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餘年》:電視劇和原著有哪些不同?

2020-12-25 澎湃新聞

《慶餘年》,網文作者貓膩的「封神之作」,十年前就擁有大批粉絲。電視劇一出,原著黨們自然按捺不住,評價褒貶不一,而劇迷們也各持己見,爭議頗多。

如今,第一季已經結束,我們對小說與電視劇的區別稍作盤點。

《慶餘年》(修訂版)

開篇基調,多有爭議

首先要說,《慶餘年》小說與電視劇的基調,區別很大,這也是為什麼很多原著黨對電視劇不滿的原因之一。

小說基調,和文風有關,相較於大多網文,貓膩用詞還算講究,行文嚴謹,雖不失詼諧,也有爽文橋段,但總體上可稱娓娓道來,不溫不火地為讀者將故事慢慢鋪陳。前期多為世俗之事,但中後期發力,權謀詭譎,百樣人性,深入讀者之心。

其實,小說第一卷童年部分,早早便交代了不少世界觀的內容,比如神廟、天脈者、葉輕眉、太平別院等,這些世界觀設定,會讓讀者覺得小說不簡單,架空感好,有想像空間。而電視劇中的世界觀,呈現較慢,是通過初見司南伯、鑑查院石碑,甚至中期打開寶箱後才逐漸成型。道理也很簡單,如果電視劇一開場就給觀眾講世界觀,需要大量旁白,觀眾難免乏味,還不如先以詼諧喜劇切入。

而且,原著中並沒有葉輕眉寫給範閒的那封長信,之所以增加這段文字,想必是難得的讀信場景,可以為觀眾道出世界觀設定,乘機多講些。至於說電視劇世界觀與小說是否一致,見仁見智。熟悉貓膩作品的讀者都知道,《慶餘年》的世界觀,並非在這一部小說裡,在《間客》中還有涉及,電視劇會否只取部分,還未可知。

劇中,範閒在讀母親葉輕眉留給他的信

可惜的是,電視劇開頭幾集,也奠定了整部劇的調性,不少人看了開頭就棄劇,稱這是一出沒頭沒腦的喜劇,略顯「網遊風」的服化道,讓想看好故事、想看正劇的觀眾失了興趣:「看了頭兩集,搞笑歸搞笑,沒找到追下去的理由啊,為什麼這麼熱?」

至於《慶餘年》的原著粉,顯然不願意將這部作品當成喜劇來看,這部作品之所以難忘,與故事後期的宏大及慘烈有關,人情複雜,給人無限哀嘆,過於搞笑,原著粉難免心生牴觸,「我記憶中的《慶餘年》,不是這樣的故事。」

然而,IP改編,這種基調變化,並不少見。當年以悲劇動人的遊戲《仙劍奇俠傳》,被改編為電視劇時開篇也很歡樂,尤其是仙劍三的主角,原著本是溫潤的畫風,劇中痞氣十足,惡搞不斷,令原著黨很快棄劇,不料,卻收穫了一堆電視劇粉絲,還帶紅了好幾位流量明星。可見,對於電視劇來說,歡樂向的劇情確實更容易「吸粉」,對於作品的傳播,也未必沒好處。

角色順序,調整頗多

進入京都後,電視劇的精彩才開始。這裡有兩齣好戲,將京都的各方勢力及矛盾展現在了觀眾面前,一是靖王府詩會,二是範閒與郭保坤的官司,這兩場戲中,編劇對原著角色的出場順序,也做了較大調整。

小說中範閒到京都後,確實是打了場官司,也以劇中手法揍了郭保坤,起因是被郭保坤揶揄後不爽,想揍便揍了,順便「看看範家勢力如何」。區別則是範閒為了「打黑拳」,主動包下整個醉仙居宴請靖王世子做幌子,並無藤梓荊事件,官司的結局也是被範家勢力輕而易舉地擺平。此外,這場官司中還有兩位狀師出場,皆被刪去,換成了原著後期與範閒有重要矛盾的賀宗緯,提前與觀眾混個臉熟。

