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潤德 聚秀育全」八個字是秀全中學的核心理念,體現出學校的歷史觀、教學觀和教育觀。近年來,花都區秀全中學堅持「明史潤德 聚秀育全」之辦學理念,秉承「嚴勤全愛」之校訓,弘揚「團結協作,求真務實,勇於創新,樂於奉獻」之秀全精神,始終走在時代的前列,精心培育出一批又一批優秀學子。歷經五十年的積澱和發展,學校已成為文化底蘊深厚、教育傳統優良、教學設施齊全、辦學成就卓著、品牌優勢明顯、社會信譽較高的廣東省國家級示範性普通高中。
秀全中學創辦於20世紀70年代,命名既有紀念太平天國農民起義領袖洪秀全之意,更寓培養優秀全面學生的辦學思想。2016年,在花都區委、區政府的支持下,秀全中學新校區投入使用。
秀全中學校園中,隨處可見歷史教育的元素。明德湖邊,一輛坦克炮口昂然向前,直指雲天,這輛坦克來自部隊的贈送,正是秀全中學歷史教育的生動寫照。
秀全中學的特色是以史為鑑,由此開展系列教育活動,形成風格鮮明的秀全文化傳統。歷史教育的途徑不僅依靠學校正常的教育教學安排,而且充分利用自身位居洪秀全家鄉的地域文化優勢,形成具有唯一性的特色教育途徑。
秀全中學在構建以中國教育協會牽頭的中學生領導力課程中,就以太平天國運動史為鑑,在中學生基本素養、綜合能力、人格品質三個維度上進行領導力課程體系的建設。在領導力素質的歷煉過程中明歷史、知得失,涵養其品德。
「德育是學生的核心,人才不論多麼優秀,一定要有良好的品德和品質。」秀全中學校長林志聰說。「明史」與「潤德」環環相扣,秀全中學以史明德,以史潤德,構建全方位的德育教育體系,將歷史德育教育滲透到校園文化管理、制度管理、班級管理、環境管理等各個方面。
秀全中學以秀全廣場的升旗臺、五七廣場的洪秀全塑像、明德湖邊的坦克機關炮、學生宿舍區的孔子像等實物,輔以文化牆、班級文化等構成學校道德教育的顯性體系;以教師道德標準、中小學生守則、年級、班級管理公約以及學校章程為主的多項規章守則,構成學校道德教育的制度文化;以綠色的校園、明朗的建築、詩意的環境、動感的操場構成生態文明教育的隱形課堂。在潛移默化、潤物無聲中,體現秀全中學以歷史文化優勢強校的發展思路和文化育人、環境育人的理念,並將學校教育浸潤在「明史潤德」的文化統領中。
「明史潤德」內涵中極為重要的一點是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學校德育工作的核心,引領校園文化建設,開展文化藝術活動和各類社團活動。學校充分發揮校內各種教育基地和校史展覽室等校園資源的文化教育功能,構築了潤物無聲、育德鑄魂的全方位德育教育體系。
秀全中學教師平均年齡42.2歲,現有正高級教師5人,特級教師2人。
秀全中學成立名師工作室,開展師徒結對活動,打造「青藍工程」,發揮優秀教師的潛能。林志聰透露,秀全中學還將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建立學歷結構、職稱結構、年齡結構合理的教師隊伍,有序推進教師初高中六年大循環教學。建立青年教師培養機制,完善「青藍工程」和「3510工程」(3年成長,5年成才,10年成名),實行導師制和培養目標責任制,為青年教師成長創造條件。
在秀全中學正門,一尊高大的洪秀全的雕像矗然而立。它既是秀全中學的歷史象徵,也是秀全中聚秀育全的生動寫照。該尊雕像為秀全中學的優秀校友捐贈。
「我們學校創建至今走出過不少優秀的人才,這些優秀校友是我們獨特的資源。」校長林志聰介紹,秀全中學創建至今,高考成績保持高水平穩定,高分優先投檔線和本科上線率、高分段人教等各項指標均在廣州前列。據不完全統計,近十年,學校高中畢業生超過一萬人,其中上本科線人數超過9000人,上高優線(重點線)人數3574人。當中,有450人被錄入清華、北大、人大、浙大、哈工大學、中央民族大學、北航、中大、華工等國內著名高校,被空軍、南航等航空公司錄取的學生共40人。
秀全中學圍繞「明史潤德 聚秀育全」的辦學理念,建設具有秀全特色的校本課程體系。以學習、實踐、超越三大類課程形成高中三年校本課程建構的框架,在基本素養、綜合能力、人格品質三個維度上設置課程。在此基礎上,學校以領導力課程體系為綱,在培養學生多元素養上設置系列課程,如知識拓展類、創造力實踐類、文體類、信息技術類、社會實踐類、藝術類等,形成育全人發展的課程網格和「一龍九柱」、綱舉目張課程格局,培養各類英才。秀全中學培優部開設雄鷹班、博瑞班、鵬博班、知行班四個培優班,培育高素質人才。
近三年來,秀全中學先後被評為省依法治校示範校、第三批「廣東省中小學藝術教育特色學校」、市先進教育集體,秀全中學團委被評為「廣州市五四紅旗團委」,模擬政協獲得廣州市「雙百工程」優秀學生社團榮譽稱號,贏得社會各界和廣大學生家長的廣泛讚譽。
秀中的校園正逐步成為教師教書育人、學生求學上進的美好樂園。
撰文 信息時報記者 歐嘉福
攝影 信息時報記者 郭柯堂
編輯:Mil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