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行雲流水
圖:紅豔(圖二來自網絡)
中國的社會階層正在逐漸固化,階層和階層之間的流動越來越困難,社會資源的馬太效應更加明顯,其中最明顯的,就是教育。
這段日子,是高考錄取通知書的派發期。面對錄取的院校,一些家庭可謂喜憂參半。按照常理,在一些名牌大學的名單上,農村孩子會越來越少。這是一個非常殘酷的事實,也是一個讓人感覺沉重的話題。
在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農村孩子考大學,猶如千軍萬馬過」獨木橋「,能上好大學,簡直難於上青天。如今,高考的門檻越來越寬,但事實上,能真正邁入品牌高校的農村學子,依然是鳳毛麟角。
在很多人的眼中,高考是「公正、公平、公開」向全國選拔的透明方式,但透過現象看本質,稍微加以思考,你就會發現,高考的比拼,實際上就是學子家庭狀況、父母受教程度、家長的格局和人脈等諸多因素的比拼。
最後落腳點,卻體現在高考這個背水一戰的過程中,答題水平和心理應對能力的高低,從這個角度上,農村和家庭困難的孩子明顯處於很被動的地位。
這些年,窮人和富人手裡掌握的教育資源差距越來越大,優質的教學資源大多集中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杭州或者其它省會城市,農村和小縣城受教育的機會、特別是優質教育的機會會大大減少,農村孩子越來越難考上好大學並不是什麼危言聳聽的事情。
在我身邊,很多人為了孩子不惜成本,到城市買房,只為讓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上。
大城市的房價越來越高,尤其一線城市。不誇張的說一線城市的一個廁所可以抵小縣城的一套房子。但是越來越多的人去大城市買房,「窮極一生」花費一家人大半輩子的錢都要去首付買一套,剩下的用30年的時間去還貸款,哪怕人生的後半輩子當「房奴」。
在大城市,因為他們的經濟比較發達,發展速度比較快,所以相對這些設施都是比較完善的,你可以讓你的孩子在大城市享受到國際一流的教育水準。大城市裡,幼兒園開始就會學習英語,還有興趣班。在我們小縣城的孩子在外面玩耍的時候,人家城市的小孩在彈鋼琴,畫畫等。另外,大城市的視野和格局與鄉下、縣城完全不同。
這些年,優質的教育資源越來越集中,有所謂的名高中,名初中,名小學,甚至名幼兒園。而這其中,城鄉差距的鴻溝不是在縮小,而是在不斷擴大。在這場資源的博弈中,寒門家庭基本上沒有一點話語權。
農村教育存在的問題顯而易見。農村不是適合生活的好地方,因此很難吸引優秀教師。
在農村這些年,始終蔓延著「讀書無用論」的傳言,那些初中畢業就早早踏上社會的人,靠著打工賺到一些錢後,開始看不起那些讀書的人,這樣的怪論也影響了那些讀書的孩子們。
長而久之,「讀書還不如早點打工」的思想,在農村還存在一定的市場。家長的貧困思維,直接動搖著對教育讀書重要性的長遠認識,也限制著農村孩子的出路和方向。
農村家庭對於教育的重視程度,和城市家庭相比,也是不能相提並論的。比如,每年的寒暑假階段,城市家庭的孩子,可能都在忙著上補習班。一個寒假或暑假下來,很多城市的孩子,比平時上學還要忙碌。
通過寒暑假,城市家庭的孩子,可以補全自己在學習上的短板,讓自己在高考中更有優勢。相比之下,多數農村家庭的孩子,因為父母在外地打工,子女大多由年邁的父母管理,在寒暑假的過程中,老人對孩子的要求也僅僅是安全、吃好吃飽等層面上,至於學習,純粹就屬於粗狂式「放養」。兩相對比,很顯然,農村家庭和城市家庭的孩子,根本就沒有可比性。
眼下,智慧型手機,也開始進行鄉村的尋常百姓家,在城市,孩子玩手機大多受到父母管制,但在農村,卻嚴重地消耗了農村孩子的精力和志氣。
行走農村,你會發現,在為數眾多的「低頭族」中,幾乎隨時可以看到孩子們的身影。有人說,如果想毀了孩子,只需要給他一部手機,確實如此。玩遊戲對大人而言,往往都無法理性的控制,何況那些沒有任何自制力的孩子。沉迷於網路遊戲中的孩子,哪裡還有心思讀書?這也導致了部分農村孩子,很難有好的成績。
紀錄片《窮富翁大作戰》裡,有一期請來了香港富豪田北辰。節目組安排他體驗為時3天的環衛工生活,住「籠屋」,時薪25港幣。他每天只能步行去上班,一天工作17個小時,買不起便利店的麵包。這位號稱擁有「富人思維」的大富豪,很快就對生活繳械投降。「如果不是因為只體驗兩天,我根本沒有鬥志了,這種生活太讓人絕望了。」
他發現,窮人一直在被生活推著向前,沒有長遠的規劃,更別提學習和自我提升了。由此可以想到,出身於貧窮家庭的孩子,學業上,父母也同樣缺少規劃,也只能是像田野的雜草一樣,肆意瘋長。
毋庸置疑的客觀差距,在短期內是無法改變的。在大家的眼裡,雖然農村的孩子面臨著很多的不利因素,但總有一些農村的孩子,能夠在高考中一戰成名脫穎而出。
所以,人的本身秉性才是決定性的。成功的道路千萬條,無論是哪一條,它都屬於那些全力以赴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