而劇中的對峙公堂,一波三折,倒是讓觀眾看了看「京都勢力如何」。範家與郭家的矛盾,隨著太子與二皇子的到來,升級為皇子間的對立,再到鑑查院與慶帝的立場,一場戲中,全京都的權力較量都得到了展示,各方交鋒,很是過癮。範閒、太子、二皇子三人的微妙關係,也為觀眾拉開了一條更令人興奮的主線。

太子(右)與二皇子(左)公堂對峙

可是,小說中範閒、太子、二皇子的好戲,可沒來得這麼早。太子在書中第三卷才與範閒碰面,緣由是消暑的地方與範閒撞了個正著。太子所忌憚的,自然不是範閒這個初入京都的人物,只是擔心內庫被範閒接手後,從舊帳裡翻出不妥之處;二皇子出場則更晚,範閒大婚後,內庫繼承人的位子坐實,太子與二皇子紛紛以大婚為由,送禮拉攏範閒,第四卷才正式碰面。至於三人的交鋒,就在更往後的劇情中了。

誠然,電視劇將幾位政敵的出場改到前面,對觀眾極為友好,但需要注意的是,原著裡太子和二皇子,初期與範閒可沒有劇中那樣密切,往來都是由手下親信打點,密集的對手戲,還是在範閒和林婉兒成婚後,確要繼承內庫後才開始。從這一點來說,顯然是原著更經得起推敲,範閒初入京都,雖被慶帝指婚,但諸事未定,就讓太子和二皇子親自出馬,花樣百出拉攏之、威脅之,恐怕算不上合理。

此外,劇中還有不少人物間的交往方式,被觀眾質疑,這一部分,原著更縝密,但電視劇更重衝突與觀感,不等範閒坐上高位就先較量起來,大家才看得更過癮。

重要場景及道具,串聯巧妙

小說與電視劇,對創作者來說是截然不同的「語言」表達,小說使用的是文字,電視劇用的則是鏡頭語言,同一個故事,換了不同表達方式,難免需要調整。

小說中提及鑑查院和提司腰牌,只需要幾段敘述文字即可,出現在文中何處,都不會太突兀。但電視劇中,旁白不宜多,通過鏡頭敘事,任何一個新場景、新道具的出現,都需要與正在上演的好戲相關,觀眾才明白它們是什麼。

電視劇中,範閒進京途中就被言冰雲要求亮出提司腰牌,到京都後,又拿著提司腰牌去鑑查院為藤梓荊取文件,閱讀鑑查院門口的石碑後,與鑑查院的往來也不少,更有一場鑑查院之亂的戲,讓觀眾對小說中後期極為重要的權力機關,從一開始就建立起了印象。只是,提司腰牌有時候看起來厲害,有時候又沒那麼有威望,稍顯尷尬。

範閒亮出提司腰牌

而小說中範閒深入鑑查院的劇情,是在範閒婚後。當時他不僅小有名氣,還有了「駙馬」的身份,陳萍萍利用範閒在春闈事件中與刑部的大衝突,有意暴露範閒「鑑查院提司」的身份,「提司」之權力可以「暗操官吏生死」。共同與朝中勢力一番廝鬥後,京中百官才知範閒身居尊位,實力不可小覷。如此,範閒再順理成章地進入鑑查院,結識八大處,受到各方關照,出使北齊前也獲贈一堆三處冷師兄及同門的護身道具。

範閒與陳萍萍

相較之下,小說邏輯性更強,但鑑查院這樣重要的場景,在劇中要是太晚出現,劇情高潮時,就會變成空降之兵。而且,要不是範閒早就拿著提司腰牌聲明「看似厲害」的提司身份,前期在京都與眾人的關係,會更加令人生疑。可見,小說與電視劇,在謀篇布局的思路上邏輯並不相同。

主角經歷,大不相同

與主角經歷有關的劇情,電視劇中調整很大,不僅有順序調整,還有動機調整、參與度調整。這一部分,個人覺得是改得很好,目前來看,電視劇節奏更為緊湊。

一方面,電視劇中的人物,比小說更需要些道德行為動機,推動劇情時才能激起觀眾的共情。

小說中,範閒去京都詩會,是因為父親安排自己出入京都社交場合,為名為利;打官司則是主角為了試探範家勢力。牛欄街刺殺,藤子京只是受傷,程巨樹被範閒當場擊斃,事後範閒努力練功,為升級。追查司理理,全由鑑查院著手,範閒派了王啟年跟蹤,事後對司理理用刑審訊,為好奇。還有林珙這個人物,根本就是出場即「領便當」,因為欺負範閒被五竹「秒殺」,完全沒人想到跟範閒有關。

