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藝術是中華傳統藝術精粹之一,經過繼承發展後彰顯出強大的藝術魅力。在時代發展的今天,對戲曲這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是有著巨大的精神價值。開封市各學校單位開展系列活動,把戲曲文化引入校園,讓孩子們在體驗中感悟文化魅力。
驚豔!《杜麗娘與朱麗葉》跨界戲劇火爆開封
《杜麗娘與朱麗葉》驚豔全場 圖片來源:人民網河南頻道
《杜麗娘與朱麗葉》劇照 圖片來源:人民網河南頻道
《杜麗娘與朱麗葉》劇照 圖片來源:人民網河南頻道
湯顯祖筆下的杜麗娘,遇上了莎士比亞筆下的朱麗葉;崑曲遇上現代舞。如此跨界戲劇《杜麗娘與朱麗葉》,6月10日晚在河南大學上演。河大千餘名師生暢享跨界盛宴。
《杜麗娘與朱麗葉》由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孫萍執導,北京外國語大學藝術研究院承辦,中國戲曲學院表演系協辦,臺灣中國文化大學戲劇系教授劉慧芬擔任編劇,是國家藝術基金2016年度資助項目。
整部劇主要採用崑曲和現代舞兩種方式去講述關於愛情和命運的故事。崑曲是靜的藝術,極注重形體身段和唱功。崑曲演員的一顰一笑、一個回眸、一聲低吟都描摹出她內心深處的細膩情感。現代舞是動的藝術,動作直接、大膽,配合默契的舞蹈演員通過肢體動作向觀眾表現出自己內心的喜怒哀樂。全劇用音樂將幾種不同的藝術表現形式串聯起來,相融相生,配以書法和國畫為背景,加上變幻的燈光,營造出唯美的舞臺效果。
當莎士比亞拉著小提琴緩緩走出,朱麗葉反手拉住莎翁的琴弓,在琴弦上拉出一個響亮的音色,朱麗葉好似抓住了這位劇作家的筆桿,想要改寫自己的命運。在戲劇中,湯顯祖和莎士比亞分別以竹笛和小提琴的樂器表演的方式出場,而兩人的樂音出現的爆破,也暗示著劇中人物對打破自己既定命運的渴望。
戲劇末尾,杜麗娘與羅密歐在靈界相遇,一句「你們是通過精神表現愛情,而我們是通過身體接觸來表達愛情」反映了東西方文化的差異。
羅密歐與杜麗娘截然不同的愛情觀、價值觀和生死觀在這場劇目中展現得淋漓盡致。編劇採用後設手法,從劇中人自我審視的視角,跳出劇本既定角色,重新進行自我檢視,給本劇增添了不少亮點。羅密歐與杜麗娘重新解釋各自的愛情經驗,並試圖對原始的命運提出質疑與修正。他們對自己命運的疑問,也澄清了兩種戲劇文化的不同特質,引發了觀眾在劇外更深層次的思考。
孫萍表示,這部跨界戲劇將京劇、崑曲、芭蕾舞、現代舞、民樂、西洋樂等元素融會整合,將兩個不同的愛情故事放在同一個舞臺上展演,為觀眾詮釋了一種新的戲劇表演理念;希望將這部劇塑造為精品,不僅是夠保存下來一直上演的精品,還要是能夠走出國門實現跨文化交流的精品。
上世紀90年代初,孫萍被派駐歐洲。此後10餘年中,她通過觀察歐洲的表演形式,並不斷嘗試將中國的傳統戲曲與西方戲劇進行嫁接、融匯,從而創作出一些相當成功的劇目。
孫萍說:「跨界融合,不是兩張或幾張皮簡單地重疊在一起,而是幾種藝術表現形式是為了同一個目標而融合的。」
據了解,本次演出結束後,《杜麗娘與朱麗葉》還將在全國繼續進行40餘場巡演,屆時會讓更多的觀眾切身體驗跨界戲劇的獨特魅力。
驚嘆!開封市二十一中開展「戲曲進課堂」活動
2017年6月3日,李玉娥老師已經是第四次走進開封市第二十一中學的音樂教室,為學生們帶來精彩的「學唱戲曲」大餐。
戲曲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瑰寶,在傳承文化、涵養道德、增強文化自信等方面獨具作用。自2016年10月以來,開封市第二十一中學在「戲曲進校園」活動的基礎上,多次深入開展「戲曲進課堂」活動,通過這種最具民族文化特色的藝術載體給予學生們唱念欣賞、身段體驗、表演互動、色彩內涵、服飾文化、歷史知識、道德教育的傳遞和普及。
戲曲藝術具有審美價值,觀眾通過觀賞各類戲曲,可以起到陶冶性情、明辨是非、提升自我等多種作用。但對於「戲曲進校園」這一活動來說,「進校園」並不單單是為了讓學生修身養性、陶冶情操,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理解戲曲、掌握戲曲精髓,將其傳承並發揚光大。所以,對於「進校園」的戲曲來講,除了要讓學生「觀賞」外,還要讓學生「消化」和「吸收」,故「戲曲進課堂」活動應運而生,要通過它,讓學生明白什麼是「生旦淨末醜」?什麼是「唱念坐打鼓」?明白一些經典劇目的「來龍去脈」?了解中華戲曲藝術的博大精深……。要通過它,讓河南豫劇在校園內部經過「培育」和「再造」後,「根系」更發達、「枝葉」更繁茂,更能惠及社會和公眾。
此次「戲曲進課堂」活動,是在原來同學們了解了一些戲曲常識、感知了一些傳統豫劇唱段的基礎上,更深入更直接的學習了膾炙人口的《朝陽溝》選段。李老師先給學生們講了《朝陽溝》這部現代戲的歷史背景、發生年代、社會影響後,又帶學生們了解了人物角色及性格特點,接著李老師、張老師等三人分角色教唱,一板一眼、一字一句,師生們都完全沉浸在戲曲的魅力中。隨後,學生們分組分角色練唱,三位老師又深入其中認真輔導,扎紮實實的唱練讓學生展示環節大放光彩。最後,李老師還不忘鼓勵學生們:要讓戲曲表演的知識點變成興趣點,更全面、更深刻地體會戲曲的藝術魅力。
相信通過「戲曲進課堂」活動,很多孩子定會把戲曲夢深植心中,並為之努力。傳統文化必將收穫更多的粉絲!
