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的父母是孩子的災難

2020-08-27 六六日記

最近,一個名叫何宜德(小名多多)的少年引來不少網友的驚嘆和感慨,只因他擁有的簡歷被網絡上的人爭相傳閱,

圖片來源於網絡

這樣豐富亮眼的人生經歷,大多數人需要二三十年才能完成,多多卻在極短的時間內超額完成了,說聲「天才」也不為過。

其實多多年僅3歲的時候就進入了大家的視野,當年的「裸跑弟」就是他。

8年前,他裸著身體在雪地裸跑的視頻備受爭議:視頻中大雪紛飛,他帶著哭腔向父親要抱抱,冰天雪地裡那麼小一孩子看著就讓人心疼,但他的父親只是回應加油。

對此,何烈勝回應:多多是早產兒,剛出生就被醫生判定為腦癱或痴呆兒,為了孩子的健康和後續發展,他才自創了「鷹式」教育。

「就像老鷹訓練小鷹的方法,不是摟在懷裡,而是放到鷹式環境中。有三個條件:第一老鷹要捨得,要能狠心;第二要有懸崖式環境;第三,這個環境要能把小鷹的潛能發揮出來。」

他曾在2017年這樣概括「鷹式教育」,核心理念體現在對「斷崖」環境的塑造和選擇,以及家長內心的忍耐和對孩子痛苦的承受。

在過去的5年間,何烈勝在兒子身上,展開了一場教育實驗,爭議不絕。

他曾表示自己在做實驗,「兒子只是第一個實驗品,想要把這種理念施展到更多孩子身上」。

何烈勝深信「不打不成器」的教子法則,且深信自己的實驗一定會成功,

對於孩子的學習計劃,他早已做好了安排,對於孩子後續的發展他也早就擬定好了劇本。

他希望多多以後能成為一個企業家,而多多也確實把這個當成了自己的理想。

多多的學習模式是怎樣的?

何烈勝:他現在一般5點半起床,然後在15分鐘之內整理好內務,再吃早飯,一般6點鐘要開始學習。上午上課到12點,下午1點半到6點。

跟在學校沒有太大差別,增加了線上的學習,聽一些名師的公開課。目前的安排是,上午學習普通初中的課程,下午他要看市場銷售方面的專業書籍,為考試做準備。

每天花在學習上的時間,是同齡人的兩倍,但是他很享受。比方說,每天五點半起床,他都不需要人盯,自己到點就能起來。

孩子怎麼看這個教育方式?

何烈勝:孩子並不牴觸且內心是喜歡的,因為能獲得成就感和自豪感。

孩子真的喜歡這個教育方式嗎?

01,在一次採訪中,多多的母親曾說過孩子並不喜歡現在的生活,自己與丈夫的教育理念不同,丈夫相帶孩子去做訓練的時候,孩子並不想去,那時候會拉著她。如今自己與丈夫私底下會為教育孩子的事情爭吵,但在孩子面前不會吵架。

如果這個教育方式真的很成功,孩子真的喜歡不牴觸那麼為什麼夫妻兩人還是不停為教育方法爭執不休呢?

02,在接受新京報記者採訪時,「裸跑弟」何宜德儘管對同齡人的學習節奏,表現出羨慕,但仍認為自己「現在很好」,認為自己如今的生活節奏能夠學到更多有用需要的知識。

03,2014年籤售會,何烈勝在臺上滔滔不絕地分享「鷹式」教子心得,作者何宜德卻在一旁時而打哈欠,時而偷瞄幾眼

也許你可以說是因為孩子太累了,沒有精神,所以才會打哈欠可以理解。

是的,人因為太累確實會疲憊會打哈欠,但是我們也曾見過那些分享喜愛事物,感興趣話題的人,即使疲憊但眼底有光,多多的表現就很微妙了。

04,在自傳中裡,何宜德說:「請不要用你們成人的眼光來理解我的行為……我最害怕的事情是爸爸打我」。

「我覺得爸爸打我是對的,也是不對的。」

讓人有心理陰影的教育,如何能被稱得上喜歡?

很多人都說愛之深責之切,但多多的爸爸似乎並不愛他,多多爸爸需要的是教育的成功,需要那麼一個招牌去圈錢。

為什麼這麼說?