這些情節,如果電視劇按照原著拍,主角的個人動機可能不合適。編劇改為主角為了尋找戀人參與詩會,為了兄弟之義暴打郭保坤、打官司,為了朋友之死追查司理理與林珙,並且所有事件都有範閒親自高度參與,動機更明確,更能激發觀眾同理心,劇情也是一氣呵成地被推動。

緝拿司理理

而夜宴鬥詩、與長公主的內庫之爭、南慶和北齊兩國談判這幾處主要情節,倒幾乎是與原著一致。

尤其是精彩的夜宴,與王啟年配合偷鑰匙,撞見長公主和莊墨韓勾結,都是原著手筆,僅主人公的動機略有不同。雖然都是為了五竹去拿鑰匙,小說中是範閒安於京都生活,被五竹教育「力量還不夠」後,為擁有自己的力量完成任務;而劇中,不僅為了解母親的過往,更是為了讓一心為主的五竹找到自己的人生意義,動機更為利他。

然而,不得不提的是,不少原著粉絲,恰恰是喜歡範閒這種小人物逐漸變強,經歷內心成長與洗禮的世俗動機,更真實、更有代入感,對於電視劇一味拔高範閒價值觀的設定,並不適應,甚至還覺得劇中主角的行為有不少自相矛盾之處。這裡只能說,貓膩寫的人物,非常真實,那些世俗之處,才顯得人物有血有肉;而電視劇,觀眾是看戲,要想戲裡精彩,主角或許也不能太普通。

另一方面,小說能給讀者代入感,劇情就可以按時間線推進,讀者隨著主角一同春去夏來,偶有章節平淡,不緊要。但電視劇不能數著日子過,沒衝突觀眾就無聊,就會棄劇,所以劇情裡激烈的衝突不僅不能少,還不能斷,編劇在原著的不少日常情節中都設置了與故事主線有關的衝突。

以範閒與宰相林若甫的會面為例。小說中這是主角的日常行為,成婚前去拜訪嶽父,全道為了婚事周全,還特意買了鼻煙壺、送了字畫討好林若甫,相見一派和氣。劇中,二人相見卻是因為宰相之子林珙之死,而且所有人都在懷疑是範閒所為。這一處電視劇設置的情節,人物衝突非常激烈,氣氛緊張,讓觀眾都為這次會面捏了把汗。宰相在範閒面前燒掉林珙字畫時,一切盡在不言中。相較之下,小說中這一段見嶽父,實則平常了些,保留的橋段,是範閒與大寶真誠交往時那段童真的對話,以及林若甫因此而來的好感。

劇中,範閒與宰相林若甫初次見面

林珙之死的劇情,算是第一季的重要節點,與追查司理理事件相輔相成,讓南慶與北齊的國家關係顯露,大地圖也隨劇情展開,京都勢力的鬥爭變成兩國關係的較量,把故事推向新的高潮。

此外,原著裡進入鑑查院、出使北齊、交往皇子,都是範閒婚後的事情,而小說中範閒的婚事、春闈主考官兩處精彩章節,都被電視劇改為「北齊回來後再說」。如此設置後,範閒在第一季就周旋於家族、京都、宮闈、兩國之衝突,節奏緊湊,矛盾步步升級,實則也是借主角經歷,迅速為觀眾鋪開了原著故事主線,讓重要人物悉數登場。

北齊皇宮

總體來講,電視劇將原著劇情重組,將小說中都較難呈現的世界觀、人物關係在觀眾面前鋪陳得明明白白,還能吸引大家追劇,是非常需要技巧的二次創作。

角色性格,略有變化

即使是「改編自小說」,編劇王倦的影視原創實力也十分惹眼,這一點,在電視劇的人物性格上體現得尤為明顯。電視劇有些人物的性格與小說不同,原著黨或有不滿,但無疑個個人物都有些記憶點。

