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點:新冠肺炎疫情,讓全世界都進行了一場前所未有的大規模網際網路教育實驗,線上教育也經歷了一次真正意義的「大考」。8月23日,由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與西北師範大學聯合主辦的第二屆「中國西部教育發展論壇」在北京舉行,本屆論壇的主題為「信息化如何改變西部教育?——停課不停學的經驗與教訓」。
論壇期間,西北師範大學副校長王頂明發表《「網際網路+」師範院校支教——教育信息化推動西部教育均衡發展的實踐與思考》的主題演講。
以下為嘉賓演講內容,搜狐教育根據現場速記整理,轉載請註明出處!
各位領導、各位嘉賓:
大家好!
非常榮幸有機會代表西北師範大學介紹學校多年來在信息化促進西部教育均衡方面的探索、實踐和思考。下面我主要從三個方面來介紹有關情況,包括項目背景、具體案例和由此引發的思考。
首先,我想從兩方面向各位介紹項目背景。在微觀層面,大家知道,西北師範大學是一所富有西遷精神、奮鬥精神、奉獻精神的學校。80多年前,由於抗戰原因,當年的北平師範大學一路西遷1000多公裡落戶蘭州,把現代師範教育的種子播撒西北大地。正是在這種西遷精神的薪火傳承之下,十多年前我們西北師範大學與新疆自治區教育廳籤署校地合作協議,通過援疆實習支教活動繼續將服務西部、貢獻社會的師範教育事業又一次向西推進了1000多公裡。經過十多年探索與實踐,我們累計派出4000多名優秀師範生到南疆阿克蘇實習支教,其中,實習支教以後選擇留在當地就業的畢業生接近2000名。這樣的探索對於解決當地中小學教師結構性短缺,助推西部基礎教育教師隊伍建設有非常積極和有效的作用。
在宏觀層面,國家非常重視基礎教育的優質均衡發展問題,而優質均衡發展目前面臨很多困境。以甘肅省為例,全省現在的教學點有3000多個。這些小規模學校、教學點如何能夠實現「上好學」的目標,如何能夠享受公平有質量的教育還面臨著很多需要探索的地方。實踐表明,通過信息技術可以非常有效的縮小城鄉間、區域間數位化差距。特別是面向未來,規模化教育與個性化培養之間的天然矛盾,可以通過教育信息技術得到有效融合。更加豐富和多樣的數位化教育資源,經由人工智慧和信息技術手段可以更加具有針對性、個性化的開展人才培養。
基於上面兩個方面的背景,我想向大家具體介紹我們西北師範大學在教育信息化助力西部教育均衡發展方面的實際貢獻。從2000年以來,學校聚焦於西部農村教師的專業發展,通過送教下鄉、指導培訓、微課題研究、觀課磨課等形式,總結提出了教師教育技術教學能力發展的階段性模型、遞減幹預策略模型、教師混合培訓迭代模型及縣(區)教師專業發展支持服務體系等理論與策略,不斷探索教師專業發展規律,助推農村地區教師專業能力提升。舉兩個最近三年來我們實際開展的典型案例加以說明。
一個是教育部《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中的重要任務之一「推進寬帶衛星聯校試點行動」,教育部委託西北師範大學在甘肅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縣和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雷波縣開展探索實踐,因為這兩個地區不具備網際網路接入條件,我們探索利用高通量寬帶衛星幫助學校接入網際網路,開展聯校教學試點。這個案例對於解決邊遠山區、海島等自然條件特殊地區學校聯網問題、擴大優質數字教育教育資源覆蓋面、通過網絡教研提升中心校和教學點的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提供了案例借鑑。
另一個典型案例是我們在河北威縣進行的實踐探索。西北師範大學基於當地教育教學現狀,探索如何建立管理與教學教研隊伍,通過專遞課堂、同步課堂、名師課堂等多種形式開展高水平教學,在教學過程中組織集體備課、同課異構、觀課磨課等教研活動,推動威縣教育實現「外部輸血」與「內部造血」,提出了「1+2+3+4」的威縣「雙師課堂」模式。但是,在上面兩個案例探索過程中,我們意識到幾個非常現實的問題亟待解決。
首先,在優勢學校帶動薄弱學校發展的過程中,往往是由城區或者鄉鎮中心校教學能力強的老師作為主講教師,而遠端教學點則是相對薄弱學校的教師學生,主講老師既要兼顧近端班上的學生,又要照顧遠端教學點的學生和老師,主講老師備課和上課的負擔很重。
其次,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大家往往更關注教學點上普通老師的專業發展,相對而言忽視的優勢學校中主講教師的專業發展問題。由於比較缺乏有效的激勵機制,主講教師的內生動力不足、幫扶模式的可持續性不強。從一定程度上講優勢學校帶動弱勢學校的模式存在可持續性的困境。
第三,優質學校、優質教師的數量始終是有限的,帶動薄弱學校和薄弱學校教師發展的範圍相對較小,難以規模化解決廣大薄弱學校的發展。
要想讓薄弱學校完全成長起來,從「外部輸血」向「內部造血」轉化,需要一個較長「幫扶」周期,這個問題怎麼解決呢?我們提供了一個西北師範大學的解決方案,就是「網際網路+」師範院校支教的模式。
