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臺山第一家康園中心成立。經過兩年多的發展,臺山的康園中心已建到5個,分布在臺山5個鄉鎮。除了臺城、端芬、鬥山三個康園中心運營外,位於大江和廣海的康園中心目前還沒開放。兩年來,臺山的康園中心發展如何?南都記者近日走訪了端芬、鬥山以及臺城三家康園中心。因特點和殘疾人需求不同,三家康園中心有著不一樣的特點。同時,康園中心也因人手、資源不足,面臨規模小效益不好、康復護理跟不上等現狀。
為解決問題,臺山殘聯去年就想到利用社會資源運營,用專業力量彌補目前康園中心的短板。殘聯申請政府購買服務項目,並將除端芬康園中心外的四個康園中心打包,參與江門的「養老助殘」公益創投活動。如果順利,大約五月中旬,社會組織就可介入康園中心社會化運營。
走訪
鬥山康園中心 提供職業康復及技能訓練
陳俊華和陳藝成是一對父子,每天早上兩人7點多出門,步行3公裡,花20分鐘走到鬥山社區康園中心。陳俊華55歲,肢體殘疾;陳藝成28歲,智力殘疾。「一起過來,主要是為了陪伴兒子。」
鬥山社區康園中心位於鬥山城區中心地段,2011年12月建成投入使用,投資了16萬元。中心開始時只有3、4人,現在一共有16人,年齡最大的58歲,最小的17歲。這裡,像陳俊華和陳藝成這樣結伴來康園中心的家人不少。管理人員李睿龍告訴記者,兩父子、兩兄弟或者兩夫妻一起來,在中心很常見,少部分是智力殘疾,其他都有輕微殘疾。「類似於一幫一的形式。」
陳俊華父子來康園中心一年多,每月兩人一起工作加起來的收入,在100元左右。「有時候拿貨晚上回去做,能夠賺到160多元一個月。」陳俊華說,進園是為了讓兒子可以體驗集體生活。「以前他總在家裡發呆,什麼東西也不做。現在在這裡做做工,累了就玩下飛鏢,挺好。」陳俊華說,一年來,兒子聽話開朗了,手腳也比以前靈活。
為了給裡面的殘疾人提供職業康復和勞動技能訓練,康園中心都有一些手工製作給入園的殘疾人做。「剛開始的時候,是弄蝴蝶結。」李睿龍說,因為工序比較複雜,好多殘疾人做不來,後來做了不到一個月就改做手機飾帶。
端芬康園中心 公辦民營 收入最高
來到端芬鎮舊政府所在地,就是端芬社區康園中心,一樓90平方米的房間以及室外小公園、球場,加起來有300平方米。康園中心投資了11萬元,去年5月份建成投入使用。
這裡有23位殘疾人,來自端芬鎮各個地方。平均年齡30-40歲,最大的58歲,最小的16歲。因為端芬鎮面積大,不少殘疾人來康園中心的路程比其他兩個中心都遠。「最遠的20公裡,很多人都踩單車或結伴來。」管理人員梁秀劍說,也因為這個特殊性,中心開辦後不久,也為他們提供了宿舍以及午餐服務。
端芬社區康園中心原來也是由臺山殘聯建設、運作。後來由於運作費用開支大,難以維持,殘聯創新了服務形式,最後與臺山新泰華鞋廠有限公司建立了合作關係,採用公辦民營的方式管理。宿舍和食堂都由鞋廠免費提供,就在康園中心馬路對面的鞋廠舊址。「現在住宿的只有三人,免了住宿費。中午在這裡吃飯的人多一些,收取五塊錢一頓。」梁秀劍說,鞋廠請了一位阿姨煮飯,一頓一肉一菜,基本只是收成本費。
因為鞋廠和入園的殘疾人都籤訂了一年以上的勞動合同,這裡的殘疾人也得到了比其他兩個中心高的收入。他們有養老、工傷、失業、醫療、生育等社會保險,每個月還能得到不少於臺山市職工人平均最低工資標準的工資。
臺城康園中心
學員多智力殘疾 像個託兒所
臺城康園中心於2011年12月份建成投入使用,投資了16萬元,使用面積300平方米,這是臺山最早也是面積最大的一個康園中心。這裡有20位殘疾人,最大的34歲,最小的17歲,其中智力殘疾的佔了大部分。相對於鬥山的模式,臺城的康園中心因接收殘疾人群體不同,管理上也有著不同的特點,用管理人員朱雪瑩的說法就是一個「託兒所」。「大多數人智力只有一兩歲,像孩子一樣,隨時發脾氣。」
因為智力殘疾的人較多,這裡的工療模式也只是簡單的插花、澆花、種樹等。「一個月,所有人加起來賺的錢,一般只有200元,最多去到400元。」
不足
現有康園中心有兩大短板