首先,範閒性格區別很大。劇中範閒不拘小節、略帶狂妄、胸懷坦蕩,與隨性的二皇子相見,十分投機。而小說中,範閒心思縝密,頗有「心機」,見到神廟,誠心跪拜。二皇子初見他的評價是:「這位妹夫太過小心謹慎了,哪有半點兒慶國人骨子裡數十年間養成的驕傲狂縱……」前期費介也與範閒說:「你不像小姐當年那麼……囂張?」

而另一關鍵人物五竹,目前看來電視劇和原著設定是一致的,伏筆已經埋了不少。但小說中的五竹性格冷淡威嚴,人格更為獨立,對範閒雖有護短,更多是鞭策,與劇中忠心護主、偶爾情感飽滿的五竹,區別還是很大的。

王啟年、柳氏這兩位角色,電視劇與原著的觀感有差距。小說中這兩位人物都相對循規蹈矩,即使王啟年曾經做過些投機生意,柳氏早期一直是側室身份,但行事都相對正派,言語莊重,甚至在不少情節中,可見風骨。電視劇裡兩位角色更富喜劇感,性格立體,人物在關鍵時刻的行為反差,反而更能凸顯起品格上的珍貴。尤其王啟年這個角色,在原著基礎上,原創度很高。

範閒與王啟年

另一位爭議很大的人物長公主,相對比較特殊。電視劇中有一句臺詞,「長公主向來以柔弱示人……」觀眾可能會覺得有些突兀,明明劇裡長公主一直都是很有謀算的樣子,身份也很尊貴,太子都畏懼她幾分。其實,小說中的長公主,的確經常嚶嚶哭泣,柔弱姿態,描寫頗多,顯得威嚴、有權勢。並且,與之一同籌謀的皇后這一角色幾乎被刪去。

此外,原著中範閒對長公主並無恨意,還想著此人是自己丈母娘,要好好拜見,直到長公主暴露本性,突然「發瘋」,告知範閒自己對他的敵意,才生間隙。夜宴後範閒撞見長公主和莊墨韓對話時,是因為一直對言冰雲孤身入敵國心存敬佩,也逐漸將自己當作慶國人,有了些愛國情緒,才對「賣國」的長公主感到「噁心」。之後的刺客身份和傳單戰,原著中沒有人猜到是範閒為之。而劇中,範閒和長公主早就因為藤梓荊結下梁子,較原著前期要劍拔弩張得多。至於長公主與林若甫的舊事,其實是一段特別複雜的糾葛,並非臺詞中的「毫無感情」。

長公主

不過,長公主最受爭議的造型,「自然散落的順直黑髮「,包括面容青春,看起來與林婉兒年齡相仿甚至眉眼更動人,還真是原著所寫。而劇中長公主「瘋」的性格,與原著裡也算相近。

其他人物,都可謂神似。慶帝和陳萍萍的重頭戲還未開演,目前劇情中所表現出的已然令人期待,太子與二皇子,表演也十分到位。而林婉兒、範若若、葉靈兒、司理理、海棠朵朵,幾位女性角色,都與原著十分接近。總體來講,劇中沒出現太違和的人物。

人物塑造,各有長短

其實,人物性格諸多區別,與小說和影視兩種不同載體有關,小說和電視劇可謂各有優勢,也各有遺憾。

小說描寫人物的方法有很多種,敘述人物生平就是其一。人物登場,道出背景和經歷,讀者就會對此人性格有個大致想像,比如宰相林若甫,書中一開始便讓讀者知曉,此人「千古第一奸相」、「出生貧寒」、「官位屢有起伏」、「表面清明、內裡陰險毒辣」,是否比劇中的宰相看起來複雜很多?

