未收到過這麼高的獎金。」通過這些活動,《江南》在全國作家中的知名度也日漸提高。

「如果當年《江南》被金錢所誘惑,如今的後果是不堪設想的。」《江南》前主編袁敏表示。身為韓寒《三重門》、海巖《永不瞑目》《玉觀音》等暢銷圖書背後的「金牌出版人」,袁敏成為《江南》主編,正是為實踐自己的文學夢想和辦刊理想。「當今社會,有著太多的喧囂和紛爭,更讓人遺憾的是,當這種喧囂和紛爭挾裹著金錢名利的誘惑呼嘯而來時,讓許許多多人對它無法抵擋。」在她看來,文學是城市與國家的金名片,人們需要栽培、孕育更好的文學土壤,讓文學的種子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江南》雜誌創刊四十周年座談會既要保持文學品質,又要追隨時代腳步《十月》主編陳東捷直言,隨著新興媒體的發展,如今的文學期刊已經走過曾經的輝煌時代,但對於文學品質的堅持不能放棄。「未來《十月》雜誌也希望與《江南》一起堅守文學品質。」談起對《江南》雜誌的印象,《文學港》雜誌主編榮榮表示,《江南》有其獨特的風格,是當下最重要的文學期刊之一。「有一種風格叫《江南》雜誌的風格,有一種格局是《江南》雜誌的格局。」

聽到《江南》歷任主編回憶《江南》的創刊故事,陝西省作協副主席李國平的眼眶稍有溼潤了。「伴隨中國的改革開放和思想解放洪流,《江南》正逐漸形成屬於自身的特色。」令他印象深刻的是,《江南》是最重視海外作家創作的刊物之一,體現了中國文學的胸襟,應和文學和世界共同體的概念。在當今的時代,文學已經超越純粹的文學概念,不斷追求、弘揚更有人文感情的內容。

在《思南文學選刊》副主編黃德海看來,文學的繁榮與發展,也與當下的機制有關。人們對文學的發展應給予更多寬容和支持,同時,他希望看到文學期刊容納更多新興文學體裁,讓更多新文體湧現,包括虛構、非虛構、散文、小說乃至更多類型,呈現對時代的真實刻畫。

「文學雜誌是有呼吸的,始終接納著文學圈的創造、交流、分享、創新。」《十月》責編季亞婭說。「辦一本優秀的文學雜誌,也是讓文學行業不斷綿延、發展的寶貴源泉。」《當代》責編石一楓提到,文學刊物是踏入文學行業的門檻。《江南》起源於浙江,在全國保持重要的影響力,對他個人的文學事業起到很大幫助。「感謝江南,敬佩江南,希望江南越辦越好。」

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閻晶明表示,《江南》雜誌是改革開放新時期的一本刊物,40年來《江南》雜誌發表了大量優秀的中國作家作品,這些閃閃發光的文字都是作家和編輯共同努力的成果,在這個過程中,《江南》雜誌作為一個文學載體,保證了文學的主流性。同時,《江南》雜誌對新人作家成長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如今的《江南》雜誌既堅守了文學品質,在辦刊上也有了新的創舉,鬱達夫小說獎影響越來越廣泛。

