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說到紫微鬥數都會說它是北宋陳希夷所寫,這是因為目前整個華人世界,各流派對於紫微鬥數的基本學理都來自於《紫微鬥數全書》與《紫微鬥數全集》,這兩本書提到紫微鬥數的起源說法,說的都是北宋時期的道家名人陳希夷所著。陳希夷就是那個在睡夢中還可以下棋下贏北宋開國皇帝趙匡胤,順便告訴他你這小子要當皇帝的陳搏,但是,事實上陳希夷是道家煉丹派的主要人物,人生大志就是煉丹修仙,長生不老。一個追求成仙的人或許可以說他應該也懂命理,但是要說他鑽研命理,甚至寫出一整套命理體系的書(在紫微鬥數全書出現之前,無論是哪個朝代都沒有這樣一個完整的鬥數系統書籍),其實是不太可能的,他老人家忙著睡覺跟升天,怎麼有空來弄這些對他來說是不入流的命理學呢?
更別說紫微鬥數全書所寫的內容結構完整,所用的語彙已經是明清兩代的語彙,以及其實紫微鬥數中所用的諸星曜名稱,通篇充滿了非道教的用語,例如破軍星,最早的起源根本就是薩滿教的神只;貪狼星、陀羅星這些都是佛教用語,一個道家名人幹嘛用佛教的名詞呢?(紫微鬥數中的星曜名稱最早出現在佛教大藏經中的佛說北鬥七星延命經,見下圖。)這類傳統經典,在華人世界習慣性的喜歡找個名人來背書,但是若研究一下其構成,往往可以發現其實都不是那個人寫的,以紫微鬥數這樣一套結構完整的命理體系,通常也不可能由一個人完成,當然如果我們假定古代所有宗教名人都是外星人,這或許有可能。
因此,根據許多資料的考證,紫微鬥數的前身應該是古代的佔星學「七正四餘」(編按:是以人的出生之年月日,觀察七政四餘等星曜,以測知人生日之吉兇。),而且是在唐朝經由佛教僧侶和阿拉伯人由印度傳入(這也是目前有種說法是紫微鬥數源自於印度佔星學的原因)。傳入之後,再依照唐代的文化背景被整理成當時重要的佔星流派「琴堂派」的主要依據「七正四餘」。
直到此時,命盤的樣子都像佔星一樣是圓形的,連十二宮的名稱都是一模一樣,大致上可以想像幾乎就是印度佔星的中文翻譯版。這個學派因為佔星學相見原本以易經、佔卦為主要體系所建立的預測學,在對於事件的分析判斷上更為理性而具有邏輯,清晰而有條理,所以在唐朝時期大為普及,受到世人接受,加上唐朝各類異國文化薈萃,因此唐朝可以說是歷代與天文學相關的佔星學發展的最顛峰,但是隨著時代的變遷,以及之後政治的動亂,後代道教勢力崛起,這些包含著異國文化的學術便藏進了道教的體系之內,在唐以後,華人掌握天文曆法的能力倒退了,需要深厚天文能力的佔星學也因此出現停滯不前、失去準度的問題(我們現今所使用的農民曆的基礎時憲歷甚至是由德國人湯若旺所編寫)。
在融入道教體系的過程中,一方面因為曆法不準確而影響原本佔星學的能力,因此又結合了以易經為體系的傳統預測學,來解決當時曆法的問題,同時間也解決了傳統易經分析事件較為籠統、需要大量依靠學習者天分的不穩定因子。
經過數百年的整合,到了明朝,終於成為目前我們所知道的紫微鬥數的基本架構,將易經的九宮轉化成十二宮,對應佔星的十二宮,而將原本佔星學的圓形改成目前的方形命盤,以佔星學依靠相位與軌道交錯,宮位星座對應,精確推演出基本原理結構,再加上易經的體系,各自解決了兩種主要體系的問題,讓預測學變得更科學有條理、方便學習,也讓知識技能可以複製,降低依靠學習者天分的問題,變成人人可以學習的知識。
因為人人可以學習,所以傳承沒有問題;條理清晰,所以不好人為操控(用命理學說來妖言惑眾),有效避免有人以此操縱政治,確保政局穩定等優點,保留了易經對於萬象變動的掌握能力的紫微鬥數,因而成為明朝宮廷內天文學家的御用知識,這就是今日的紫微鬥數基礎—被收錄在《永樂大典》之內,也是現今所謂北派十八飛星紫微鬥數的基本架構由來。
而到了明朝晚期,翰林院修撰羅洪先(基本上就是圖書館抄書的,但是就像少林寺藏經閣掃地的通常神通廣大武功高強一樣,他也是著名道家人物)因為丟了工作失業時去華山自助旅行,遇到了一個華山道士,給了他一本《紫微鬥數全書》,目前比較科學的說法其實是羅洪先整理了明朝的紫微鬥數,加上他自己對於數術的研究心得,也就是他在失業時期遊山玩水時所得到的各地方民間數術的資訊。而清朝時期更是以此為基礎,收錄了更多民間各類型的術數,如八字、奇門遁甲、風水、面相、佔課等等的各類型技術,整合在一起,也就是現在一般說的被分為南派鬥數的起源。
在這個演變的過程中,紫微鬥數因為引用了易經作為背後的基礎,所以脫離了佔星學的範疇,因此目前的紫微鬥數已經不需要使用佔星學的經緯度換算,也就是說,目前的紫微鬥數基本內涵更像是易經,但是用了佔星學的推演手法,所以,目前的紫微鬥數主流看法,命盤上的時辰只需要以出生當地時間就可以,不需要換算,也就是說,如果我在日本出生,我就用日本當地時間,不需要再換算時間,否則要換算成哪個時間呢?西安的時間嗎?因為那是唐代長安城,還是北京的時間呢?因為那是明朝的紫禁城。所以,當紫微鬥數不再是佔星學,這些就通通都不需要,方便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