臺城、端芬、鬥山三個康園中心因為設點不同,特點不一樣。而去年已經裝修完畢的大江和廣海的康園中心,正在等待合適的時間開放。找到集體、交到朋友,賺取一定的生活費,成為殘疾人們進園的理由。但記者走訪調查也了解到,康園中心也因人手、資源不足,出現規模小效益不好、專門康復人員少等現狀。
規模小效益不好
康園中心開展的是職業康復和勞動技能訓練,但入園人數、中心規模的大小,也會影響到整個團隊的效益。鬥山社區康園中心投入使用兩年來,李睿龍見證了中心人員的進進出出。「經常有單位來我們這裡找人,如果有好的工作,我當然會讓他們出去。」另外,李睿龍說,有些殘疾人也會因為成立家庭而離開。「鄉鎮的殘疾人,因本來生活水平低,他們還是想要工作賺點錢。」李睿龍稱,如果中心人數太少,拿回來的貨不能定時完成,就會影響和廠家的合作關係。「如果合作不好,貨源不多,又會反過來影響他們的收入。」朱雪瑩也表示,臺城康園中心做的塑料花,有時遇到老闆催貨,兩個工作人員也要幫著趕貨。
康復護理未跟上
雖然每個康園中心都配置了幫助殘疾人康復的器械,但按計劃使用的殘疾人較少。臺城街道社區康園中心與臺山慢性病防治站掛鈎服務,就有康復治療師、精防醫生定期到中心開展服務。而在其他兩個康園中心,目前還沒有相關服務。
「康復還應該包括心理上。」李睿龍說,殘疾人要面對生活、工作還有未來,其實最重要的是信心的恢復。「有些殘疾人有等的思想,等著政府去幫助。其實如果有了信息,可以主動出擊。」臺山殘聯副理事長羅中達也表示,現在每個康園中心都按照最低的成本在運作,只是招聘一般的管理人員。「因為專業人員匱乏,康園中心目前在康復和護理這塊,的確未跟上。」
出路
去年考慮進行社會化運營
面對現有的問題,殘聯想到了社會化運營。「大概去年11月,我們開始考慮利用社會創新服務的問題。」羅中達說,隨後殘聯理事會也決定將居家養護、康園中心、特教中心三個項目進行社會化運營,用專業的力量去彌補目前的短板。而大江和廣海兩個康園中心的運作,後來也因為這個方案而未開放。
大江的康園中心去年5月建成。一開始,因本地殘疾人大多不願進園,市、鎮兩級殘聯多次入戶調查未能解決問題,擱置了一段時間。說到當初大江康園中心籌備開放,羅中達稱的確遇到不少困難。「首先是康園中心設在公益墟,人口相對不集中。另外,大江的家庭手工業發達,相比之下,很多殘疾人都寧願進廠工作。」羅中達說,大江康園中心的情況,只是特殊情況,這種招收不到殘疾人的狀況在廣海就不會存在。「廣海墟人口集中,建成之初調查也了解到很多殘疾人有意願。」羅中達稱,運營一個康園中心有成本的問題,如果去年年末沒打算參與政府購買項目,殘聯也會打算不計成本開放兩個康園中心。
四個康園中心打包招投標
去年年底,殘聯向臺山社工委提交了社區康園社會化運營政府購買項目,今年3月底項目獲批,並被推薦參加了江門「養老助殘」創投項目。羅中達稱,現在的思路是將臺城、鬥山、廣海以及大江四家康園中心打包進行招投標。「如果單純一個康園中心進行購買服務,規模小,對於組織來說,會因效益小而難以經營。」
而在康復護理方面,羅中達表示,殘聯要求申請的社會組織需配備專業的康復醫生和設備設施。「現在殘聯有編制的工作人員才9個,加上其他的工作人員,兼顧不上康復這塊工作。」羅中達說,康復護理是目前康園中心工作的短板,推向社會就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
殘聯綜合股股長陳月嫦介紹,社會組織進駐有了康復醫生後,就會對殘疾人進行專門的康複評估和康復訓練。「經過功能提升後,也可以方便給他們轉介服務,到福利工廠或其他企業就業。」陳月嫦說,社工機構有專門的治療康復儀器,可以親自上門給殘疾人進行定期檢查。「另外,社工組織在策劃活動上也優勢,通過活動也可提升殘疾人的自信心。」羅中達透露,目前康園中心社會化運營項目正處於招投標階段。如果順利,按照流程,大約五月份中旬,社會組織就可介入康園中心社會化運營。
採寫:南都記者 林惠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