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nake
「好好說話」這在我們社交中大家都懂,溫爾文雅的有,幽默風趣的有,俏皮可愛的有,可當我們回到家,見到我們最愛的親人,我們還會「好好說話」嗎?既然是反思,那一定是我曾經犯過的錯,之所以要記錄下來,首先是為了時刻警醒自己犯錯可以被原諒,但第二次犯同樣的錯不可以,沉痾舊疾不可復發才好;其次,是想和隔屏相遇的你們共勉,天下無不愛孩子的父母,但"會愛孩子"的又有幾人?我們也會犯錯,就跟我們的孩子一樣,當我們責怪孩子"你就是不改!"時,我們要反觀自己,有沒有改正的勇氣!
你們愛我嗎?
比如,我們碎碎念的嘮叨,繼續發展下去就是"毒舌"媽媽並不為過,它帶來的傷害遠遠大於我們的想像。就說最近大家關注的一個悲劇吧,為了避免對當事人的再次傷害,我們避開具體細節和影像資料,就事論事的回顧:三個初三男孩教室打牌被老師發現罰站並通知家長,其中一位家長到場後動手打了兒子兩個耳光,並且不停地責備甚至辱罵孩子,持續的過程有周圍的師生關注到,當媽媽離開後,鏡頭鎖定在孩子身上:孩子稍作遲疑就終身跳了下去......如果,媽媽沒有那麼過激,如果媽媽的言語暴力不曾發生,或者不曾在大庭廣眾之下發生,悲劇是不是可以避免呢?俗話說"當面教子,背後教妻",可是我們老輩人的教誨就是顛撲不破的"真理"嗎?顯然是錯誤的,當孩子的自尊被自己最親的人踐踏的一文不值的時候,好比當著大家的面被扒光了衣服,一顆顆小星星就這樣措不及防的隕落了......
隕落的星星
反觀自己,之前從來沒有發現在自己身上也有著這樣的錯誤做法,直到閨女到了青春期不斷摩擦出小火花,有一次衝著我大喊:"你知道我為什麼成績上不去嗎?你總是責備我,讓我無法調整好心態學習!""藉口!"記得當時我怒不可遏的喊,現在看來是多麼愚蠢至極的做法啊!有一天,因為老二亂丟玩具,我衝他發脾氣,四歲的孩子一板一眼的對我說:"媽媽,你罵我你會變醜的!"那一刻,我像是被電擊了一般,小孩子眼裡看到的往往是最真實的!
孩子的眼睛帶著愛的光
今年上半年疫情期間,居家學習和生活的這段日子就像一面"照妖鏡",我終於"看見"了我自己:一個情緒化的、出口傷人的媽媽。看見閨女上網課打哈欠,我會忍不住說:"晚上不睡覺,第二天打瞌睡,你就混吧!";多年來無法容忍孩子亂丟襪子,每次見了都會嘮叨:"襪子再不洗就直接扔垃圾桶好了!";小測成績出來,越來越不如意,我會劈頭蓋臉的一頓批:"就這樣下去,別說目標校,哪所高中會要你!"......幾個月下來,日子越來越糟糕,焦慮和困惑折磨著我,開始通過各種途徑學習親子育兒知識,當我發現問題在自己身上時,確實需要很大的勇氣去面對和改變,而且這樣的改變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因為慣性思維牢牢的佔據著內心,需要一點點剔除,一點點種植新的種子。
改變自己很難,但必須這樣做。
首先,我努力管住自己的嘴,哪怕特別想說還是要忍住,然後想想要不要說,怎麼說才是更恰當的,這樣思忖下來十幾分鐘幾十分鐘就過去了,最初高漲的情緒就像血壓計的汞柱一鬆手就降下來了,好好說話就變得自然多了。比如,快十一點了孩子還在看小說,被帶壞的情緒就要發作了,我會假借去客廳喝口水什麼的,不經意的對她說:"周扒皮的雞都快叫了啊!",孩子知道太晚了趕緊洗洗睡了;數學小測成績出來了,還是沉底的狀況,我按說是急的,可想想我急沒用啊,給她好吃好喝的索性不提成績,孩子有一天跟我說想請位老師輔導,說明她自己想學好,哪個孩子願意做個差生呢;再比如之前見了就忍不住要發火的襪子,現在我怎麼做順遂自己的心情,高興了幫她洗了悄悄晾上,不想洗就當沒看見,哪怕放幾天她也會去洗,這是多大點事兒呢,之前為之鬧過的不愉快太不值得了......
噓......
我之所以能做出這樣的改變,也是自己通過學習找到了理論依據,只要我們肯用開放的心態去接納,有動力去改善自己,事情就會變得簡單。
在【自驅型成長】一書中,我找到了支持我改變的腦科學理論,我們大腦中有個叫做"海馬體"的結構,它有儲存記憶的功能,如果大腦受到持續、過大的壓力,會導致壓力荷爾蒙分泌增加並且無法正常的回落,久而久之腎上腺會分泌皮質醇,高濃度的皮質醇長時間存在會弱化海馬體細胞。我們看到的就是為什麼我們拼盡全力管孩子,結果孩子的成績不升反降,我們的吼叫給孩子的壓力正在"殺死"記憶的細胞!我們也許遠遠低估了自己"毒舌"的"毒性",覺得這個熊孩子簡直是"油鹽不進、百毒不侵"了,其實我們的孩子畢竟還是孩子,他們愛我們,所以我們的言行他們是十分在意的,哪怕叛逆裝的不在乎!
海馬神經元
心理學家費爾貝恩說過:孩子受到父母不好的對待時,為了維持"父母是好的"這種意向,會傾向於認為自己是不好的。--久而久之,孩子會陷入"低自尊水平",自卑、怯懦,憂鬱,這讓我聯想起生長在潮溼陰冷環境下的苔蘚,它們之所以會懼怕陽光,之所以長不大長不高,那樣的環境是前提呀!
陰暗潮溼選擇了我而不是我選擇了陰暗潮溼
最近剛學懂了一個心理學術語--"皮格馬利翁效應",當一個人在信任和期待中成長,他會獲得一種積極向上的動力,更容易實現所期待 目標。我們在【植物學】中接觸過一個概念"趨光性",它們努力的向著陽光生長,我們的孩子何嘗不是呢,給他種下支持和信任的種子,他就會活出向日葵一樣的自信、陽光!
真好!
今天的聊天,就拿昨晚溫馨的一幕結束吧,閨女撒嬌的說:"媽媽,我要和你們一起睡!"以往也有過這樣的情形,我會沒耐心的說:"太擠了,趕緊去睡吧,不早了!"這一次我爽快的答應了,她可能是怕影響我們整個晚上都乖乖的睡在一邊,半夜發現被子掉地上了,我給她重新蓋好被子的那一刻,借著窗外的燈光看了一眼那張還很稚嫩的小臉兒,突然覺得之前給孩子的愛太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