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審核通過《復旦大學章程》。復旦大學的章程修正案將近一萬字,歷經四年打磨,三次大篇幅修改,其中「學術獨立、思想自由」被正式寫入大學章程。簡短的八個字,貫穿在復旦大學的發展歷程裡,體現出復旦大學社會責任感和探索學術真理的精神。
從所周知,復旦大學始建於1905年,「復旦」兩個字選自《尚書大傳·虞夏傳》「日月光華,旦復旦兮」。早期的復旦大學在上海灘沒有多大的名氣,不過是教育家馬相伯創立的一所私立學校。
1911年,因為各種原因,學校曾經一度停辦,直到1913年才重新開學。據說,當時政局混亂,復旦大學作為私立學校,得不到有效資助,有一段時間不得不依靠賣文憑來補貼辦學需要的資金,被人稱作「野雞大學」。
彼此的復旦大學雖然「窮困潦倒」,但是,上至校方管理高層,下至學校的「門房」,都有著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正義感。
復旦大學建校伊始就有「門房」,也就是現在的「門口值守人員」。在徐家匯校舍有一位門房叫劉福,平時溫和寡言,空閒時喜歡練字寫楷書,卻在五四愛國運動時與其它校工一起,自發地組成中華工界救國聯合會,捐款聲援學生的愛國運動。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復旦大學被中國人民解放軍上海軍事管制委員會接管,由此獲得了新生。三年後,在1952年6月至9月,全國高校院系學科大調整,復旦大學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當時,上海需要有一所綜合性大學,復旦大學順理成章被選中,接受了聖約翰大學、滬江大學、同濟大學、大同大學、浙江大學、南京大學等多所高校幾十個文、史、法、理、經等學科,組成復旦大學的專業學科。
比如,聖約翰大學、滬江大學等四校的中國語文系合併成中文系,物理系由交通大學、同濟大學等五校的物理系組成。一夜之間,復旦大學由原來在上海由名不見經傳的四流大學,迅速變身成「江南第一學府」。
在這次院系調整中,復旦大學的受益非常大,整合了全國多所高校的相關系科,擴充了學校的圖書館藏書、實驗室儀器設備,加強了基礎學科的實力。
更為重要的是,江、浙、 皖、滬地區基礎學科的一些專家學者,也因緣巧合匯聚到復旦大學,比如中文系的朱東潤教授,數學系的蘇步青教授、陳建功教授,物理系的盧鶴紱教授、周同慶教授,化學系的吳徵鎧教授、顧翼東教授。
名師薈萃,學科實力「硬朗」的復旦大學走進「快車道」,穩據全國高校前五位。到2000年,復旦大學再次順應發展潮流,與上海醫科大學聯合,組建起新的復旦大學,上海醫科大學改名成為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
上海醫科大學的併入,幫助復旦大學完成歷史性的大跨越,從此,復旦大學補齊「醫學類」學科的短板。
不可否認,50年代和90年代的兩次全國院系調整,助力建校一百二十多年的復旦大學完成了從「私立大學」向文、理、醫三足鼎立的綜合性研究型大學的轉變,成就了今日的復旦大學。
歷史選擇了復旦,復旦順應了歷史。復旦會有更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