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兩個字的「典故」,你知道幾個,能說出10個以上嗎
在前面的文章中,我們專門談到了10個三個字的典故,可是,如果再把字數縮減一個,只剩下兩個字,還會有什麼典故嗎?答案是肯定的,兩個字,同樣也有典故;那麼,只有兩個字的典故,你能說出10個嗎?
(一)杏壇
杏壇,指的是當年孔子講學的地方,後來,凡教書育人之處,皆稱「杏壇」。杏壇,典出《莊子·雜篇·漁父第三十一》,它位於山東省曲阜市孔廟的大成殿前,因種植杏樹而得名。
(二)杏林
「杏壇」是孔子講學的地方,而「杏林」則是中醫學界的代稱,典出《神仙傳》。話說三國時期著名的醫生董奉,有一次偶遇一位神仙,神仙教會了董奉「懸壺濟世」之功,於是,董奉就開始行醫。不過,董奉行醫卻有個與常人不同之處,那就是,他治病救人從來不收錢,而是病人在他家的後山上,種上五棵杏樹,就這樣,幾年之後,杏樹已達萬棵以上,成為了一片地地道道的「杏林」了。
(三)梨園
梨園,是戲班的別稱,那麼,它又是怎麼和唱戲的戲班扯上關係了呢?《新唐書·禮樂志》中記載,唐玄宗李隆基(唐明皇),雖貴為太子,可他卻深諳音律,酷愛戲曲,而且,李隆基還親自牽頭,挑選一些人學習音律戲曲,而那些學習的地方是在梨園(皇家園林)之內,故而後世就將戲班,稱作「梨園」了。
(四)推敲
推敲,意思是反覆考慮、思索,典出何光遠的《鑑戒錄·賈忤旨》,說的是唐代著名詩人賈島,有一次偶得了一句「鳥宿池邊樹,僧推月下門」,可是,他卻陷入了兩難的選擇之中,因為他實在是不知道「僧推月下門」一句中,到底是該用「推」,還是「敲」。後來,他正好碰到了韓愈,當韓愈了解之後,就建議賈島選用「敲」字,這也就有了我們現在所熟知的「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了。
(五)問鼎
問鼎,指的是意圖篡奪王位,或者覬覦某個重要位置,後來也引申為「爭奪第一」的意思,典出《左傳·宣公三年》。話說楚莊王為了炫耀自己的實力,就舉行了一場盛大的閱兵儀式,而剛剛繼位不久的周天子定王,就感到非常恐慌,於是周定王就派人前去慰勞楚軍(事實上顯然是為了打探消息)。楚莊王看到周定王派來的人,竟迫不及待地去詢問周鼎大小輕重的事情,鼎,代表的可是國家政權,所以,楚莊王「問鼎」之事,其野心昭然若揭。
(六)染指
染指,原義是品嘗食果,後來比喻一個人插手某事,並從中獲得不正當的利益,典出《左傳·宣公四年》。話說有一天,子家和子公去朝見鄭靈公,當快要進門的時候,子公卻發現自己的食指竟不自主地動了幾下,於是子公就很得意地說:「以往發生這種情況,都是會有美食可吃的」,果然,鄭靈公正擺好了一桌酒席等著他們呢。
(七)掛冠
掛冠,典出《後漢書·逸民列傳·逢萌傳》,說的是王莽篡漢之後,屢次更改幣制、管制、官名等,而且還不斷地挑起對匈奴及西南各族的戰爭,所以也就導致賦役繁重,爛政暴行,社會矛盾日益尖銳。看到政治如此黑暗,逢萌早已對王莽政權感到不滿,再加上逢萌的兒子曾被王莽處死,於是,逢萌就乾脆脫去官服,解下官帽並掛在城門之上,攜家眷歸隱去了。後來,「掛冠」也就成為了「辭官歸隱」的代稱了。
(八)盜泉
盜泉,典出《尸子》,說的是春秋時期,有一年天氣大旱,莊稼顆粒無收,但官府卻變本加厲,增加稅收,於是,一個名叫劉夏子的莊稼漢,就帶領著廣大饑民揭竿而起了。於是朝廷邀請德高望重的孔子前去招安,然而劉夏子等人不為所動,沒辦法,孔子只好帶著弟子下山去了。
走到半路,大家感到口渴得厲害,而就在此時,大家看到了一眼泉水,孔門弟子不禁喜出望外,急忙前去取水,然而,正當大家喝得痛快的時候,孔子卻發現了泉水旁邊的石碑上,題寫著「盜泉」二字,於是,孔子十分生氣,立刻喝令弟子不要再喝,而孔子本人,竟一滴也沒有喝。後來,人們就用「志士不飲盜泉之水」,來形容那些清廉不阿、浩然正氣的人
(九)結纓
結纓,意為視死如歸、捨生取義,典出《左傳·哀公五年》,說的是子路曾是衛國大夫孔悝的大管家,後來孔悝作亂,但子路卻誓死不從,所以,子路就受到石乞、盂黶等人的戈擊,當子路的帽帶子被割斷的時候,子路卻說:「大丈夫即便死了,冠帽也不能丟」,於是,子路把帽帶系好,從容就義。所謂「纓」,指的就是「系帽的帶子」。
(十)矛盾
矛盾,典出《韓非子》,其實,關於「矛盾」這個典故,我們很早就學到過它,對了,就是那篇《自相矛盾》的課文。「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則何如?」那個同時售賣矛和盾的人,就無言以對了。
以上就是兩個字的典故了,不多不少,正好10個;親愛的小夥伴們,你還知道有哪些兩個字的典故呢?那就快來留言和大家分享吧!
歡迎關注一家爭鳴,謝謝你這麼漂亮還來關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