電視劇講述人物生平,臺詞可無法如小說文字那般到位,林若甫雖說自己「三起三落」,觀眾聽過便罷了,不會多想。其實,影視中體現人物性格,若非演員演技高超,更多要通過對手戲才行。

劇中塑造人物的典範,當屬北齊的沈重,沈重出場在第一季後期,甫一出現,在城門口與範閒、老嬤嬤、肖恩、上杉虎等多個角色持續不斷的對手戲,就將這個人物聰明、奸猾、多疑、狠辣的性格體現得淋漓盡致,成為範閒新的勁敵。

沈重

反觀南慶的宰相林若甫,與慶帝的對手戲,僅能表現為人臣的一個小小側面,喪子後與範閒的對手戲,又再體現一個為人父的側面,與長公主的對手戲,不痛不癢。要說,小說中長公主與宰相間的情感糾葛,幾處旁白,幾番對話,兩個心路崎嶇的人物立馬躍然紙上,電視劇中這兩位人物,實則不如小說中飽滿。

不過,小說對任何一個人物,都可多著筆墨,讀者看得也快,貓膩的作品又以配角見長,配角這方面,很多劇中對手戲較少的配角,都有遺憾。但影視劇也有長處,演員的神態、動作、語氣,攝像及導演的拍攝手法,都會使人物更深入人心。

慶帝和陳萍萍,得益於兩位經驗豐富的演員,自不必多說。太子和二皇子,也是很有趣味。夜宴前增加的戲份,一位擔心宴會上吃不飽提前狼吞虎咽,一位擔心衣服起褶子常立門前,人物特點立竿見影。

範思轍是一大亮點,劇中的人物塑造基本符合原著,但比小說中還要可愛。

最後,對手戲的精彩,與劇本臺詞也分不開。其實,劇中不少臺詞,都是出自貓膩原文之手,可見原著遣詞造句之精良,而演員的詮釋,又為其增添了光彩。

愛情戲耐看,可圈可點

說到原著與電視劇的愛情戲,區別很大。小說中的言情橋段,與大多數網文無異,只是男頻文中的女主角,通常有多個,角色性格相對也沒那麼突出,但電視劇的林婉兒還是非常動人的。

林婉兒

劇中,林婉兒的出場,不論是臺詞上,還是「白衣」、「雞腿」、「吐舌頭」等細節,都對原著作了高度還原。而之後退婚、司理理之交、林珙之死、長公主陰謀、出使北齊等事件生出的枝節,又為小說中相對順利的林範成婚,增加了波折,讓二人的愛情發展更有懸念。

至於範閒和林婉兒的婚事,小說中,範閒一直是心心念念,更有對結姻後的財權利益抱有期待,與劇中「真心相待,與財權無關」可不一樣。至於範閒和長公主、林珙的矛盾,在原著中是範閒一個人的事情,為了成婚也心安理得地決意要瞞著林婉兒,僅在婚后角色成長後,提起「像根刺一樣扎在範閒心中」。

而電視劇中範閒對林婉兒的情感,非常純粹,不僅因此對長公主有所忌憚,甚至被掣肘,更與範若若認真溝通了愛人的相處之道,「不道全無秘密,偶爾也需要善意隱瞞」,多次陷入沉思。在對林婉兒的欺瞞上,範閒心生愧疚、五味雜陳,之後二人互訴衷腸,一句「以後再也不騙你了」,能看出感情的升華。總體來說,甜度高又不失分寸,算是耐看的愛情戲。

劇情增刪,緊扣立意

最後,《慶餘年》原著之立意,每個讀者都有不一樣的體會,貓膩用範閒的故事,寫了葉輕眉的價值觀,寫了人類的成長與老去,寫了理想與現實,也寫了世人最深的情感糾葛。

目前來看,編劇是圍繞原小說的部分立意去設置劇情的,但對主旨是否會有閹割,還無法知曉,畢竟第一季的劇情還遠未及小說的精彩之處。同時,電視劇對小說劇情有明顯增刪,尤其是藤梓荊這個人物所增加的部分,引起了較大爭議。

藤梓荊,書中名為藤子京,說實話其實沒什麼特色,本身是司南伯的人,因有回澹州接範閒的任務而與範閒熟絡,為人也是畢恭畢敬,時時尊稱範閒「少爺」,完全沒有劇中桀驁不馴的感覺。牛欄街刺殺一事後,藤子京大腿受傷,歸家養傷從此戲份就少了許多。而範閒經過牛欄街一役,只覺自己身手不如他人,需要更多自己的勢力、親信,以及提升自己的能力。

劇中的改編可謂亮點頻出,藤梓荊第13集離世,觀眾中掀起波瀾,劇迷罵編劇不該讓此人「領便當」,書迷大呼:「原著中沒死!改得也太多了!」可見這個人物塑造得成功,觀眾頗有不舍。

