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澎湃新聞
原標題:數字人民幣手冊⑥數字人民幣主場在國內,也要為出海做好準備
編者按:數字人民幣的試點進展備受期待。從中國人民銀行成立專門研究團隊到現在已過去6年,數字人民幣真容初露,目前已在深圳、蘇州、雄安、成都等地試點測試。深圳、蘇州近期推出的數字人民幣紅包測試,更是讓數萬人得以參與其中,數字人民幣腳步聲越來越近。數字人民幣的正式發行尚無時間表,但在它真正到來之前,我們有必要讀懂甚至讀透它。為此,澎湃新聞特別製作數字人民幣手冊系列報導,以饗讀者。
相比於比特幣、Libra等跨國界的數字貨幣,數字人民幣主場在國內,試點也集中在小額、高頻、零售的應用場景,但數字人民幣也在為走出國門做充分準備。
無論是香港金管局與央行數研所在數字人民幣跨境支付研究上的合作,還是海南、河北雄安新區、重慶提出對數字人民幣在跨境支付的應用探索目標,數字人民幣的推行註定要面對國際市場。
那麼,若數字人民幣跨越國境線,將會帶來怎樣的「溢出」效應?能否助推人民幣國際化?能否打破SWIFT系統?有哪些機遇與挑戰?
數字人民幣會推動人民幣國際化嗎?
「數位化」天然有跨國別的優勢,因此提到數字人民幣,很多人會自然聯想到人民幣國際化。
「我覺得這件事情(央行數字貨幣)跟人民幣國際化其實沒有太大的關係。央行數字貨幣與原來已有的人民幣載體,在發行調控方面沒有什麼本質差別,只不過增加了一個不同形態的載體而已。」上海交大上海高級金融學院實踐教授胡捷說。
「單靠發行央行數字貨幣很難從根本上改變已有的國際貨幣使用格局。」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貨幣與資本市場副主任何東在第二屆外灘金融峰會上表示,「有很多決定國際貨幣地位的基礎因素,如貨幣和金融政策的公信力、金融市場的廣度和深度、決策機制的透明度等。央行數字貨幣只是其中之一。」
何東指出,從量變到質變的角度而言,央行數字貨幣不會從質上改變推動貨幣國際使用的基本經濟力量,但從量上可以增強貨幣替代和貨幣國際化背後的動因。
中國銀行原副行長王永利也認為,央行數字貨幣依然是法定貨幣或主權貨幣,其能否促進國際化,首先取決於中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的增強,這是與人民幣整體的國際化分不開的,其次才是數字貨幣能否推動新的更加高效安全的收付清算體系建設。
中國銀行原行長李禮輝在澎湃新聞舉辦的2020金融發展高峰論壇上則表示,「我們要考慮在數字貨幣人民幣溢出情況下怎麼樣保證其系統運行的可靠性。同時應該有必要進一步研究,發行中國主導的全球性數字貨幣的可行路徑和實施方案。」在他看來,數字人民幣有可能跨境「溢出」,發展成為全球性數字貨幣。
萬向區塊鏈與PlatOn首席經濟學家鄒傳偉認為,數字人民幣具有的帳戶鬆耦合、開放性好、點對點支付的特點,使其本身就不同於境外代理行、清算行和CIPS(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等跨境收付清算體系,天然適合跨境支付,在報文處理上理論上可以不依賴於SWIFT(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
「採用數字人民幣進行跨境支付,具有高效快捷以及低成本的優勢,有利於跨境貿易的發展。」 歐科雲鏈研究院首席研究員李煉炫說。
李煉炫指出,目前的跨境支付存在周期長、費用高、效率低等問題,「比如當前的一筆電匯通常需要2-5個工作日到帳,在手續費上通常收取匯款金額千分之一的手續費,外加150元的電訊費。」
他認為,基於數字貨幣的跨境支付則擁有明顯的優勢,不僅可以提高跨境轉帳的速度,而且降低匯款的手續費。此外,目前央行數字貨幣採用鬆耦合帳戶設計,這意味用戶在使用央行數字貨幣時不需要綁定銀行帳戶即可進行轉帳支付,這對海外那些處於貧困偏遠地區,以及缺少傳統金融基礎設施(銀行)的本國民眾具有很高的吸引力。
「總體上,數字貨幣要推動人民幣國際化,除了數位技術之外,仍然離不開最根本意義上的金融改革。」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研究員徐奇淵表示,從長期來看,我國央行數字貨幣發展能否推進人民幣國際化,其主要約束條件不是技術,而是資本帳戶是否完全自由可兌換。只有在資本帳戶開放的條件下,數字貨幣才能實現高效的跨境支付清算。
數字人民幣用於跨境支付的可能實現方式
數字人民幣如何助力於跨境支付實現?
