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國家大劇院「荷蘭音樂周」中的最後一支樂團——十八世紀管弦樂團拉開首演序幕。這是國家大劇院對復活古樂的一次有益嘗試,古老的樂器、樂譜和演奏方式再現舞臺,令觀眾享受到一場不折不扣的西方音樂「復古之旅」。首演的當天下午,樂團還專門為大劇院音樂之友會員安排了公開彩排,讓觀眾近距離欣賞到神秘的古樂器。
夜晚的音樂廳燈火輝煌。當樂手在舞臺上落座,一些觀眾的目光還停留在音樂廳的上場口,等待指揮的閃亮登場。但大部分觀眾早就發現了其中的奧秘,原來場上根本沒有指揮臺!在首席小提琴手的示意下,國家大劇院首場沒有指揮的交響音樂會拉開了序幕。古鋼琴演奏家波澤伊登霍特專門從荷蘭帶來的一架古鋼琴令觀眾眼前一亮,精美的花紋、輕巧的質地完全不同於現在人們見到的鋼琴,更吸引人的是它那纖細和韻味十足的音色,演奏時人們還能聽到鳥翎撥奏時發出的沙沙聲。
除古鋼琴外,樂團所有的樂器無論從發音和形制上都與十八世紀無二,還有很多樂器,像小號、巴松以及大部分弦樂器更是價值連城的古董。溫柔纖細的弦樂、不帶閥鍵的小號、發音柔和但獨立性很強的木管、用木製鼓槌敲擊的定音鼓,音樂家們固守著貝多芬時期的種種「清規戒律」,令整個樂隊都因「古」樂獲益,產生出一種無論如何都要比現代樂器更豐富的混合音響。如果說聽楊頌斯的RCO享受的是激情,聽荷蘭新音樂團為的是情緒宣洩,十八世紀管弦樂團的纖細風格則絕對令所有觀眾屏息凝視,生怕錯過任何一個微小的細節。而音樂會結束之後觀眾爆發的如潮掌聲,令「荷蘭音樂周」最後一個經典時刻永遠定格在11月國家大劇院精彩紛呈的音樂廳舞臺上。
「荷蘭音樂周」風格多元 令人流連
從11月4日到11月14日,為期一周的國家大劇院「荷蘭音樂周」是大劇院繼今年3月的「管風琴音樂周」之後,策劃舉辦的又一個主題音樂周。作為國家大劇院秋季演出季最為重要的版塊之一,國家大劇院對本次音樂周的策劃與設計頗為用心。音樂周亮相的三支音樂勁旅雖然都來自荷蘭,但卻風格迥異,各有千秋,從三個截然不同的側面呈現出荷蘭音樂藝術的多元風尚和豐富層次,令國內愛樂者大開眼界、大飽耳福。
楊頌斯領銜的阿姆斯特丹皇家音樂廳管弦樂團無疑是最強指揮攜最「牛」樂團獻上的頂級交響盛宴,12年後的華麗回歸,讓人再次為這支有著120年傳奇歷史的「古董樂團」而感動得幾乎落淚,那種無以倫比的震撼定格了大劇院開幕以來的又一個經典之夜!
而荷蘭新音樂團這支世界樂壇的「黑色鬱金香」,則以特立獨行的藝術風格和先鋒前衛的大膽探索,帶領觀眾展開了一次快樂刺激而又酣暢淋漓的「音樂冒險」。一系列中國當代音樂的探索之作以讓人意想不到的方式全新呈現,樂手「隱身」於觀眾席中、新穎而熱烈的現場互動,令國內觀眾大呼過癮。以往現代音樂在人們心目中總是怪異、晦澀、難聽、故弄玄虛的代名詞,但這一回,它卻帶給人非同尋常的奇妙享受。比起 10年前首次中國之行所遭遇的冷落與觀望、新音樂團這一次徹底徵服了中國觀眾。此次將新音樂團再度引進中國、介紹給國內觀眾,是國家大劇院推廣現代先鋒音樂的有益嘗試與大膽探索,儘管是一種冒險,但卻在一定程度上為國內樂界注入新的活力,為愛樂者提供更豐富的音樂視角,讓觀眾有機會領略到了最前沿、最多元的音樂。
而十八世紀管弦樂團則進行了一次地地道道的「音樂復古之旅」,古老的樂器、古老的樂譜、古老的演奏方式呈現「維也納三傑」的古老作品,細膩而精緻,讓不少觀眾流連忘返。十八世紀管弦樂團與新音樂團,可謂一個溯古、一個超前;一個傳統,一個先鋒。幾位樂迷整個音樂周期間幾乎場場不落,他們表示:沒有一個團的精彩是可以複製的,每一天幾乎都會有驚喜。
據記者了解,11月4日至14日的國家大劇院「荷蘭音樂周」六場音樂會的票房平均達到了百分之九十以上。從楊頌斯大師每支樂曲結束後高達四次的謝幕,到新音樂團樂與現場觀眾的熱烈互動,再到觀眾對十八世紀管弦樂團的好奇和眷戀,「荷蘭音樂周」可謂「捷報頻傳」。據國家大劇院相關負責人透露,在引進這些項目時,國家大劇院確實冒著一定風險,皇家管弦這種世界名團的引進本身就頗費一番周折,新音樂團的先鋒另類、十八世紀的復古傳統觀眾接受不了怎麼辦?而事實證明北京的觀眾成長了,北京的市場也更成熟了。今後國家大劇院還將繼續以開闊的藝術視界引進更多的「好東西」,讓北京觀眾在家門口就可以遍賞世界各地的多元文化和藝術精品,不出國門就能夠在文化藝術上與世界接軌。為本次荷蘭音樂周的籌辦也付出諸多努力的荷蘭大使館也表示,大劇院大膽探索的魄力和海納百川的胸懷使得這次荷蘭音樂周呈現出非常多元的風格,對於北京觀眾而言,這是一次極好的機會。
(責任編輯:炊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