這個模式首先是將師範院校和薄弱學校雙方的需求作了對接。一方面,我們發現「準教師」的儲備量大。據相關數據統計,全國每年有60多萬名師範生畢業,這是一個很大的準教師群體。在他們真正走上工作崗位前,讓他們再進一步參與教學實踐,這是供給側的剛性需求。另一方面,薄弱學校裡面英語、音樂、美術這些國家規定課程往往是停開的狀態,因為缺乏專業的學科教師,所以這兩者之間有沒有可能建立起連接呢?我們的探索就是通過「網際網路+」,把師範院校已經通過實習和前期訓練的比較成熟和優秀的師範生調動起來,首先讓他們去教學點進行一到兩周的現場教學,使得他和教學點的師生建立起情感交流的基礎。一至兩周以後這批師範生返回到母體師範院校,我們專門給這些師範生配備指導老師,指導他們遠程為教學點的小學生進行互動式教學。同時,在高年級師範生遠程上課時,低年級的師範生現場觀摩學習、提前培養,讓網絡支教這項工作能夠持續進行、接力開展。
目前,這項探索與實踐取得了以下幾方面的成效。第一,英語、音樂、美術這些之前開不起、開不足的國家規定課程得以開出。通過過去半年實踐,我們已經開設英語、音樂、美術等課程線下教學235學時,線上教學5570學時,接近1萬名遠在教學點上的小學生受益了。通過這種網際網路支教模式,我們發現這些薄弱學校的小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有了非常明顯的改善。因為這些課程、這些專業學科的老師是他們過去接觸不多的,這種教學方式使得薄弱學校小學生有更好的合作意識,學習興趣和態度也有很大的改觀。
第二,通過網際網路支教增強了薄弱學校學生的美育薰陶。因為是點對點的專業教學,小學生在藝術專業方面的潛力得到了挖掘。比如遠在甘肅臨夏的東鄉縣,這裡面的孩子經過半個學期的美術課教學,展示出了這樣的學習成果。這是在過去沒有專業老師教課的情況下無法想像的,他們的這種潛力得不到激活、發揮,而通過網際網路+支教老師們的遠程授課,達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第三,促進了教學點普通教師向全科教師發展。這項工作始終有當地學校中以語文、數學教學見長老師的全程配合,這類老師由過去只能上語文或者數學課,同時又旁聽美術、英語、音樂課程,極有可能發展成為全科老師,專業教學能力得到提升,將來有可能可以獨立上這些課程。我們通過前後測發現老師們在課堂教學設計、教學方法手段、教研與評價等方面的能力有了明顯提升,教學手段更豐富了,特別是應用信息技術開展教學的能力得到了提升。
第四,強化了師範生的職業理想教育。這項工作對於師範大學培養卓越師範生非常有積極意義。通過網際網路支教工作以後,我們的大學生更加直觀地感受到了自己的職業價值和作用。通過對薄弱學校的遠程支教,他有更強的職業意願把自己學的職業技能和本領應用到國家需要的地方去,這是培養過程中間對於師範生職業能力培養的一大收穫。通過我們的訪談和測評,發現進行網際網路+支教的師範生在教學技能、職業認同感、信息化教學能力等方面都有了非常顯著的提升,可以說,這是我們自身在培養卓越教師過程中一個非常有益的收穫。
下面我想向各位匯報一下,經過前期探索實踐後形成的幾點思考。第一,以信息化為抓手推動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是非常積極有效的。特別是在甘肅最貧困的地區,在信息化設備基本具備的情況下,利用「網際網路+」支教的模式,可以為兩類學校——一類是鄉村寄宿制學校,一類是教學點小規模學校——補上開不齊、開不好課程的師資,解決這兩類學校師資短缺的問題。這樣的模式有兩個非常顯著的特點,一是線上線下的有機結合。一方面,我們把準教師先派去教學點進行一到兩周的線下教學,建立起這種感情聯絡的基礎後回到師範院校繼續以線上教學為主,以此解決可持續發展問題。另一方面,我們把基礎教育薄弱點上的普通教師和師範院校的專業教師、師範生組成一個教學教研共同體,使得我們的雙師課堂、協同教研能夠真正落地。
第二,加強師範生教育教學實踐,積極培養大批卓越中小學教師。在培養師範生過程中間,過去一直關注於怎麼培養卓越的中小學教師。通過西北師大的探索,師範生在經歷了實習、實訓以後再加上遠程支教環節。這不僅拓寬了師範院校服務基礎教育的渠道,也加強了師範生培養的教學實踐環節,因此對於師範院校創新人才培養模式都是非常有積極意義的。同時,這種探索對於以實踐為導向優化教師教育課程體系也有非常有意義,以教育見習、實習和研習為主要模塊,利用信息技術手段,組織師範生參加遠程教育實踐觀摩與交流研討等,能夠推動構建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師德體驗、教學實踐、教研實踐等全方位的教育課程體系。
第三,能夠盤活準教師資源,規模化解決區域教育發展不均衡的問題。由地方教育管理部門牽頭,地方多所師範院校與若干個薄弱學校雙向對接,不僅盤活了師範院校的優質師範生資源,實現了教育智力資源的合理配置,又可以規模化解決區域內教育發展的不均衡難題,促進區域教育的高位、優質、均衡發展。
第四,探索了智力服務的長效機制。這項網絡支教工作得到了當地教育主管部門的大力支持、省域內八所師範院校的積極參與。因此,我們在師範生準入機制、多方協同機制、質量保障機制、監管機制、激勵機制等方面進行了非常有益的探索,從而保障了「網際網路+」師範院校支教常態化、可持續、高質量的開展。
總之,通過「網際網路+」師範生支教模式,既能夠利用信息技術解決西部貧困地區師資短缺的現實問題,又能夠推動師範生培養模式和課程體系的變革,還能夠帶動貧困地區薄弱學校普通教師的專業成長,為貧困地區薄弱學校中小學生提供持續性、有質量的教學服務,常態化、可持續、高質量的實現西部教育均衡發展。我們把這個案例的實踐與思考分享出來,敬請各位專家、老師們批評指正,也歡迎大家去西北師大考察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