曾經有人問,在教育的過程中有沒有感受到不舍,多多爸爸回應「沒有」

面對孩子的痛苦掙扎求助都能淡然漠視,如此冷酷對待孩子,我看不到愛。

在有些父母眼中,孩子只是孩子,但在有些父母眼中,孩子只是一個賺錢的工具。

自從2012年因雪地裸跑被關注後,父親何烈勝就已開始圍繞兒子做一系列商業化運營,2010年開始陸續出自傳巡迴演講,2016年註冊成立了教育培訓機構「鷹爸公學」,時年8歲的兒子是佔股六成的大股東,後因涉虛假宣傳被罰一萬元。目前,該公司仍處在業狀態。

除了「鷹爸公學」,何烈勝名下還有24家企業。不過,他擔任股東的兩家公司是最高法所公示的失信公司,也被法院列為限制高消費企業。此外,他名下包括鷹爸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在內的6家公司均有經營異常。

為什麼會有人加入「鷹爸公學」?

還不是因為,多多這個招牌成就足夠喜人嗎?

對於鷹爸公學裡的學生,何烈勝是如何評價的?

「這些孩子以後都是要成大器的。憑什麼相信?就憑我把多多和他們放在一起來教育」

他將多多的未來與公校綁在一起,畢竟在大多部分人看來,多多的優秀是有目共睹的,未來是前途光明的,把最愛的最有前途的孩子為未來都當作了賭注,這就證明了鷹爸的信心和公校的能力。

但他們不知道,在鷹爸眼中多多只是一個實驗品,而他也並不愛多多,且他也打算多多14歲後獨立,他不再插手多多的生活,那麼多多的未來也就與他無關了。

因為不愛,所以不會在乎不會關心。

多多成了鷹爸教育的實驗品,成了鷹爸圈錢的招牌工具,他的人生早已被安排好,反抗就是棍棒教育,這樣壓抑的生活,明明自己不喜歡卻在父親的壓迫下表示自己「如今過的很好」,就連說真話的權力也被剝奪。與其說多多如今的成就是他努力的結果不如說是鷹爸刻意將孩子打造成了這番模樣。

在教育焦慮蔓延的當下,很多家長會為孩子的成績焦頭爛額,甚至交了不少教育騙局智商稅。

衣服捨不得買,東西捨不得吃,但只要能提高孩子學習成績錢可以大把大把掏,哪怕欠債也心甘情願

因為多多成績的優異,不少網友慕名而來,讓自己的孩子加入了「鷹爸公校」。

最有意思的是,多多的妹妹目前的教育方式跟多多是不一樣的。

曾經我也對「父母都是愛自己孩子的」這句話深信不疑,後來才知道不是所有父母都愛孩子,也不是所有父母配當父母,也就知道了不是所有父母都值得孩子孝敬和喜愛。

有些父母很可笑,抱著愛的名義不斷傷害孩子,孩子變得優秀就成了可以炫耀的工具,聲稱是自己多年教育的結果,如果孩子平庸生活就覺得是孩子自己不夠爭氣,打罵陰陽怪氣是日常操作;

有些父母自孩子生下就不管不顧,老了就對孩子各種要求,指控孩子的不孝感嘆自己的不易;

也有的父母在生下孩子後就將孩子拋棄,不論生死;