浙江省委宣傳部副部長葛學斌對《江南》雜誌提出了希望:作為文學承載者和表達者,文學期刊既要保持文學品質,又要追隨時代腳步,適應讀者需求,在新時代下秉承文學傳統,堅守文學追求,兼具前瞻性與創新性的敏銳目光,開創文學期刊的行進之路。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鄂倫春、達斡爾民族文學創作筆會暨《駿馬》文學期刊創刊四十...
    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思想,緊扣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任務,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繁榮內蒙古少數民族文學發展,紀念《駿馬》文學期刊創刊四十周年。9月28日,內蒙古第二十三屆鄂溫克、鄂倫春、達斡爾民族文學創作筆會暨《駿馬》文學期刊創刊四十周年紀念會在呼倫貝爾鄂溫克族自治旗召開。
  • 《大家》雜誌停刊整頓 文學刊物出路何在?
    純文學刊物的發展之路該如何走?一系列的問題和個中緣由不得不令我們對文學期刊的生存現狀和未來進行思考。真假《大家》魚目混珠 五種版本並存創刊於1993年的《大家》,是雲南人民出版社主辦的大型文學期刊,曾是上世紀90年代文學轉型期最具影響力的純文學雜誌之一,一度每期發行量兩萬多份,被列為《中文核心期刊》,被文學界稱之為一批黑馬。
  • 《桃花源》四十不惑!全國名刊編輯齊聚澧縣把脈「常德文學」
    紅網時刻常德11月27日訊(記者 鄭江暉)1980年,《桃花源》雜誌誕生,它匯集了文壇巨匠,星光熠熠,曾刊發了丁玲、康濯、蔣子龍、莫應豐、王蒙、莫言、古華、葉蔚林、劉心武、韓少功、陶少鴻等一大批名家作品,也培養了一大批常德本土文學新人和優秀作家。
  • 《當代》雜誌創刊35年紀念:向讀者和作家致敬
    今後無論文學以怎樣的方式和載體繁榮,都離不開永遠的現實主義精神,《當代》衷心希望和所有關注現實、關注民生的讀者和作者一起,繼續以文學記錄中國。  鐵凝:「當代」這個名字是勇氣和擔當  中國作協主席鐵凝出席紀念會,她在致辭中說,《當代》這個名字她認為是勇氣,是擔當,是昂揚面對當代中國社會變革和發展的持久的堅守,是文學不迴避現實的責任。
  • 《長江文藝》創刊七十周年 書寫新中國文學華章
    打造當代文壇的品牌期刊 提到中國當代文學,《長江文藝》是繞不開的名字。這本創刊於1949年的期刊,從創刊之初即是立足中南六省二市、影響全國文壇的重要文學期刊。賞讀會上,邱華棟代表中國作協向湖北省作協和《長江文藝》表示祝賀,指出這本期刊為建設湖北文學強省、繁榮新中國文藝事業做出的貢獻,在中國新文學史、中國期刊發展史上均佔有重要地位。
  • 楊牧之:相知未變初衷——慶祝《文史知識》創刊四十周年
    刊物在前進,在慶祝刊物創刊四十周年之際,我特別祝願每一位《文史知識》的編輯在繁重的工作之中大步前進。(楊牧之寄語)  昨天編輯部的同志告訴我,《文史知識》馬上就到四十周年紀念日了,要在四十周年之際,請《文史知識》的新老朋友聚一聚,聊聊這四十年的歷程和感想。我聽後真是一驚。《文史知識》這一普及性刊物,轉眼四十歲了,已進入不惑之年。憶及四十年刊物的成長、快樂和艱辛,憶及流逝的歲月,頗多感慨。
  • 曹文軒:要做經得起審視的少年文學雜誌
    千龍網實習記者 許珠珠攝  北京市委宣傳部副部長韓昱充分肯定了北京出版集團在培育做大「十月」品牌方面做出的努力,認為《十月少年文學》的創刊是「十月」品牌延伸、努力開拓的發展見證,是北京市繁榮發展兒童文學事業的重要舉措。
  • 碧草文學:創刊廿五載,廣東校園文學的奇葩|大灣區時報|中國校園...
    這裡誕生了一本校園文學雜誌叫《碧草》。它紮根於這片沃土,歷經二十五載風雨的洗禮,已經成為了廣東校園文學的一朵奇葩。《大灣區時報》記者了解到,碧草文學由知名作家鍾偉強創辦,碧草亦為其筆名。1995年11月,他在廣東省對外貿學校創立了碧草文學社和校園文學雜誌《碧草》。
  • 巴金創刊的《上海文學》,在65歲生日之際,有了英文版!
    今天,當代中國具有重要影響的文學雜誌之一《上海文學》在創刊六十五周年之際,推出了英文版特刊。據悉,《上海文學》英文版今後將以常態陸續出版,這是中國文學面向世界的一個嶄新的窗口,也是目前上海唯一一種推介中國當代文學的外文版文學期刊。
  • 《十月少年文學》創刊 曹文軒任主編
    北京出版集團董事長喬玢,中國作協副主席、兒童文學委員會主任、著名作家高洪波,《十月少年文學》雜誌主編、國際安徒生獎獲得者、著名兒童文學作家艾曹文軒分别致辭。《十月少年文學》創刊揭牌儀式「小十月」著眼未來中國文學的發展與傳承
  • <天南>停刊 文學雜誌真的走到了"山窮水盡"?