其實,藤梓荊這個人物,在電視劇初期大大發揮了塑造主角的作用,通過與藤梓荊的交往,觀眾基本可以對範閒建立不畏強權、重情重義的印象。可惜,範閒的人物性格建立起來後,藤梓荊這個原著裡的「普通角色」也要死掉了。除了塑造主角外,角色還要通過死亡的劇情,完成其它更重要的任務:點明立意、推動新劇情。

範閒與藤梓荊

而原著第二卷中,範閒先以京都詩會小有名氣,再以牛欄街刺殺揚名立萬,刺殺一事後,坊間傳聞「文能七步成詩,武能七步殺人,是謂範公子是也」。從此,範閒在京都名聲大震,也沒人再講他的「私生子」身份。至於後來的事情,可以通過範閒的一步步成長徐徐展開。於是,書中的範閒,在第二卷結束後,開心地「給澹州的奶奶寫了一封信「,在夏至期待著秋天大婚,第三卷的開頭,悠閒地去探望受傷的藤子京。

然而,電視劇可不能如此。劇中,藤梓荊的家人問題得到解決後,範閒得馬上為自己找點新的事情幹。所以,藤梓荊之死,為他下一步行動帶來的動機特別重要,追查司理理、林珙、長公主,甚至要改變世界。

更重要的是,通過藤梓荊的劇情,編劇拉開了京都權力這張網,將京都的各派勢力展現在了觀眾面前,與此同時,道出了該劇的立意:人無貴賤。範閒也由「只想好好活著」,理解了葉輕眉「想要改變世界」的願望,希望能在一個不公平的世界,依然保持道德的高尚,懲惡揚善。

鑑查院石碑,碑文較原著有所修改,原文被不少讀者看作文眼,貓膩曾聲明此段文字引用自《十二國記》

總之,對於原著中藤子京的改編,可見整部電視劇改編的原則:人物、劇情即使因故事主線而調整,但立意還是儘量與原著保持一致。而這部分,其實應該是原著黨最希望電視劇能夠保留呈現的。

相較於過去網文IP的改編,這次《慶餘年》電視劇還是從多方面發揮了影視的長處,也保留了小說的精華。雖然原著中有些地方還是難以體現,有些遺憾,但這或許就是小說比之電視劇的魅力所在。

