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巖,因用青灰巖石所建成而得名,這也是青巖的一大特色。有人說,走進青巖鎮,就像走進一個「石頭藝術世界」。青巖的建築,依山而建,布局疏密合理,建築上的石雕、木雕工藝精湛,蘊含著許多傳說和濃鬱的文化韻味,令人嘆為觀止。
青巖古鎮,貴州四大古鎮之一,位於貴陽市南郊,建於明洪武十年,原為軍事要塞 。古鎮內設計精巧、工藝精湛的明清古建築交錯密布,寺廟、樓閣畫棟雕梁、飛角重簷相間。鎮人文薈萃,有歷史名人周漁璜、清末狀元趙以炯(貴州歷史上第一個文狀元)。鎮內有近代史上震驚中外的青巖教案遺址、趙狀元府第、平剛先生故居、紅軍長徵作戰指揮部等歷史文物。周恩來的父親、鄧穎超的母親、李克農等革命前輩及其家屬均在青巖秘密居住過。
遊玩路線
推薦行程:北門——龍泉寺——狀元故居——煉鋼廠舊址——張公館——狀元街(鬼街)——天主教堂——西門——長城——定廣門——百歲坊——基督教堂——財神廟——名人故居——背街——慈雲寺——萬壽宮——趙公專祠——字葬塔——文昌閣。
北門,又稱玄武門。始建於明朝天啟年。為重簷歇山式頂木結構建築,屋頂為青灰色瓦面,泥塑脊飾,是古代欽差下達皇帝聖旨的場所。清順治十七年班麟貴之子班應壽,子承父職(土司)將土城改建為石城牆,清嘉慶三年,武舉人袁大鵬重修擴建,是青巖軍事古鎮的象徵之一。牌坊,是封建社會為表彰功勳、科第、德政以及忠孝節義所立的建築物。牌坊也昭示當地先人的高尚美德和豐功偉績。在歷史上,在青巖這麼一個邊陲古鎮,牌坊就有八座。以前在北門這裡有一座牌坊,而今不復存在了,但在當地人的記憶裡它是兒時大家互幫互助的見證者。
龍泉寺,是青巖古鎮重要的一座佛教寺廟,香火非常旺盛。不僅當地村民日常參拜,甚至很多外來遊客也來禮佛。始建明朝萬曆年間,龍泉寺是青巖最大的一座寺廟。清鹹豐四年,貴築縣團練使趙國澍(畏三)曾重修青巖城,用巨型方石壘砌城牆,把青巖建成了今天的石城,據青巖龍泉寺的廟碑記載,該寺住持老和尚曾參與監工。
狀元故居,青巖以貴州第一文狀元趙以炯而出名,趙家一門三進士。趙以炯,在光緒清光緒五年中舉人,後成進士,參加廷試(殿試)獲第一甲,成為貴州省以狀元及第而奪魁天下的第一人。他先後擔任四川鄉試副考官。後又擔任過翰林院編修、會試統考官,官至最大任廣西提督學政。
煉鋼廠舊址,歷史遺留物,這是舊時期的歷史遺留物,現今還留存有當時的車床和鑽床。看著斑駁的毛主席畫像,試著體會青巖悠長歷史中的起起伏伏。
張公館,又稱「鐵鏈房」。蔣介石先生待從室參謀張尚欽兄弟的住宅——張公館,民國年間建築,屬青巖鎮典型民居,外牆為巨石。相傳當時張尚欽帶著侍從在屋內上吊自殺,以前這裡是被鐵鏈拴著的,當地人也叫它鐵鏈房。
狀元街(鬼街),象鼻木雕在青巖建築中十分常見,大多用於房前挑簷枋,將其雕成象鼻形。柱子,其斷面有圓形的,有方形的,還有方形抹角的。方形抹角則被稱為「芝麻柱」,其柱形酷似芝麻杆。「芝麻柱」映襯著居民「多子多福」、「步步高升「的傳統祈願。
天主教堂,神奇的「四教合一」小小古鎮,你意想不到的是同時有古老的寺廟、道觀、肅穆的天主教堂和基督教堂。這是青巖古鎮和全國其他古鎮最不同的地方,不同宗教在這小地方融合得十分和諧。偏遠的地方有宗教場所並不足為奇,奇的是,村民們與生俱來的對外來事物的寬容與大度,使本不屬於這的宗教信仰也在此生生不息。在這裡還爆發了震驚中外的青巖教案,它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公開反抗洋人的案件,此案歷時四年,不僅震動青巖,驚動朝廷,還震驚了世界。
