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盼白雲藍天,渴望綠水青山。生態環境問題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引人關注,甚至成為人們的集體焦慮。現實一再告訴我們,發展必須是遵循自然規律的可持續發展。
自然界有自己演進更替的法則。人類源於自然,本是自然的一部分。大自然為人類的生存發展提供了基礎、創造了條件,但是自然資源和環境容量是有限的,人不能在自然面前為所欲為。來自自然,依存於自然,又受制於自然,這是人與自然的基本關係。自然規律客觀存在,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人類可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但不能漠視自然,掠奪自然,破壞自然,與自然規律對著幹。如果人們以自然界的主宰者和徵服者自居,肆無忌憚地逾越生態紅線,打破生態平衡,必定自食苦果。恩格斯早就指出:「不要過分陶醉於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對於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不顧自然條件,甚至破壞生態環境,盲目追求高速度,我們有過許多教訓。用高消耗、高排放、高汙染換來高速度時,卻發現藍天、綠地、淨水、清新空氣變成了稀缺品,這樣的發展又有什麼意義?
發展必須是遵循自然規律的可持續發展,這是我們從無數經驗教訓中得出的必然結論,是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的必然選擇。新常態下,增長速度換擋,結構調整加快,更加重視節能環保,更加突出生態環境建設。這就要求我們遵循自然規律,尊重自然,敬畏自然,呵護自然,人與自然協調,在維護綠水青山中打造金山銀山,在共享發展的物質成果中共享發展的生態成果,這樣的發展才是可持續的發展,才是惠及當代造福子孫的發展。
新常態下,生態環境建設就是發展的重要內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就是提升發展的質量。發展要有一定的速度,這個速度應當是「省油的速度」。好比開車,既要跑得快,又要降油耗。節能降耗,治理汙染,保護生態,減輕資源環境壓力,都是發展題中應有之義。一個地方如果生態環境指標很差,其他經濟指標再好看也是殘缺的發展,沒有質量的發展。各地情況不同,在發展速度上需要因地制宜,不能「一刀切」。特別是那些生態區位重要、環境比較脆弱的區域,保護好碧水藍天就是發展,就是對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巨大貢獻。
新常態下,生態環境建設就是改善民生。發展以人為本,新常態下的發展更加重視提高人的生活質量。30多年前人們「盼溫飽」,現在「盼環保」;30多年前人們「求生存」,現在「求生態」。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人民群眾對綠水青山等生態產品的需求越來越迫切。「不要因為走得太遠而忘記為什麼出發」,搞建設、謀發展的最終目的是增加人民的福祉。回應人民群眾的新期待,就要轉變發展方式,生產生態兩手抓,生活生態齊改善。
遵循自然規律,更加重視生態環境建設,讓人與自然和諧,實現可持續發展,展現在我們眼前的將是山笑水笑人歡笑的美好圖景。
《 人民日報 》( 2014年08月27日 01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