「數字人民幣(DC/EP)跨境支付需要研究兩個問題:第一,在完善KYC(認識你的客戶)程序和要求前提下,提高境外居民和機構開立DC/EP錢包的便利性。第二,如果境外居民和機構對DC/EP的需求很高,人民銀行要與所在國家的中央銀行合作,以尊重對方的貨幣主權。」鄒傳偉表示。
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教授、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國際金融與經濟研究中心(CIFER)主任鞠建東撰文指出,運用區塊鏈等新技術全力實現人民幣的跨境支付功能,通過人民銀行發行的數字貨幣(DC/EP)解決計價問題,暫時擱置人民幣的儲備功能,在DC/EP框架下完善人民幣與其他貨幣的直接匯率詢價機制。
同時,他也指出,要建立起多層次的數字人民幣支付結算新體系,例如圍繞高科技企業的全球業務系統,打造以核心企業為超級節點的企業級市場化數字人民幣跨境支付結算平臺。
鞠建東認為,要注意兩個關鍵:第一,是攻克現有體系的網絡外部性,實現新體系的網絡外部性。第二,是如何確定數字人民幣與其他法幣的合理兌換比率。
鞠建東建議,央行在新體系建設中應堅持三個原則:服務原則,央行只負責數字人民幣的供給、監管和清算,並對數字人民幣餘額進行定時清算;市場原則,央行將數字人民幣在跨境支付結算領域的應用場景交給市場化平臺主體運作,鼓勵自由競爭;底線原則,央行作為監管者,負責實需鑑定、合規審查以及反洗錢、反恐怖融資和反逃稅的「三反」工作,打擊任何利用平臺進行的違法違規活動。
周小川認為,數字貨幣跨境支付還是應注重在零售系統中的應用,同時重點解決跨境旅遊等經常項目的支付問題。
在以零售為基礎的前提下,周小川強調,要尊重各國的政策和法律規定。一個國家如果十分強調其自身的貨幣主權、強調其自身的匯率制度和有關兌換和匯款的規定,那麼數字貨幣在推行時也應對其給予充分尊重。有的國家會擔心本國「美元化」或「人民幣化」,對此,周小川認為,央行應把主要精力放在跨境支付合作的清算環節。
數字人民幣在跨境支付中的挑戰
不過,數字人民幣在跨境支付領域的應用或許會遇到阻礙。
李煉炫認為,首先,在當前日益發達的國際貿易中,外貿商們更多地是採用各類貿易融資模式(如保理、福費延、打包放款、出口押匯等),在這過程中基於信用而產生的貨幣,屬於M1、M2甚至M3的範疇,不是僅僅依賴定位於M0的DC/EP就能實現的,需要本國發達的金融市場給予支持。其次,DC/EP僅僅面向小額支付場景,在貿易領域很難大額支付交易,這限制了DC/EP在國際貿易和金融交易結算中發揮作用。
「跨境支付領域目前的問題,絕不僅僅是技術上的問題,還有監管上的問題。因為一旦一款貨幣可在全球自由兌換,即意味著國際遊資可輕易獲得本國貨幣,在本國資本市場尚處孱弱的情況下,國際貨幣的發行國極易受到國際投機者的攻擊,」李煉炫稱,「在當前我國尚未完全開放資本帳戶的情況下,人民幣在跨境支付上面有限制是必然。」
「在圍繞數字人民幣的支付結算平臺上,吸引足夠多的使用者,突破原有體系網絡外部性的限制,是新平臺成功的關鍵,也是主要難題之一。另一個關鍵難題是匯率決定問題:兌換比率(匯率)的設置既要對用戶有吸引力,又要防止投機資本利用不同平臺進行套利。」鞠建東在文章中表示。