    文學雜誌《天南》因經營壓力停刊在業界引起的震撼,絲毫不亞於三年多前其創刊時的轟動效應。  這本雜誌本是由廣東民間文藝家協會創刊於1982年的民間文學雜誌,2005年被現代傳播集團購入並改為書評雜誌。2011年4月1日以文學雙月刊的形式重新上市。
  • 江南四十:從一個小說獎回望 品讀一部文學生長史
    40年前的今天,《江南》在孕育中等待著磅礴面世的那一刻。40年後的今天,因為《江南》,各地作家匯集杭州,等待第六屆鬱達夫小說獎開啟一場盛大的頒獎禮。《江南》四十。一本期刊和它承載的文學,跟隨著時代的潮落潮起,也歷經著文學本身的低谷與昌盛。
  • 《教育研究》雜誌創刊40周年座談會舉行
    本報訊(記者 董魯皖龍)《教育研究》雜誌創刊40周年座談暨新時代教育科學理論體系建設研討會12月24日在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舉行。40年來,《教育研究》發表了近萬篇高質量的學術論文,已成為研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理論的重要陣地、引領教育科學繁榮發展的學術高地、助推教育學者專業成長的共同園地。
  • 在北大,辦第一流的學術刊物
    這是《經濟科學》創刊的初心,也是一直堅持的原則和努力的方向。05《國外文學》1002-5014CN 11-1562/I」《國外文學》創刊於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季羨林先生曾長期擔任主編,楊周翰、李賦寧先生等老一輩學者也對刊物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 在北大 辦第一流的學術刊物
    刊物副主編王波老師認為,圖書館事業是創新的、面向未來的事業,「我們反對以精緻的過程論證不高明的假設,希望研究者抓住事業發展中最現實的問題,直擊讀者需求,解決問題。」背靠信息管理學科,《大學圖書館學報》是國內相關專業領域首個研發並上線app、實現期刊新媒體化的學術刊物。
  • 創刊21載的《大眾軟體》休刊 一本雜誌的掙扎之路
    文|岑舟  2016 年 12 月 7 日,創刊 21 年有餘的老牌雜誌《大眾軟體》宣布了將於 2017 年無限期休刊的消息。與消息同時發起的,是在摩點網進行的一次眾籌:眾籌目標是 6000 元,而眾籌回報則是 2016 年 11 月~12 月的大眾軟體合刊。
  • 《譯文》停刊,外國文學雜誌集體進入「寒冬」?
    《譯文》停刊,外國文學雜誌集體進入「寒冬」? 2008年11月18日 08:16 來源:東方早報   《譯文》全名是《外國文藝·譯文》, 2001年《譯文》雜誌創刊時,匯集了一大批海內外中青年名流學者和翻譯家,「不少學者、作家、譯者通過這個雜誌聚集起來,這也是雜誌這些年發揮的作用之一。」但同出一家出版社的《譯文》和《外國文藝》在選題、定位上存在不少重合,而且《譯文》和《外國文藝》之間還存在一刊二號的嫌疑。韓衛東表示,明年的《外國文藝》各方面都保持不變。
  • 一群「大孩子」辦的文學評論雜誌——《詩探索》創刊40周年
    從2019年第4期所刊登的「編委會主任」名單看,最年輕的吳思敬已坐「七」望「八」,謝冕則坐「八」望「九」,而楊匡漢初度八十時就向北京某會議的主席臺亮出了拐棍。如果說撰寫《我們需要探索》發刊詞的謝冕是《詩探索》這臺汽車的發動機,那為創刊號設計要目和專欄的匡漢和後來榮任主編的思敬,則分掌方向盤。這三人堪稱是黃金組合,美中不足的是只有詩翁而沒有詩媼。
  • 《作品》雜誌2018年第1期出刊,虞燕、詹谷豐等作家在列
    《作品》雜誌創刊於1955年4月,由廣東省作家協會主辦,曾更名為《南方文學》《廣東文藝》。《作品》始終堅持正確的辦刊方向,以繁榮文學事業、扶持文學新銳為己任;立足現實土壤,關注人心世相,堅持刊物的社會責任和文學良知;以敏銳的文學觸覺、前瞻性的文學遠見,培養和造就了大批作家。創刊近60年來,《作品》組織刊發過大量優秀的文學作品,如巴金的散文《懷念肖珊》、王蒙的小說《最寶貴的》、陳國凱的小說《我該怎麼辦》等。雜誌曾多次獲得「廣東省十佳期刊」、「廣東省優秀期刊」等榮譽。
  • 「樹文明家風 育時代新人」——《父母必讀》雜誌創刊40周年主題...
    、徐凡,現任主編惲梅等齊聚一堂,共同慶祝《父母必讀》雜誌創刊40周年。並期望她隨著時代的發展,能成為持續對家庭有幫助,受到更多年輕父母喜歡的刊物,對整個民族的未來復興有作用的刊物。北京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北京市新聞出版局局長王野霏對《父母必讀》創刊40年表示熱烈祝賀,高度肯定了《父母必讀》與社會發展、與養育科學共同進步,為億萬家庭幸福和諧、健康養育所作出的重要貢獻。並提出三點希望:一是夯內容之基,著力精準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