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說】近日,中新社記者探訪位於成都市區的四川省防災減災教育館,據了解,該館是中國首個運用現代高科技展示手段,多角度、多方位宣傳和普及自然災害知識,體驗、實踐防災減災技能的綜合性科普教育場館。展區整體規劃面積7000平方米,設感受災害區、認識災害區、防救災害區、兒童體驗區、臨展區。
記者在現場看到,館內整體建築以「5.12」汶川地震作為切入點,展覽區以「防災·減災」為展示主題,展示內容覆蓋地震、地質、氣象、洪水、海洋、森林、農作物生物等七大類自然災害及人類活動造成的災害,設有動感影院、災害博士幻影劇場、地震逃生體驗、火災逃生體驗、自救互救技能實踐等特色展項。主要採用多媒體結合聲光電的現代展示手段,以互動體驗為主,綜合視覺、聽覺、觸覺等多方位感受,讓觀眾在震撼的「觀影」與趣味的「演練」中認識災害,掌握自救互救本領,增強安全防範意識。記者親自體驗了一臺展示地震波的儀器,將搭好的積木模擬房屋,通過各類地震波對積木的衝擊,就能清楚地觀察出地震波之間明顯的差異。
【解說】近日,中新社記者探訪位於成都市區的四川省防災減災教育館,據了解,該館是中國首個運用現代高科技展示手段,多角度、多方位宣傳和普及自然災害知識,體驗、實踐防災減災技能的綜合性科普教育場館。展區整體規劃面積7000平方米,設感受災害區、認識災害區、防救災害區、兒童體驗區、臨展區。
記者在現場看到,館內整體建築以「5.12」汶川地震作為切入點,展覽區以「防災·減災」為展示主題,展示內容覆蓋地震、地質、氣象、洪水、海洋、森林、農作物生物等七大類自然災害及人類活動造成的災害,設有動感影院、災害博士幻影劇場、地震逃生體驗、火災逃生體驗、自救互救技能實踐等特色展項。主要採用多媒體結合聲光電的現代展示手段,以互動體驗為主,綜合視覺、聽覺、觸覺等多方位感受,讓觀眾在震撼的「觀影」與趣味的「演練」中認識災害,掌握自救互救本領,增強安全防範意識。記者親自體驗了一臺展示地震波的儀器,將搭好的積木模擬房屋,通過各類地震波對積木的衝擊,就能清楚地觀察出地震波之間明顯的差異。
【同期】緊接著到達地面的是橫波,橫波會造成房屋坍塌,就是橫波和縱波交匯到一起會產生面波,面波是造成人員傷亡和房屋坍塌最主要的原因。
【解說】據悉,僅2017年,四川省減災館全年接待共計72713人次,參觀團隊871個,接待散客首次突破5000餘人次;圍繞打造5個主題連續開展災害科普教育活動共179場,4.5萬人次參與;實施課堂科普380餘場、覆蓋青少年學生3.5萬人。一位現場參觀的小朋友告訴記者,她學到了很多自救知識,她要把這些學習到的知識告訴父母和其他小朋友。
【同期】(成都市民黃子玲)我學會了(遇到火災)用溼(毛)巾捂住嘴巴和鼻子,然後逃跑。地震的時候應該躲在衛生間裡,然後用枕頭擋住頭部。今天我要把學到的知識講給爸爸媽媽和小朋友聽。
【解說】四川省防災減災教育館科普教育負責人謝卓伶表示,防災減災的科普教育不能只是局限在館內宣傳講解,更多的是要深入山區、災區、郊區,走進學校、社區,讓更多的人群掌握防災減災知識,增強防災減災意識。
【同期】(四川省防災減災教育館科普教育負責人謝卓伶)(館內)採用聲光電結合高科技的技術手段進行設計和建設,所以在觀眾的體驗方面,我們更加注重的是參與、互動和體驗的方式,來學習和嘗試不同的災害如何逃生。以這個場館為依託,我們將要開展更多豐富的科技教育活動,把這些防災減災知識技能帶到山區、災區和郊區,讓更多的人群能享受
到防災減災科普公益的成果。
呂楊成都報導
關鍵詞:四川 防震 減災
分類名稱: 熱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