不過,他也指出,網絡外部性難題可以攻克:第一,數位技術進行跨境支付結算,集信息傳送和價值傳遞於一體,高效快捷卻又成本低廉。其次,為了打破SWIFT的優勢,在初期可以對新的平臺交易進行補貼,央行在初期可以針對數字人民幣開展折扣兌換,以增加數字人民幣的使用需求。
對於匯率決定問題,鞠建東則建議,新平臺需要堅持兩個原則:一是市場競爭原則,允許多個同質平臺自由進入和退出,通過市場競爭進行優勝劣汰。二是實需原則,新平臺能夠對數字人民幣的購買者進行有效甄別,僅對具備實際支付結算需求的企業或個人給予一定的兌換折扣(相對於外匯市場上的法幣匯率而言)。
數字人民幣對SWIFT的影響
作為國際收付清算體系的基礎設施之一,數字人民幣對SWIFT(環球銀行間金融電訊協會)的影響也屢屢被提及。
SWIFT體系是一個國際銀行間收付信息電文標準制定及其傳遞與轉換的會員制專業合作組織,它已經成為全球最重要的國際收付電訊傳送與交換處理體系,如果不加入SWIFT,就很難開展國際收付清算業務。
那麼,數字人民幣會衝擊SWIFT嗎?
「技術進步帶來的變革是無法通過政治幹預壓制的。」中國人民大學博士後郝毅表示。
他認為,央行數字貨幣一旦大規模應用於跨境結算,會衝擊SWIFT系統,「央行數字貨幣相比現有的電子支付系統是巨大改進:一方面,基於區塊鏈的數字貨幣在跨境結算領域,將現有SWIFT結算時間由幾天提升至秒級,大幅提高了結算效率。另一方面,降低了跨境轉帳的成本。」
「各國央行數字貨幣的推出和運行機制變化,勢必對現有包括SWIFT在內的國際收付清算體系產生很大衝擊,需要相應變革,打造出適應數字貨幣運行的區域化、全球化收付清算新體系新機制。」王永利也撰文指出。
但也有學者認為,兩者並不是一個層級的事務。
李煉炫認為,「央行數字貨幣本質上屬於支付系統一類,根本無法取代SWIFT」,目前國際清算體系有兩大部分組成:一是各國主導的本國貨幣的跨境清算系統,如美國的CHIPS和我國的CIPS,二是各國統一共享的國際收付電訊運行體系,如SWIFT。在實際運行中,SWIFT與各國的跨境清算系統相連,才能實現跨境支付。SWIFT是一個多幣種的電文處理系統,是國際清算體系中的電訊通道,而非支付系統。
「SWIFT是信令傳遞機制,和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CIPS是一個層面的事情,但是和央行數字貨幣不是一個層面的東西,DC/EP是一種現金,後端支付清算還是需要有對應系統支持的,可以是SWIFT也可以是CIPS,」蘇寧金融研究院研究員孫揚表示,「SWIFT成立於1973年5月,歷史悠久,很多金融機構和大型企業都是其會員,這種信任關係很難被衝擊,更不要提DC/EP只是在研究階段,還沒有發展起來。」
國盛證券分析師宋嘉吉同樣表示,兩者無競爭關係。一國央行僅對本國貨幣體系有管轄權,而SWIFT是連接多幣種的國際支付網絡。國際支付體系的現狀是各國法幣與SWIFT並存,而央行數字貨幣只是法幣的數位化,所以不會對SWIFT造成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