這季電視劇播放過程中,不少觀眾疲憊,去選擇小說追劇情,卻發現觀感相去甚遠。其實,小說和電視劇都能彰顯各自領域的原創水準,又能相互促進傳播,是非常好的開始。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流金歲月》原著與電視劇中有哪些不同?
    《流金歲月》原著與電視劇有哪些不同?蔣南孫:原著:不諳世事的乖乖女電視:思想獨立,知世故而不世故朱鎖鎖:原著:在夜總會工作,感情史豐富,人們眼中的「壞女人」電視:在房地產工作,為人仗義,喜歡金錢也渴望真愛小姨:原著:稱呼是阿姨,喜歡抽菸電視:南孫的人生導師,與葉總是朋友王永正:原著:
  • 慶餘年小說結局是什麼?慶餘年原著小說慶帝被誰殺死的?
    慶餘年小說結局是什麼?慶餘年原著小說慶帝被誰殺死的?時間:2019-12-25 23:24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慶餘年小說結局是什麼?慶餘年原著小說慶帝被誰殺死的?
  • 慶餘年原著小說叫什麼名字 慶餘年根據自哪篇小說改編的
    由張若昀、李沁、陳道明領銜主演的古裝劇《慶餘年》據說馬上就要上映了,這下終於又有劇可以追了。那麼慶餘年原著小說叫什麼 ?下面來看一下。  慶餘年根據自哪篇小說改編的  據悉,劇版《慶餘年》改編自作者貓膩的同名小說。
  • 慶餘年第一季是原著哪一部分 慶餘年原著小說結局故事梗概
    慶餘年第一季就這麼突然被曝光結局了,故事結尾肖戰飾演的言冰雲戲份很重,而男主範閒莫名其妙就死了,女主林婉兒更慘,之後的劇情中基本一面沒露,慶餘年原著小說成為網友關注的新對象。  慶餘年第一季是原著哪一部分  慶餘年第一季已經大結局,對於結局可以說跟原著是一點關係都沒有的,有人說狗血,有人說改編讓故事得到升華,不管怎麼說,第一季到第46集就結束了,但這絕對《慶餘年》原著的所有故事,目前拍攝的這些還不到《慶餘年》原著十分之一的劇情,想要延續這個ip的話,第二季、第三季也一定會有的。
  • 慶餘年電視劇一共有幾季 慶餘年第二季什麼時候播出
    《慶餘年》放出的海報上有「第一季」三個字,這也是因為《慶餘年》選擇了一個不同的播出方式。其實《慶餘年》原著的內容就非常多,所以《慶餘年》選擇分為三季播出。那第二季什麼時候會上線呢?如果第一季能順利播完的話,第二季應該不會拖太久。
  • 原著角色現身《慶餘年》手遊!NPC深度交互超強沉浸體驗
    有人的地方才有江湖,《慶餘年》原著的精彩很大程度上離不開書中所塑造的那些性格鮮明的角色。無論是範閒、五竹、林婉兒、陳萍萍等戲份較多的主要角色,還是冬兒、滕子京、林珙、程巨樹等出場較短的角色,每個人的存在都有其意義,《慶餘年》的故事也由此而生。
  • 張若昀粉絲被翻牌,罰抄《慶餘年》原著,知道原因後哭笑不得
    楔子近日,張若昀催粉絲手抄《慶餘年》原著,引發熱議。而關於這件事的來龍去脈,是這樣的。《慶餘年》這部劇是由張若昀、李沁領銜主演的,陳道明、吳剛、劉燁、李純、宋軼、郭麒麟、王陽、肖戰聯合主演,如此陣容,可以說是相當強大了。
  • 原著角色現身《慶餘年》手遊 NPC深度交互超強沉浸體驗_網路遊戲...
    有人的地方才有江湖,《慶餘年》原著的精彩很大程度上離不開書中所塑造的那些性格鮮明的角色。無論是範閒、五竹、林婉兒、陳萍萍等戲份較多的主要角色,還是冬兒、滕子京、林珙、程巨樹等出場較短的角色,每個人的存在都有其意義,《慶餘年》的故事也由此而生。
  • 三部根據小說改編成功的電視劇,部部不輸《慶餘年》
    但是小說改編電視劇也有成功的,今天就給大家介紹三部爆火的電視劇。一 《陳情令》《陳情令》是由墨臭銅香的《魔道祖師》改編而來的,《魔道祖師》的小說在幾年前就博得了許多人的喜歡。電視劇出來後,很原著粉都直呼《陳情令》是爛劇,表示無法接受毀原著,導致《陳情令》一開始評分只有4.8。
  • 2019年熱播電視劇,《慶餘年》讓人意猶未盡,你還看過哪些?
    對於熱衷於經典老電視劇的小編來說,已經很少去涉獵那些新電視劇了,除了興趣不大之外,就是沒有耐心去細細品味新劇。但是,仔細回想一下,就算再無心於每年的新劇,小編也總被網友們的熱情帶動,去刷一刷那些廣獲好評的電視劇,比如2019年就有《慶餘年》、《陳情令》等。
  • 慶餘年開頭已為結局埋下伏筆 哪些故事情節刪掉了?