震撼!《野火春風鬥古城》 再抒開封愛國情懷
《野火春風鬥古城》劇照 圖片來源:開封文明網
《野火春風鬥古城》劇照 圖片來源:開封文明網
野火春風民族義,古城再演愛國情。2017年是七七事變80周年,也是河南大學流亡辦學80周年。為了傳承「百折不撓、自強不息」的河大精神,進一步深化精神文明創建工作,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高學生戲曲藝術素養和人文素養,6月8日由河南大學師生精心打造的愛國主義教育精品劇目《野火春風鬥古城》戲曲進校園活動在河南大學大禮堂精彩上演。
當寸草春暉和兒女情長邂逅民族大義,革命先烈們將如何做出抉擇?當青春年少的大學生碰撞厚重的民族血淚史,革命先烈的燃情歲月將如何感染她?當身處盛世的我們重讀時代經典,又會有怎樣的感觸與思考?當代女大學生陳瑤認真地閱讀了小說《野火春風鬥古城》。她的思緒仿佛進入了時光隧道,家鄉的古城浮現在眼前,楊曉東、金環、銀環、楊母、關敬陶,一個個既熟悉又陌生的面孔生動地映入眼帘……重返故鄉的楊曉東面對偽軍城防司令關敬陶的盤查,一言一語間滴水不漏,盡顯從容,引得觀眾們為之叫好。「不惜犧牲生命,也要和日本鬼子血戰到底!」這是心繫天下的進步青年內心深處的吶喊與銳氣,這席話引起了臺下的學生的共鳴,他們有的緊握拳頭,有的不住點頭。深知自己在劫難逃,毫不猶豫地使出最後的力量攻擊敵人,英勇就義的金環贏得了在場觀眾經久不絕的掌聲。「自從我兒打東洋,天天倚窗把月望」,這是楊母內心的獨白,這位深知民族大義的母親盡全力支持兒子工作,日寇軟硬皆施無法讓她的革命決心動搖分毫,她在獄中的託孤,將身後事從容地說給銀環。最後,她為了保護兒子楊曉東,拔刀自刎,以身殉國,在看到這一幕時,一位小朋友緊緊地抱住了他的媽媽,很多觀眾也流下眼淚。劇末,古城下的陳瑤輕輕走來,從內心深處呼喚著:「回來吧,我的英雄兒女,回來吧,我的激情年代。」她想到那些革命先烈,想到那一段刻骨銘心的愛與恨,仿佛聽到了先烈的腳步聲……
河南大學藝術學院以著名作家李英儒創作的長篇小說《野火春風鬥古城》為題材新編導演了此劇,通過藝術演繹,回顧和再現了中國人民奮起抗爭的崢嶸歲月,深刻反映了共產黨員戰鬥在敵人心臟的歷史畫面,向在戰爭中殉國的英雄們致敬,也通過這種方式傳承以「百折不撓、自強不息」為核心的河大精神。導演李玉昆表示,「我們想要通過藝術手段潛移默化地影響大家,讓祖國的新一代在成長中能時刻銘記這些民族英雄。」80年前,當抗戰的烽火燒遍了華北,誓與民族共存亡的河南大學踏上了八年流亡辦學路,她隨著戰局變化而輾轉播遷,始終堅持教育報國,弦歌不輟,播撒火種,造福桑梓,譜寫了一部感天動地的烽火育才記。
為了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學校將《野火春風鬥古城》確定為愛國主義教育精品劇目,同時河南省教育廳將該劇確定為「高雅藝術進校園活動」劇目在全省高校進行巡演。歷史文化學院2015級的王孟媛同學慕名觀看了此次演出,觀劇之後感慨良多:「這部劇帶我們重回戰爭年代。我很敬佩戰爭中的中華兒女,也很感激現在的幸福生活。」文學院2016級的孔會亞同學觀看後亦深受教育:「這部劇的教育方式很特別,它把愛國主義融入劇情,讓我們感同身受。」
文明網說:戲曲進校園是繼承並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要重點把傳統與現代相結合,與時俱進,讓傳統的藝術魅力與時代魅力融合,彰顯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開封文明網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