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屆青奧會的許多參賽選手都出生於2000年,那一年是中國的農曆龍年。奪得青奧會田徑跳高冠軍的中國小夥兒陳龍,雖然名字中取了一個「龍」字,實際卻出生於2002年。他憑藉第二場比賽跳出的2米22,不僅刷新了個人最好成績,而且還打破了青奧會男子跳高的賽會紀錄,在國際田聯U18年齡組該項目今年室外成績榜上排名第一。
北京時間晨他登上冠軍領獎臺,胸前掛上了那枚屬於自己的青奧會金牌。望著眼前這個還不足16周歲,但身高已達1米88,臉上寫滿陽光和自信的大男孩兒,可以體會出當年陳龍的父親陳順峰,給兒子取名時那份望子成龍的心情。陳龍也說:「之所以選擇練跳高,主要是因為我爸爸喜歡。」
陳龍出生於湖南郴州,他的父親陳順峰曾是一名專業跳高運動員,後來因為傷病而不得不中止了自己的田徑生涯。如今旁人很難體會當時陳順峰退役時的那份心情,但他把對田徑的那份熱情和喜愛,都寄托在了兒子身上。兒子5歲時,他把陳龍送去學體操,但當時不是為了讓他將來成為一名體操運動員。「我學了2個月體操,當時我爸是為了給我後來練跳高做準備,他要鍛鍊我身體的柔韌性。」陳龍說,「後來我又在遊泳隊待了一年,爸爸說是為了讓我練就一項生存技能。」其實,陳順峰一直的目標就是讓兒子練跳高。
從陳龍小學二年級開始,一直都跟著父親訓練。「我父親是我的教練,他既讓我在練好體育,同時文化科目也不能落下。」陳龍說,「我們每天放學後在學校操場上練兩個小時。」為能使用學校的操場訓練,陳順峰和陳龍的小學、初中以及高中溝通,請學校聘請自己擔任學校的教練,如此可以順理成章地訓練陳龍。
父親當教練嚴要求由於對陳龍的訓練非常嚴格,所以陳龍的技術根基打得特別牢固。「立定跳高,就是站著不動然後跳過去,每天至少200個,天天練。周六、周日也不停。別的小朋友都在下面玩,我就只能跳完才能玩一會兒。」陳龍對爸爸的嚴格也有過不甘,他覺得為什麼在家跳,在學校也跳?「每到這時候我爸就跟我說,『想當年,我左腳受傷、右腳練,右腳受傷、左腳練,兩隻腳受傷就練手。那時候我們訓練都特別自覺,哪有像我督促你這樣的?』」每天訓練結束,父親就在場地邊親自給兒子做肌肉放鬆。」陳龍說,「他是因為傷病退役的,所以在傷病這塊兒特別關注我。」
屬於陳龍的機會來自於本屆青奧會的國內選拔賽。那是一次面向社會公開選拔的比賽。陳龍在那次比賽中跳出了2米20的好成績,拿到第一。後來他又代表中國參加了在泰國舉行的青奧會亞洲選拔賽,又拿到第一名。那是他第一次出國參賽,2米20也是此次青奧會前陳龍個人的最好成績。「我是比賽型選手,一到比賽就興奮的那種人,現場觀眾的氣氛會帶動我的節奏。」陳龍說。但真來到青奧會的賽場上,第一場比賽時,因為布宜諾斯艾利斯天氣不佳,陳龍並沒能發揮出最佳狀態。「那天先是下冰雹,然後又是大雨,氣溫非常低,所有選手的表現都受到了影響。」當時跳出2米13的陳龍,雖然拿到了第一場比賽的第一名,但還是對自己的表現很不滿意,回去後他給父親發了微信,陳順峰一方面囑咐他調整狀態,自己再好好想一想如何應付各種意外情況;另外建議他在第二場比賽時,不要從1米95起跳,而是直接從1米98起跳。
從小立志破紀錄決賽那天風和日麗,陳龍一路從1米98到2米16都是一躍而過,但在跳2米18這個高度時,他遇到了困難,第三次才越過橫杆。接下來挑戰2米20,已是陳龍之前的個人最好成績。「我這次的參賽目標就是跳過2米21,要突破自己。」陳龍說,「我覺得如何2米21過了,金牌應該就是我的了。」但2米20他第一次試跳卻失敗了。出人意料的是,陳龍沒有繼續挑戰2米20,而是直接把高度加到了2米22。「我當時覺得再跳這個高度也沒有什麼意義了。」他決定直接向2米22發起衝擊,如果過了,他既達成了參賽目標,金牌也到手了。「當越過橫杆後,我感覺非常震撼,內心也非常激動。」陳龍說,「實際上我今年下半年的成績都不太理想,這是第一次突破。」隨後陳龍又向更高的2米26發起挑戰,雖然最終沒有成功,但距離成功也只差了一點點。
奪冠之後,陳龍的朋友圈被家人、朋友和同學瘋狂點讚,他說,「我在很小很小的時候,大概三四年級,就把打破跳高世界紀錄作為目標。然後以這個大目標制訂了各種小目標,希望最後能夠實現大目標吧!」對於陳龍而言,他的下一個小目標就是參加東京奧運會,他說:「我的近期目標肯定是參加2020年東京奧運會,我會為此繼續努力的!」
陳龍和他爸爸的故事,是不是讓你想到了那部風靡一時的印度電影《摔跤吧爸爸》呢?
來源:北京晚報 記者:袁虹衡 李遠飛文並攝編輯:TF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