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年的教師招聘考試中埃裡克森的社會化發展理論是教育心理學部分重點考察的內容。關於埃裡克森的社會化發展理論往往由於知識點的繁瑣,導致考生對知識的掌握不到位,以至於在解答題目的過程中會出現錯誤的情況。本文在此對其做出總結,希望對各位考生的備考有所幫助!
一、考情淺談:
關於埃裡克森的社會化發展理論這一塊的內容在考試的過程中,重要考查的點通常是他劃分的人格發展的八階段,需要各位考生掌握分別是哪八個時期,對應的年齡以及主要衝突,以及每個衝突的含義都需要大家一一匹配起來,通過例子能判斷出屬於哪一時期的內容。考查的題型通常是單選、多選和判斷等常規題型。個別地方也會考查一些其他題型。
二、人物背景:
埃裡克森是美國神經病學家、發展心理學家和精神分析學家。1927年,他受一位名叫彼德·波羅斯的老同學的邀請到維也納一所規模較小的學校中工作,該校生源都是弗洛依德的病人與朋友的子女。開始,他是以藝術身份受聘的,後來擔任了指導教師,最後,安娜·弗洛依德徵求他是否願意接受培訓當兒童精神分析者。愛裡克森接受了安娜的提議,以每月支付七美元培訓費的條件接受安娜的精神分析訓練。安娜·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理論與他父親的理論不同,在諸多方面都具有獨特的創建,這對愛裡克森產生深刻的影響。
三、理論內容
埃裡克森認為人格的發展貫穿於個體的一生,整個發展過程可以劃分為八個階段,其中前五個階段屬於成長和接受教育的時期。
第一階段:基本信任感對基本不信任感
從出生到18個月左右是嬰兒期。這是獲得基本信任感而克服基本不信任感階段。也就是嬰兒的需要與外界對他需要的滿足保持一致。這階段嬰兒對母親或其他代理人表示信任,嬰兒感到所處的環境是個安全的地方,周圍人們是可以信任的,由此就會擴展為對一般人的信任。嬰兒如果得不到周圍人們的關心與照顧,他就會對外界特別是對周圍的人產生害怕與懷疑的心理,以致會影響到下一階段的順利發展。
第二階段:自主對羞怯與懷疑
從十八個月到三歲是兒童早期。這一時期兒童有了獨立自主的要求,想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比如自己穿衣、吃飯、走路、拿玩具等。如果父母允許他們獨立地去幹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並且表揚他們完成的工作,就能培養他們的意志力,使他們獲得了一種自主感。但是如果成人什麼也不需要他們動手,使孩子一直遭到許多失敗的體驗,就會產生自我懷疑與羞恥之感。
第三階段:主動對內疚
三到六、七歲是學前期。個體在這階段對周圍的環境(也包括他自己的機體)充滿了好奇心,如果成人對於孩子的好奇心以及探索行為不橫加阻撓,讓他們有更多機會去自由參加各種活動,耐心地解答他們提出的各種問題,那麼,孩子的主動性就會得到進一步發展。反之,如果父母對兒童採取否定與壓制的態度,就會使他們認為自己的遊戲是不好的,自己提出的問題是笨拙的,自己在父母面前是討厭的,致使孩子產生內疚感與失敗感,這種內疚感與失敗感還會影響下一階段的發展。
大部分人容易把自主和主動區分不開。如果說自主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那麼主動則是主動幫別人做事情。得先解決好自身才有能力幫助別人,因此是先自主,再主動。
第四階段:勤奮感對自卑
從六、七歲到十二歲是學齡期。學齡期兒童能力日益發展,參加的活動已經擴展到學校以外的社會。這時候,對他們影響最大的是學校中的教師。他們很關心物品的構造、用途與性質,對於工具技術也很感興趣。這些方面如果能得到成人的支持、幫助與讚揚,則能進一步加強他們的勤奮感,使之進一步對這些方面發生興趣。做父母的人,不要把孩子的勤奮行為看作為搗亂,否則孩子會形成自卑感,認為自己不如別人,應該鼓勵孩子努力獲得成功,努力完成任務,激發他們的勤奮感與競爭心,有信心獲得好成績,還要鼓勵他們儘自己最大努力與周圍人們發生聯繫,進行社會交往,使他們相信自己是有能力的、聰明的,任何事情都能做得很好,使他們懷有一種成就感。
第五階段:同一性對角色混亂
從十二歲到十八歲是青年期。青少年對周圍世界有了新的觀察與新的思考方法,他們經常考慮自己到底是怎樣一個人,他們從別人對他的態度中,從自己扮演的各種社會角色中,逐漸認清了自己。此時,他們逐漸疏遠了自己的父母,從對父母的依賴關係中解脫出來,而與同伴們建立了親密的友誼,從而進一步認識自己,對自己的過去、現在、將來產生一種內在的連續之感,也認識自己與他人在外表上與性格上的相同與差別。認識自己的現在與未來在社會生活中的關係,這就是同一性,即心理社會同一感。
埃裡克森認為,這種同一感可以幫助青少年了解自己以及了解自己與各種人、事、物的關係,以便能順利地進入成年期。否則就會產生同一性的混亂。如:懷疑自我認識與他人對自己認識之間的一致性,做事情馬虎,看不到努力工作與獲得成就之間的關係。同一性混亂,還表現在對領導與被領導之間的共同點與差異看不清,要麼持對立情緒,要麼盲目順從等。在兩性問題上也會發生同一性的混亂,認識不到兩性之間的同一與差異等。
第六階段:親密對孤獨
從十八歲至三十歲是成年早期。這是建立家庭生活的階段,這時要獲得親密感,避免孤獨感階段。要建立長期的親密關係,如果一個人不能與他人分享快樂與痛苦,不能與他人進行思想情感的交流,就會陷入孤獨寂寞的苦惱情境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