這樣的父母對孩子來說就是一場災難,

希望他們都能大難不死,必有後福,

希望他們能看到世間的善意,

希望他們明白有些遭遇無法避免,

錯的從來不是他們,

我們可以選擇堅強面對,慢慢治癒內心的傷疤。

曾經看過一句話大意是說

」若你心有裂痕,那是光照進來的方向「

相關焦點

  • 孩子的成才,對父母是一場災難
    但是,「孩子開始學」也慢慢的成為有些人害怕的事情。沒有成為父母的年輕人對此不太感覺,有孩子上學的家長對此更有感受。從小學開始,接孩子上學和放學總會有出現家長的身影。對於孩子家庭實力和背景,總有人格外關心。除了一部分老師,還有一部分同為家長的孩子父母。
  • 父母的偏心是孩子成長的災難
    父母的偏心是孩子成長的災難在現實生活中,多子女家庭,往往很多父母都會存在&34;,父母想要做到「一碗水端平」是很難的,偏心總是有的,要麼是重男輕女,要麼是偏愛弱小,而父母這種不平衡的愛,對於孩子心理造成的傷害是非常大的。
  • 不會給孩子認錯的父母,是孩子一生的災難
    當孩子說父母做錯事也該懲罰時,你該如何應對?02永遠正確的父母是孩子的災難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時,總喜歡強調自己的正確性。一旦發現孩子有錯,不分場合不問經過,就一定要改正。這樣的教育方式讓多少父母趨之若鶩,也讓多少孩子恐懼。
  • 別人家的父母?不會給孩子認錯的父母,是孩子一生的災難
    當孩子說父母做錯事也該懲罰時,你該如何應對? 02 永遠正確的父母是孩子的災難 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時,總喜歡強調自己的正確性。 一旦發現孩子有錯,不分場合不問經過,就一定要改正。 這樣的教育方式讓多少父母趨之若鶩,也讓多少孩子恐懼。
  • 父母愛得太滿,是孩子一生的災難
    所有「巨嬰」的誕生,都源於父母對孩子的過度關愛。無孔不入的愛,滲透著孩子的生活,限制著孩子的成長,使他們成年後依然像個嬰兒般理所當然地享受父母為他們包辦一切。正是父母的過度關愛,讓孩子要麼一味索取、不知感恩,要麼一心逃離、渴望自由。還記得那個「12年不回家,拉黑父母6年,寫萬字長文控訴父母的北大男孩王猛。」
  • 數十萬少女「在線墮胎」當孩子的善良被壞人利用,就是父母的災難
    導讀:數十萬少女「在線墮胎」當孩子的善良被壞人利用,就是父母的災難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數十萬少女「在線墮胎」當孩子的善良被壞人利用,就是父母的災難!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做父母,學會認錯。不要成為孩子一生的災難
    身為父母的我們認為自己站在孩子之上,總以控制者的身份幹涉孩子的生活,但對於自己的犯錯行為卻毫不在意,忘記了尊重孩子。 而父母忽視孩子所需要的尊重,就會讓親子關係陷入危機。02永遠正確的父母是孩子的災難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時,總喜歡強調自己的正確性。 一旦發現孩子有錯,不分場合不問經過,就一定要改正。
  • 控制型父母,是孩子的災難
    小霞的父母只有她一個孩子,所有的關注點都在她身上。吃飯的時候,小霞沒有吃夠母親認為足夠量的青菜,媽媽說這樣可不行,如果有哪樣菜不吃,媽媽說「這個菜富含什麼營養,必須要吃,不吃哪行啊」。她的父母平時比較省,某樣菜剩得不多了,爸爸就開始分菜,也是希望用這個方式讓她多吃一點,用爸爸的話說是幫忙分擔。哪怕這個菜她本來不想吃。然後還有一句經常說的話:「這是媽媽專門做給你的,多吃點。」
  • 父母的焦慮,是孩子的災難,你是這四種類型的媽媽嗎?
    作為媽媽,有多少人有這樣的矛盾心理:不是不愛,是不知如何去愛……沒有親自當過媽媽,還真沒法理解當媽媽的那種矛盾。相比過去,如今的育兒資訊越來越豐富,可是為何越來越多的媽媽變得焦慮?她們的焦慮從何而來,又該如何排遣?
  • 不成熟的父母,是孩子最大的災難
    你不必為孩子犧牲自己相信很多人一定聽過自己父母說這樣的話:「我捨不得吃,捨不得穿,這麼辛苦上班,都是為了你啊!」很多父母總是一邊付出,一邊抱怨,將自己生活的委屈和不滿發洩給孩子,卻忽略了孩子內心的壓力與負擔。
