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公姓
中華姓氏之一,公姓出源於姬姓,出自於上古周朝時期魯國君主魯定公的兩個侄子,屬於以帝王賜封爵號為氏。
世代族居山東蒙陰的公氏家族就起源於姬姓周公旦的後代。根據《通志氏族略》、《左傳》等記載:周公旦之子伯禽建立魯國,其後代有魯昭公,他把王位傳給弟弟姬宋,是為魯定公。後來魯定公把魯昭公的兩個兒子衍和為,都封公爵,世稱公衍、公為、 公衍、公為的後代子孫便以祖上爵位為姓,遂成公姓,由此,魯地成為中華公姓最早的起源地,春秋時期,魯國的君主魯定公姬宋將他哥哥的兩個兒子,一個叫姬為,一個叫姬衍,都封為公爵,時人稱之為公為、公衍。
春秋後期,魯定公的這位哥哥繼位,是為魯昭公,其時國政大權都落在季孫氏、孟孫氏和叔孫氏三大家臣手裡,國君成了聽他們擺布的傀儡,於是魯昭公想趁季孫氏家族內訌之時將其滅掉,就和兩個兒子公衍和公為一起聯合了一批人攻打季氏家,不料,其他兩個孟孫氏和叔孫氏都來支援季氏,三家合力反而將魯昭公打敗了,魯昭公只好帶著公衍和公為逃往齊國,從此,公衍和公為在齊國流亡生活,在其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爵號為姓氏者,稱公氏,世代相傳至今。明朝為公氏的鼎盛時期。
目前為止公姓族人遍布全國,唯有山東最多,明朝鼐公就是蒙陰人,蒙陰就是現在的山東省臨沂市蒙陰縣,鼐公也是明代著名文學家、詩人,明朝萬曆前期「山左三大家」之一。鼐公是他的尊稱,他的名字叫公鼐,字孝宇,號周庭,歷史名人有:「公鼐」,「公仲連」,「公皙哀」,「公勉人」,「公儀休」,「公家臣」。其他公姓名人有春秋時孔子弟子公夏首、公肩定,魯國大臣公儀休;戰國時曾子弟子公明儀、公明宣、公明高;漢術士公玉帶;十六國前趙史學家公師或。
現如今已知公姓族人分布在山東,浙江,黑龍江,東北等等區域,詳細地址暫不詳,公姓在明朝都是官家子弟,魯國的君王世世代代都是公姓,公姓在大陸和臺灣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
2、仉姓
中華姓氏之一,仉姓源出有二:
1、出自党姓,由掌氏後人音訛所改,党姓,原本為春秋時魯國大夫黨氏之後,古代党姓的黨,故党姓中有一支以音為姓,衍出成為另一支掌姓,後掌姓中又衍分出以音為姓的仉姓,稱仉,如孟子的母親即為仉氏,以擇鄰教子名世。
2、出自回族中有仉,回族中的仉姓為元代詩人「仉仉沙之後裔」。據《回教民族說》載:「仉仉沙,字大用,回回族,祖籍大食國(既發阿拉伯帝國)」。《西域文化名人志》載,仉姓回族主要分布在京津地區。仉姓歷史名人就有:"仉晵""仉公"。還有一位是非常了不起的孟子(孟軻)的母親仉氏。
4、貟姓
貟氏的姓源為:舜堯帝嚳顓頊羋熊楚伍貟(員)。 據許多學者的考證:「貟」和「員」本是同一個字,寫法不同,異字多音,當作姓氏是由伍子胥伍貟(員)而來。
「員」字在簡化字之前一直寫作「貟」,貟氏祖輩們也一直使用「貟」字,到了現代許多貟氏仍然使用「祖傳」的寫法,只不過是也跟著簡化了一下,寫作「貟」。
