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藝人宥勝在社群網站上分享育兒經,表示自己為了教育女兒,當女兒面撕毀了她的玩具。宥勝不無得意地表示:「不收玩具很簡單,我就直接摧毀給你看。」因而被稱為「摧毀教育」,引起網民廣大討論。而過去宥勝說過:「 華人小孩非常需要揍」的言論,也再次遭到批評。
其實這不是社會上第一次討論起華人式的管教。2011年出版的「虎媽戰歌」詳述了一位美國華人媽媽的嚴厲教育方式,包括威脅燒毀她的玩具、批評她的體重、在寒冬中將女兒趕出門外等等(她特別註明這不是她的本意,而且馬上就哄女兒進門了)。「虎媽」登上了美國「時代雜誌」,引起一陣旋風式的討論,美國的人們一開始是憤怒的,這違反了他們數十年來的教育經;但美國父母開始交頭接耳:莫非「虎媽」才是正確的,而西方的父母就像她說的,都是些「軟蛋」?華人們則志得意滿,華人式的教育方式本來就是正確的,沒看國際上各大青少年學習獎項都被華人小孩橫掃嘛!
為什麼要特別註明是「華人式的管教」,是因為和多數人想像不同,西方世界也是有體罰的,而且至今都有。英國最著名的貴族學校「伊頓公學」,今日都不完全禁止體罰。美國由於各州有不同的法律,對於體罰也有著不同的規定,甚至是開放給學校自己決定的。而父母對小孩,也有著「管教權」的規定,普通情況政府機關都不會去介入。
既然如此,為什麼美國人們還要對「虎媽」如此吃驚?華人又為什麼總說西方教育是「愛的教育」(也有人稱之為軟蛋教育)?那主要是因為,「華人式管教」往往直接跳躍到」體罰」與」摧毀」的階段。宥勝說過什麼?不收玩具,就把玩具毀了。這是沒有轉圜餘地的,不聽話,就動手。這可讓許多西方人嚇壞了,孩子不聽話不是常有的事嘛,至於這麼極端?
看到人家這麼反應,華人父母也很委屈:好聲好氣地講不聽,說不得只能動手。俗話說不打不成器嘛!看,打了不就乖了?
華人社會常看到這樣的景象:一個家庭在餐館吃飯,孩子吵鬧不休,突然,本來一直沉默的父親暴怒,一拳下去,世界因此清淨。又或是坐在咖啡館裡,聽見隔壁某某大嬸正在宣傳育兒經,說兒女考砸了,差兩點滿分,於是砸了他的電腦,扔了他的手機,燒了他的玩具,果然下次他就滿分了...
為什麼華人們都不覺得這景象奇怪?其實只是沒去深思過,又或是被簡單的「打罵就是不對/孩子就是要打「二分法給迷惑了,支持的說這是民情不同,反對說這是封建遺毒,雙方永遠像條平行線,無法相交。若是拋開成見,對這種華人世界常見的景象,中間少了什麼?
少了「過程」,華人式的管教少了過程,直奔終點。沒有談心,沒有說理,沒有連哄帶騙,也沒有循循善誘。一句話說不攏,就是打,就是摧毀。這不奇怪嗎?這太奇怪了!也許,在看不到的時候,華人父母是試過了,只是太慢了、太累了、太沒有效果了...接著,就動手了,而且很有效!于是之後就直接動手了,於是接著遇到什麼事都直接動手了。最後,放在所有人面前的,就是這樣一個「行無大小皆體罰,事無輕重都摧毀」的情境。
體罰當然是有效的,不然不會這麼歷史悠久,這麼範圍普遍。用眼睛看就知道有效。毀掉孩子的東西(無論是行動還是威脅)當然也有效,而且有時比體罰更有效。宥勝也許說得對,人要成長,心碎是第一步。但大家還看到什麼了?多少父母抱怨著孩子長大了就啥也不說了,甚至對親人不聞不問了,甚至十年二十年不聯絡了,「不知道孩子在想什麼」。
這就是因為華人父母總把路途中的過程給跳過了,直接採取最「有效」的動作,只重目的而忽略了手段。孩子小時沒怎麼跟你溝通過,怎麼長大了就會溝通了呢?不可能的事。甚至,父母自己都不知道該怎麼跟孩子相處了──孩子大了,總不能再打,孩子個頭比父母還大呢!還能怎麼著,燒掉孩子打工買的二手摩託車嗎?
人們說,華人是聰明的,甚至太聰明了。華人們總是想直接找到最短的途徑、最快的方法,接著一直反覆走下去就能保證成功了。只是,古語也有云:「欲速則不達」。打罵、摧毀,怎麼說也是不能用一輩子的,到了不管用的時候,孩子還願意跟你回去講道理嗎?值得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