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江蘇網5月18日連雲港訊 背街小巷是城市的「毛細血管」,一條條小街巷就是一幅幅生活畫卷。為進一步改善基礎設施,優化居民出行環境,延續居民對歷史人文的記憶,連雲港市海州區海州街道以黨建引領社區治理,積極開展背街小巷提升工程,對硯池社區參府巷進行淨化、綠化、美化、文化,在一系列充滿創意的打造下,參府巷成為一條集歷史底蘊、黨的建設、文明宣傳等為一體的特色古街老巷。
古巷蝶變居民紛紛點讚
青磚黛瓦、古韻悠悠。踏上青磚小路,走進參府巷,道德模範牆、黨建文化牆、文明新風牆、學習強國牆次第排開,綠化園、健身路徑、黨建小遊園、好人廣場錯落其中。參府巷的蝶變讓周邊居民驚喜不已。「看看我們現在的巷子多美啊,出門就能見美景,感受歷史和文明的薰陶,又隨時可以鍛鍊身體、休閒娛樂。」說起家門口的變化,參府巷4-5號的居民李士蓮滿是驕傲與自豪。
硬體提升改善老巷環境
誰又能想到,過去這裡由於建成年代久遠,路面破損、牆皮脫落、亂堆亂放、下水道堵塞。為了改善巷內環境,街道從基礎設施維護入手,修補破損路面,清掏下水道,更換窨井蓋,並將破損牆體粉刷一新。因地制宜打造微花園,選種月季、爬牆梅、木香花等花卉,並成立黨員護綠小組,定人定崗,定期養護花草。同時,將綠化樹木根部用防腐木做成休閒凳子,方便附近居民休閒聊天。徹底改變「老、破、亂」面貌。
挖掘歷史留存城市記憶
參府巷是一條長約280米的小巷,北起秦東門大街,南至西大街,經多方考究,因舊時附近有府衙而得名。背街小巷改造以來,邀請古城鄉賢探究參府巷歷史,製作參府巷簡介於西大街巷口,讓大家入巷便可知曉參府巷由來,是為鄉愁記憶之處。黨建小遊園算是第一個重點挖掘和呈現當地歷史文化底蘊和典故的小景觀。園內設置硯臺造型的休閒區域,佐以碑刻文字再現硯池由來。還有一口宋代遺留下來的「馬蹄井」,因府衙養的馬匹在此飲水,又形似馬蹄,故得名「馬蹄井」。
黨建引領凝聚治理合力
為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引領作用,凝聚治理合力,推動文明創建,積極打造參府巷黨建陣地。製作黨建文化牆,建立墨香角,黨員帶領群眾看書、讀報、學知識,增加思想凝聚力。設置黨員護綠崗,推動黨員亮身份,作表率。同時,打造「午後陽光俚事點」,黨員群眾在點內討論小巷發生的大事小情,努力形成小事不出「巷」的治理機制。通過文化薰陶、志願踐行、俚事自治,使參府巷成為古城黨建引領社區治理的縮影,助推全國文明城市創建的示範巷。
學習模範築成精神園地
從西大街走進巷子,右側道德模範牆五個大字首先映入眼帘。利用老舊廠房的牆面和廢棄窗戶改造道德模範牆,鍾南山、李蘭娟等抗疫一線專家學者、道德模範的抗疫事跡一一呈現。巷子盡頭是好人廣場,原是堆放雜物的地方,雜草叢生,現在是展示「海州好人」風採的陣地,他們沒有轟轟烈烈的事跡,卻有一顆實實在在捨己為人的愛心。通過道德模範、海州好人事跡傳播,形成了濃鬱的學習道德模範、爭當「海州好人」的濃厚氛圍。
創意牆繪傳遞文明新風
一條道路,兩側風景。剛剛完成的兩幅牆繪,更加注重與周圍環境的融合,水墨畫配上文明標語,更加吸睛。目前,參府巷共形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志願精神、和諧鄰裡等講文明樹新風牆繪12處,面積約1000平方米。這些牆繪與周圍環境融為一體,不僅使原本破舊的外牆「美顏」,而且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市民日常生活,成為文明新風「流動課堂」,潛移默化滋潤群眾心靈,讓人感受到一股撲面而來的文明新風。
如今,行走在巷子裡,既有一份獨屬於老城區的靜謐安寧,又有改造後的一步一景的宜居感。「全國文明城市創建是通過一系列創建工作的開展解民之所需,讓他們有更多的獲得感。」硯池社區負責人張平霞表示。創文以來,通過硬化、亮化、美化、綠化讓背街小巷面貌煥然一新,下一步,將繼續在文化上下功夫,打造古城文化街巷小品,提升街巷文化內涵,助推文明創建,改善老城區面貌,讓文明風尚在海州古城蔚然成風。(陳小燕 封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