西門,西門城牆,抵禦太平軍,在青巖,趙國澍是一位家喻戶曉的人物,也是百姓心中的大英雄。他效仿青巖城土司班麟貴散家財重修青巖城的壯舉,在青巖城中一時傳為美談。
長城,貴州的「長城」,分上、下兩坡,有一部分長城特別陡峭。爬長城堪比爬山,一周累積下來的壓力都在爬的過程得到釋放。登上城頂,站在城樓上,遠眺青巖古鎮全景,仿佛自己就是古代戍守城牆的士兵,威風凜凜,氣吞萬裡。向下望去,整個青巖古鎮一覽無餘,疏密有序的古建築,一座小橋,一條小湖,一行白鳥,湖中幾隻野鴨,恍惚間似看見了江南水鄉。
定廣門,南城門,又叫定廣門。城樓面闊三間,進深4米,青瓦屋面。城門對面是以前運輸糧食的重要通道,是茶馬古道的重要一段。相傳徐霞客就是從這來到青巖,吃了豬腳,而難以忘懷,就在這裡多住上了幾日。
百歲坊,必打卡地,趙理論百歲坊,牌坊是青巖古鎮的一個標誌性建築,今五座已蕩然無存,還有3座保存完好:趙彩章百歲坊(101歲)、趙理倫百歲坊(102歲)、定廣門外的「周王氏媳劉氏節孝坊」。
基督教堂,古鎮的基督教堂,建於民國十三年,是傳入青巖最晚的宗教。當時,由於傳入的時間較晚一直沒有固定的場所均靠租房傳教,所以教徒最少。直到,1987年政府逐漸撥款注資,才有了今天我們看見的基督教堂。
財神廟,江湖人士的武財神,因茶馬古道經過於此,所以此處供奉的是趙公明,武財神,多為行走江湖人士供奉。
名人故居,周總理故居。抗日戰爭期間,青巖城牆完好,四座城門依舊,偏僻安全,接納了很多的「避難者」。八路軍貴陽交通站在青巖建立安宣點,把許多革命幹部家屬疏散到這裡來,周恩來的父親、鄧穎超的母親、李克農和博古(秦邦憲)的家屬都曾經在青巖住過。
背街,網紅打卡地。背街,是青巖最美且保留最長的街道,距今同樣是600多年,整條街道路面用青石板鋪成。在經過幾百年的雨水衝刷、腳步的磨礪後,石板早已經變得平滑如鏡,陽光反射下來,地面便泛起了青黑色的光芒。
慈雲寺,始建於清康熙年間,道光十二年間重修,歷史上它也是當地的會館--貴州會館。據說是西街吳姓人家捐修的。整個建築構架保持完好,有很多石柱礎為貴陽市石柱礎中石雕藝術精品。除戲樓、大雄寶殿為穿鬥式硬山頂磚木結構建築外,其他均為穿鬥式懸山頂木結構。
萬壽宮,「八仙過海」。最早由移居青巖的八戶人家集資而建,稱八家祠。建築格局為單進院落式格局,由正殿、配殿、西廂、戲樓組成。正門上的9個彩色浮雕是道家的9個神仙像。其中一個是太上老君和八仙,門口古老雕刻人物圖案最為著名,內容為「鴻門宴」、「十面埋伏」、「四面楚歌」等,很有軍旅文化特色。
趙公專祠,「金湯」、「柱石」。山門門樓上方為精湛的石雕牌坊,與徽州建築極其相近,這正是明朝初年屯軍建築文化的傳承。趙公專祠大山門為牌樓式磚石結構建築,很有地方特色。其雕刻也相當講究,大門兩側為雙龍戲珠圖。在山門左右兩旁寫有「金湯」「柱石」。
字葬塔,文人筆墨的見證。始建於清康熙年間,道光十二年間重修,歷史上它也是當地的會館--貴州會館。據說是西街吳姓人家捐修的。整個建築構架保持完好,有很多石柱礎為貴陽市石柱礎中石雕藝術精品。除戲樓、大雄寶殿為穿鬥式硬山頂磚木結構建築外,其他均為穿鬥式懸山頂木結構。
文昌閣,文昌帝君。建於明萬曆年間,懸山頂磚木結構,坐南向北的二進四合院,由齋房、過廳、前殿、廂房、閣樓組成。前殿供奉孔子及三千弟子中的七十二賢士,二進院的水星樓內供奉文昌帝君,完整的保留了蓮花池。
青巖的故事有太多太多,是一時半會說不完的。青巖有著深厚的歷史底蘊和書香氣息,更有美味人間的特色民宿小吃,是需要你花時間去深入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