    電視劇《慶餘年》正在熱播,儘管這部劇質量不錯,豆瓣評分也高達8.0,但是仍然還是有不少原著粉絲表示不滿,其中絕大多數都是認為改編不夠遵循原著,特別是在滕梓荊戰死後,這些粉絲更是坐不住了,各種吐槽接踵而至。   說句公道話,從非原著黨的角度來講,這部劇算是挺不錯的,有笑點有疑點也有煽情點,加上強大的演員陣容,完全能夠支撐起這部作品。
  • 2020年7部優秀電視劇(上):慶餘年、錦衣之下、龍嶺迷窟
    2020年,我國電視劇備案數量連續兩年下降,標誌著我國影視行業熱度逐步減退,而在這樣日益嚴峻的市場形勢下,仍有不少國產劇表現出色,獲得了熱度與口碑的雙豐收。下面小編就給大家盤點了2020年的七部優質電視劇,本期先介紹前三部:1.
  • 有哪些小說被翻拍成電視劇很成功?
    現在很多好的小說都會被翻拍成電視劇或者電影,不過翻拍成爛片的很多,那麼今天就來說說有哪些翻拍很成功的小說?1 《花千骨》這部電視劇改編自Fresh果果的原著小說《仙俠奇緣之花千骨》,2015年播出,記得這部劇當時可是我每天晚上必追的劇,趙麗穎也因為這部劇大火了一把。
  • 《慶餘年》熱播,完結十年的網文小說又登上了暢銷榜榜首
    不過成績最引人注目的還要數這部男頻IP改編作——《慶餘年》。在豆瓣上,電視劇《慶餘年》位列2019年電視劇年度top10,從「牛欄街刺殺」到「範閒吟詩」,從「滕梓荊」到「五竹」,劇中的核心情節和重要人物挨個成為話題點。
  • 原著場景沉浸體驗探秘《慶餘年》手遊中的監察院
    【遵循原著 一磚一木皆考究】如果說影視劇是將原著中的監察院化為了看得見的畫面,那麼《慶餘年》手遊就是將這個場景中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變成了實實在在能夠置身其中的場景。通過對原著的深度解析,同時參考影視劇中的場景搭建,再結合監察院本身的基調和特徵,《慶餘年》手遊對這座建築進行了最大程度的還原重現。
  • 《三體》電視劇殺青!這註定是毀原著,然而答案卻會讓你意外
    甚至很多人從來沒有考慮過演員什麼咖位,什麼不同的影視公司,什麼電視劇演員和電影演員的報價。反正大家覺得他們更合適,照著套上去就行了。然後真正影視劇選擇不同的演員,哪兒哪兒都不滿意。這種情緒和想法可以理解,但是它不現實。而影視劇和小說是兩個載體,影視劇有影視劇的節奏,絕不是單純的套到小說上用就行。比如《慶餘年》當初定演員的時候,多少人嫌棄男主角張若昀醜。
  • 《雪中悍刀行》陣容類似《慶餘年》,主演遭原著粉不滿,作者力挺
    《雪中悍刀行》官宣了全部出演演員陣容,看著這名單上的演員就可以知道到這一部劇又是一個大製作,它的作者是之前製作出大爆劇《慶餘年》的金牌編劇王倦,除了《慶餘年》之外,王倦還創作過很多非常受大家歡迎的作品。
  • 《慶餘年》箱子裡裝的是啥?一把狙擊槍和說明書,葉輕眉是個狠人!
    《慶餘年》箱子裡裝的是啥?一把狙擊槍和一封信,葉輕眉是個狠人!《慶餘年》相信大家都看了,這部劇在開頭的時候就非常震撼,以講小說的視角打開了電視劇,為了過審也是煞費苦心。
  • 同樣是小說改編,為什麼《慶餘年》比《陳情令》略勝一籌?
    為什麼慶餘年比較火呢?個人覺得原因有3。01一、在內容上《慶餘年》的內容走向大致都為原著,對於我這種原著黨來說十分認同《慶餘年》,雖然是會因為要改成電視劇,因為過審、劇情流暢、內容清晰等種種原因,《慶餘年》改編自貓膩的同名小說,是男頻網文的經典作品之一,側重於故事的講述,用矛盾製造懸念,劇情的布局和節奏非常緊湊,環環相扣,激起觀眾很強的觀看欲望;《陳情令》則是根據墨香銅臭小說《魔道祖師》改編的古裝仙俠劇,是耽美小說的代表。
  • 《韞色過濃》電視劇和原著小說當中有何區別?改編了多少?
    大家好,很高興又和大家在這裡見面了,最近小編身邊的朋友都在追《韞色過濃》這部電視劇,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那麼電視劇和原著小說當中有哪些不同呢?一、娃娃親看過電視劇的朋友都知道,蘇矜北和周時韞是娃娃親,兩人的母親,從小是在一個弄堂當中張大的,所以為兩人定下了娃娃親。但是在原著小說《韞色過濃》當中並不是這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