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不少家長在後臺問了幾個關於小朋友說話的問題。
首先,兒童的語言發展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0-1歲:
喃語期,小朋友能發出各種音節,開始咿呀學語,並學會對手勢和指令做出反應,比如拜拜、打招呼、飛吻等。
1歲左右:
單詞句期,持續約半年左右,小朋友用單個的詞來表達自己。
1歲半以後:
雙詞句期,語法形式有可能是錯的,比如:飯飯吃。
2歲半以後:
電報句期,主謂結構為主:如我要、寶寶吃、媽媽拿等……
5歲以後:
成人句期,雖然詞彙量和表達技巧還不完善,但是這個階段的孩子已經能夠表達之前發生的事和計劃之後的事。
值得注意一點是,兒童語言的發展如果出現了嚴重的滯後,家長要及時帶小朋友去兒科醫院就診,進行系統性的檢查。
什麼樣的情況是明顯的滯後呢?
上海市兒童醫學中心對720多名年齡在24~47個月的健康兒童調查後,完成了《2~3歲兒童詞彙和語法發展的研究》報告,其中指出:
24個月自發表達的詞彙量少於30個,30個月的男孩結構表達量(句子)少於3個、女孩結構表達量少於5個,則為語言發育遲緩;
24個月自發表達的詞彙量少於50個、30個月男孩結構表達量少於5個、女孩結構表達量少於8個,則被視為語言發育遲緩可疑對象。」
也就是說當你發現孩子的語言水平已經遠遠落後於同齡小朋友,並且跟家長的非語言互動也很少的時候,就要重視起來了。
說這些絕對不是在販賣焦慮,而是希望能引起家長們的重視。
0-6歲大腦的可塑性是非常高的,即使有問題及時發現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補救。
我們再從兒童大腦發育的角度來深入的了解一下早年語言能力的發展。
1、大腦的發育是兒童語言發展的基礎
兒童剛出生的時候,大腦的平均重量是390克,3歲時是1100克,7歲時已經與成人大腦的重量相差無幾了。
1歲半以後,大腦中神經網絡的複雜性不斷增加,神經連接開始髓鞘化,兒童的認知能力進一步增強。
根據皮亞傑的理論,這個階段的兒童慢慢開始能夠將詞語和具體的事物連接起來。
比如當你說蘋果時,寶寶腦海中就會出現那個紅紅的、圓圓的、咬不動的蘋果形象。
而在大腦發育速度最快的前三年,兒童語言能力的發展也是最快的。
2、大腦中負責語言的區域發育時間不同
兒童大腦中語言中樞的成熟順序是:聽、讀、說、寫。
根據研究,負責聽音、辨音以及對詞意理解的能力,早於表達和發音能力的發展。
而「讀」,就是把畫面或者文字跟具體的事物連接起來的能力比說話的能力更早。
這就是為什麼在小朋友能夠說話之前,就要給他們讀繪本、講故事,培養閱讀能力的原因。
一直到小朋友的語言積累到一定的量,口腔的協調動作能發出語音的時候,他們才會開口說話。
3、兒童語言發展的個體差異明顯
兒童大腦中語言中樞的成熟水平會因人而異,有的成熟較早,有的較晚。
這就導致了小朋友語言能力具有以下差異:
大多數孩子在18個月的時候會開始說出除爸爸媽媽的其他詞彙,但是也有的小朋友12個月就開始說,極個別的小朋友要到2歲多才開口。
比如有的小朋友,家長講故事他們就很愛聽,有的並不感興趣。
關於兒童發展的方方面面,向來就有先天與後天之爭,語言發展也是。
不過對於我們普通的父母來說,沒有必要去糾結這個。
先天的已經註定了,我們只需要在後天,也就是環境上下功夫就可以了。
那麼什麼樣的環境能夠促進兒童語言的發展呢?
1、聽說讀寫全面發展
在小朋友出生後的前幾年裡,我們要根據小朋友的發展,對他們的聽、說、讀、寫能力進行全面的訓練,尤其是聽和說。
有的家長認為上了小學就要讀書了,所以過早的讓小朋友識字,而忽視了聽和說的鍛鍊,從發展心理學的角度,這種做法是不可取的。
2、不僅要多說,還要多玩。
在生活中要抓住一切機會去跟小朋友描述正在發生的一切,並鼓勵小朋友表達,不會說話的孩子用動作表達。
同時,要注重孩子非語言信息的刺激,比如手部精細動作的鍛鍊。
有一個針對500名三歲兒童的研究表明,兒童的語言發展水平與手指精細動作高度相關。
原因可能是負責手部運動的大腦皮層就緊挨著語言中樞,神經衝動會相互傳遞。
3、找準時機
我們在跟孩子說話、交談的時候,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去談論孩子正在關注或者感興趣的事,而不是你想教的內容。
比如看看小朋友正在看什麼,聽什麼。對於大一點的小朋友可以去觀察他們近期感興趣的東西是什麼。
比如很多小男生在兩三歲的時候會非常喜歡玩具車,那我們就可以找到關於汽車的繪本共讀,帶著小朋友去路邊認認不同的車標,與小朋友玩扮演司機和乘客的遊戲。
在日常帶娃的過程中,可以在睡前讀繪本、講故事、唱搖籃曲,睡前環境比較安靜、幹擾因素少,更利於記憶和學習。
4、把說話變成遊戲
帶著小朋友一起唱歌謠,一邊唱一邊做出動作。
有節奏和韻律的語言,孩子更容易吸收。
同理,可以嘗試和小朋友玩對古詩的遊戲,讓小朋友說出下一句或者一句中的最後一個字。
還可以玩我們在綜藝節目裡經常看到的:你畫我猜遊戲,由家長來描述日常生活中的物體,讓小朋友來猜。
總之就是不要讓整個過程變得無聊,用有趣的、適齡的方式和小朋友互動。
關於語言遊戲這部分,皮哥後續會更新文章,大家可以持續的關注。
5、不要即時滿足小朋友
有的家庭對小朋友的照顧會過於「無微不至」。
口渴了,小朋友還沒有吱聲,水已經到嘴邊了。這樣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小朋友的語言發育。
鼓勵小朋友說出自己的需求,即使說的不標準也沒有關係,實在不願意說就指出來,要讓小朋友慢慢意識到溝通的作用和重要性。
6、正強化
在小朋友主動表達的時候,要給予鼓勵,強化其表達的意願。
在小朋友不願意表達的時候,不要苛責,不要過度關注,避免小朋友對表達本身產生壓力。
寫到這裡就差不多了,根據皮哥多年發文的經驗,這樣的文章大概率閱讀量不高,因為術語和複雜的概念會比較多,看上去有一種論文的趕腳。
但偏偏是這類的文章才是真正的乾貨,值得家長去仔細閱讀。
家長如果還有想了解的內容。可以在評論區留言。
皮特老師:早教老師一名,現坐標杭州。入行五年,千例線上及線下諮詢經驗。正面管教協會家長講師,百場講座經驗。家庭教育倡導者。不追熱點,只寫乾貨!關注我,一起科學育兒,和孩子一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