貟姓有兩個貟姓淵源,第一個淵源源於羋姓,出自春秋時期楚國公子伍子胥,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據史籍《姓苑》記載,「貟出南洋,與楚同族,顓頊之後。」貟氏以祖輩名字為姓氏,出自伍氏。是春秋時期楚國伍貟(後為吳國的相國)的後代。
貟氏的姓源主衍係為:舜堯帝嚳顓頊羋熊楚伍貟(員),據許多學者的考證:「貟」和「員」本就是同一個字,寫法不同,異字多音,當作姓氏是由著名的伍子胥即伍貟(員)而來。「員」字在簡化字之前一直寫作「貟」,貟氏祖輩們也一直使用「貟」字,到了現代,許多貟氏仍然堅持使用「祖傳」的寫法,只不過是也跟著簡化了一下,寫作「貟」。吳國人民一直十分懷念伍子胥這位吳國忠臣,並命名胥江、胥口、胥山等地名以示永久紀念,並立了祠廟祭祀,今胥口鎮就有胥王廟和伍子胥墓,當年伍子胥被賜死之後,其後人紛紛分散走避四方,但為了紀念這位名垂千古的先祖,也為了逃避株連遺禍,便把他的名字「貟(員)」作為姓氏,貟(員)氏由此世代相傳至今。貟(員)氏族人大多尊奉伍子胥(伍貟)為得姓始祖。
第二個淵源源於姬姓,出自南北朝時期南朝劉宋的著名隱士劉凝之,屬於因故改姓為氏。據史籍《宋書·隱逸列傳》在記載,劉凝之,字志安,小名長年,南郡枝江人(今湖北枝江)。劉凝之的父親叫劉期,曾出任衡陽太守;哥哥叫劉盛,性情高傲,沒有做官。劉凝之,公元389~448年,他十分傾慕老萊子、嚴子陵的為人,因此就把家裡的財產全部贈送給弟弟和侄子,自己卻在荒郊野外蓋房子,不是自己勞動得來的食物不吃,州裡的人都很推重他的德行。據史籍《南史》、《姓氏考略》的記載:「南朝宋劉凝之敬慕貟氏忠烈,遂改姓貟。」記載了劉凝之一直十分敬仰古人伍子胥(伍貟),因此後來就改姓氏為貟氏,其後代中有人沿稱貟氏至今。劉凝之生性愛好山水,有一天早晨,他帶妻子兒女們開始遊蕩江湖,最後隱居在衡山之陽(南面),在崇山峻岭中荒無人跡的地方蓋了間小房子,之後就住在裡面,採藥煉丹,修身養性,他的兒女們也都依從他的志願行事。
南朝宋元嘉二十五年(公元448年),劉凝之在衡山去世升仙,終年五十九歲。得姓始祖是"伍子胥"。各支始祖:貟德忠:山東泰安東貟家北一世祖。貟德誠:山東冠縣貟莊(原山東堂邑)一世祖。先世棗強、冀州人,明初洪永年間始遷魯。貟氏伍貟之裔也。一名位姓,迄今與伍氏稱同家。自古有貟半千知名士。始祖當永樂年間由棗強冀州遷來。歷史名人有:貟敞,貟半千,貟興宗。
貟氏是一個非常古老的姓氏,但在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五百位,在臺灣省則名列第六百八十三位,以河南、江陵為郡望。
今黑龍江省的華洋、大土山,山東省的泰安市、冠縣、淄博市,遼寧省的大連市,陝西省的西安市藍田縣、戶縣蔣村鎮,周至縣、商洛市、興平縣、渭南市、涇陽縣、延安市洛川縣、三原縣,山西省的太原市清徐縣、太谷縣、榆次區、平陸縣、大同市,河北省的邢臺市、衡水市、唐山市遷西縣、廊坊市大城縣,河南省的焦作市、三門峽市陝縣、許昌市、洛陽市伊川縣、新鄉市輝縣、開封市通許縣、安陽市、靈寶縣,甘肅省的秦安縣、蘭州市、定西縣、西和縣,內蒙古自治區的赤峰市,天津市,北京市,安徽省的蚌埠市、宿州市,寧夏回族機自治區的固原縣、永寧縣,香港特別行政區,臺灣省,法國,日本等地,均有貟氏族人分布。仉姓在大陸和臺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