  • 看完災難片 孩子變脆弱了
    諮詢:我兒子12歲,最近看了一些戰爭片和災難片後變得比較消極。本來是個挺樂觀的孩子,現在突然覺得人很脆弱很可憐,覺得人生不知道什麼時候就會遇到可怕的事情。我不知道該怎麼和他溝通。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蔣碩:這位家長的困惑,相信很多家長都有。孩子逐漸進入青春期,信息結構與思維方式悄然改變,情緒也更豐富、敏感,如何與他們溝通,確實是個不輕鬆的命題。
  • 汶川地震十二周年祭:被災難傷害過的孩子和父母,現在都怎樣了?
    這場災難打破了無數家庭的幸福,很多人從此失去了至親的孩子和父母。災難突然,餘生漫長。那些被災難深深傷害過的人,現在過得怎樣了呢?謹以此文,悼念逝去的同胞,也鼓舞倖存下來,仍舊努力生活的同胞。每一個春天都會來臨,在你還覺得寒冷的時刻。
  • 從911到新冠疫情,災難過後我們可以這樣磨鍊孩子心性
    今年年初在國內肆虐的疫情,新聞上看到很多人因此病逝,作為父母的我們不得不開始嚴肅思考這個問題,如何讓孩子逐漸明白這些都是怎麼一回事,從而幫孩子們適應將來可能遇到的惡劣的處境,更好地駕馭自己的情感。今天這篇文章,就以如何與孩子解釋當年的911恐怖襲擊事件,引導孩子對於災難事件進行思考討論,希望對大家有所啟發。
  • 救救孩子!3歲超肥胖網紅被封殺:父母無底線的貪婪是孩子一生的災難
    這是硬生生地用高熱量、高脂肪的垃圾食品把孩子塞成過度肥胖的啊。他們直播孩子吃各種高熱、高脂肪食品,通過吸引流量賺取收益。 看看孩子在直播裡都吃些啥! 如果不是親眼看到視頻,誰都不敢相信,這個年僅3歲的小女孩,每天被父母投餵一些這樣的垃圾食品。
  • 父母沒有「邊界感」,是家庭的「災難」,家長也要學會「斷奶」
    導讀:父母沒有「邊界感」,是家庭的「災難」,家長也要學會「斷奶」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父母沒有「邊界感」,是家庭的「災難」,家長也要學會「斷奶」!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情緒不穩的父母,是孩子一生的災難
    曉麗的生活從來沒有太多的開心,她每天都沉浸在無限的恐懼中,她不知道什麼時候,父母就會再一次發生爭吵。在曉麗十五六歲時,她的父母離婚了。她沒有選擇跟父母任何一方,而是回到鄉下,跟爺爺奶奶生活。直到25歲時,曉麗還是不肯結婚。她害怕過像她父母一樣的婚姻生活。
  • 孩子入園第一天,90%的父母都是這樣度過的……
    >孩子入園第一天,90%的父母都是這樣度過的……2020-09-01 00:15:06出處:PCbaby作者:佚名  每到9月1日,史詩級「災難大片」又要上映。  擔心孩子的吃喝拉撒有沒有被照顧好,擔心孩子能不能融入集體生活,擔心孩子會不會被欺負……都不是決定孩子上不上幼兒園的理由,畢竟終究有一天,孩子會離開你。
  • 給孩子的自由要有度,不要變成一場自以為是的災難。
    我們總想給孩子最大尺度的自由,卻不知道這樣的自以為是在別人眼裡是一場災難。今天在一攤位買東西,把一歲三個月的孩子放到地上,讓她自己玩,希望她探索奇妙的菜攤世界,她順手拿了人家一個桃玩。後來發現孩子把桃咬了一口。她爸爸趕緊給攤主說不好意思,我說把我們買的桃拿一個出來給攤主,攤主並沒有很在意這件事情。我的腦海裡突然膨出一句話,慣子如殺子,慈母多敗兒。總說孩子還小,什麼都不懂,抱著一個這樣的想法去看待孩子的不正確行為。
  • 父母太優秀,對孩子是一場災難
    有人說:「這世上,有種更可怕的父母,是太正確了。小編私以為,優秀的父母。沒有錯,錯的是,陷入自以為是的優秀裡,武斷折斷孩子飛翔的翅膀。但也想說,不要當一個太正確的父母,讓孩子看見你的愛。(大家周末好,今天特以此文和大家分享共勉,歡迎在留言區分享你的觀點~)1.
  • 窩裡橫的父母,是孩子一生的災難
    《家有兒女》中,有這樣一個片段:劉梅一進家門就衝正在看電視的劉星發火:「寫完作業了嗎?就知道看電視!」劉星一臉茫然:「我寫完了呀。」但是劉梅根本不聽劉星回答,反而自顧自地繼續罵:「寫完了就不能複習一下啊,這才幾點啊就知道看電視,有幾個學生像你這樣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