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泉好學校第二十六站
成都市龍泉驛區西河街道第二幼兒園一直秉承「共建、共享」的理念,整合園內外一切教育資源,嘗試開發和實施本土化、生活化、遊戲化的種植課程,逐步建構園本化課程體系。幼兒園從特色種植活動到種植課程初見雛形,從著眼科學探究到探索落實五育並舉,促進幼兒全面發展。
2016年起,幼兒園依託市級課題《在種植活動中培養幼兒科學探究能力的研究》開展研究,圍繞課程開發的理論學習、理念梳理、科研引領、環境與資源利用、專家指導等方面,將種植活動與日常生活、節日活動、節氣活動等相互聯繫,進行大膽的探索和實踐。
一、農耕文化體驗
「農耕文化體驗」分為三個板塊,即「農耕文化大探秘」「24節氣故事」 「親親鄉土樂」,主要以日常活動和親子活動為主開展活動。「農耕文化大探秘 」依託幼兒園附近的洛帶農耕文化館、好穠人農莊等具有龍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農耕文化館,通過親子遊覽幫助幼兒認識豐富的農耕工具及了解農耕文化。
「24節氣故事」通過在校園走廊創設24節氣廊、農耕文化長廊、添置石磨工具等傳統生產生活用具,開展小小解說員和農耕故事展示等系列活動,對幼兒進行傳統農耕文化教育;「親親鄉土樂」以體驗家鄉的特色景點為主,讓幼兒親身體驗家鄉的農耕文化。
二、種植主題活動
「種植主題活動」涵蓋五大領域,強調各學科領域相互整合、相互滲透,通過引導幼兒與自然、動植物的互動,開設「每日一逛」「每周一動」「每月一展」等活動,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促進幼兒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三、農場創意活動
「農場創意活動」依託園內「農研坊」「碾磨坊」「紙藝坊」「木工坊」等功能室和班級區角活動,開展果實創意、植物寫生、剪紙、稻草編織等藝術創作活動。
每年五、六月,結合創意節和六一節,開展創意童話劇表演、創意故事大王比賽、創意美術作品展等活動,發展幼兒想像力、創造力、表達力,以及感受美、欣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
四、種植節日活動
種植節日活動是根據種植物播種的季節性和時令性的特點,以家庭、社區、幼兒園三方資源有機整合為載體,通過春季的農耕節、夏季的創意節、秋季的採摘節、冬季的分享節等四大主題節日活動,讓幼兒在親歷種植的過程中提高觀察、探索、表達、表現的能力。
老師們則通過活動的開展不斷反思、不斷創新教育方式,並積累相關的知識和經驗,培養幼兒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並在體驗中收穫勞動帶來的快樂。
種植課程的實踐與探索,是一項長期的探究歷程,學校將不斷挖掘新的課程資源,利用家庭、社區、社會豐富的教育資源,為園區種植課程的日趨完善、幼兒良好學習品質的習得,幼兒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搭建更加廣闊的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