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福建泉州民警抓獲了兩名偷自行車的人。據民警表示,兩名男子身穿名牌,因住酒店不方便才偷的車。據嫌疑人表示,因為所住酒店不方便,因此想偷一輛自行車代步。據涉案嫌疑人張某稱,自己是某重點大學本科畢業,麻省理工碩士學位,另一位犯罪嫌疑人柳某也自稱是211院校畢業。
民警在詢問過程中也感到意外,211院校?麻省理工?但高學歷真的不能代表一個人的全部。麻省理工(MIT)是享譽全球的研究型大學,綜合排名常年在全球前五,截止19年10月,麻省理工學院校友、研究人員中共產生97位諾獎得主、26位圖靈獎得主以及8位菲爾茲獎得主。
名校之所以讓人高看,有這類經歷的人應該會有所感觸,"以身作則,不辱榮光",但很遺憾從兩名偷自行車的男子身上並未看到這種敦厚誠實、吃苦耐勞的社會責任感。
顯然,高學歷是不能代表高素質的,類似高學歷者實施盜竊、違法犯罪的案例還有很多,日前上海浦東沙新鎮發生快遞包裹連續被竊案,犯案人就是一名"高學歷"的研究生小夥。經民警偵辦,碩士研究生曲某被鎖定有犯罪嫌疑,據辦案民警稱,曲謀在4天內偷拿小區內5個快遞,快遞價值均在百元左右,曲謀每次盜竊後都抱有僥倖心理,因此多次進行盜竊。
曲謀作為高知識分子,有穩定工作、高收入,之所以會偷快遞,很可能是為了某種內心滿足感。最終法院以盜竊罪判處曲謀拘役4個月,緩刑4個月,處罰金1000元。
高學歷人犯罪,滿足"特殊心理"或品德敗壞都是可能的原因,事實證明,高學歷和高素質無法完全對等,這類觀點也獲得了大家的支持。如何認識高學歷和高素質,實際上高學歷主要證明一個人的學習能力或智力,但高素質包含很多,如教養、社會經歷、身體素質等都是高學歷無法論證的部分,二者涵蓋截然不同的兩個領域。
而當前我國教育提倡培養高素質人才,在教育中,素質教育也被頻繁提到,學校教育尤其是名校投入培養學生的資源頗多,因此如果高校人才違法犯罪,往往也會承受更多的社會輿論壓力。最常聽到的一句話就是:這書都白讀了!
當然在恨鐵不成鋼之餘,素質和學歷的不同要客觀看待。高學歷主要是以學校環境為背景,而高素質中的教養還有家庭場景的培養,另外為人處世的技巧和社會環境的薰陶也有關,這些僅靠學校環境是無法完整培養的。
另外,高素質其實暗含"木桶原理",短板是缺陷,更容易被人看見。比如高學歷者有某方面能力不足,更容易被人質疑"高學歷也不怎麼樣",這類情況也很普遍。某點不達標容易被放大,說到底,高學歷在普遍情況下依舊是"光環",但在收穫社會高關注和高待遇的同時,更要意識到社會對這類群體寄予的高期待,某種程度上,這類人更應該承擔起一定的社會責任感,而不是成為"反面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