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婚姻基本上分為兩種:自由戀愛、包辦婚姻,婚事一般分三步:訂婚、結婚、回門。這些年的婚事越來越向精煉簡潔方向發展了,以前很多繁瑣冗雜、條條框框的規矩、禮數、說法束縛了多少想走進婚姻殿堂的年輕人,現如今是怎麼精煉簡潔怎麼來,不但讓人記憶深刻,儀式感也是滿滿的。
訂婚,男女雙方談戀愛到該談婚論嫁的地步時,雙方的家長邀請證婚人、媒人、陰陽先生約定好正式日子見面。
見面的時候男方拿出聘禮:禮金(現金據多,或者銀行卡)、三金(或五金,必須有戒指、項鍊、手鐲,還有吊墜、耳環、手鍊,試情況而定,可商議)。
女方負責男方到來以後的所有費用,走的時候,
丈母娘要送準女婿一雙皮鞋,鞋子裡墊一雙鴛鴦戲水或者喜鵲枝頭鬧的鞋墊,在鞋墊底下要墊上人民幣,至少是一隻鞋子一百元。
丈人則是要準備好四色禮要讓女婿帶回家,這四色禮是:粉條一束、花生一把、蔥兩根、粉絲一束。粉條是一種耐飢食品,蔥表示聰明,粉絲則是白頭到老,花生表示長壽的意思。粉絲粉條和蔥攔腰用一根紅絲帶紮緊,花生裝在紅包裡面。
訂婚以後就要約定結婚的時間了,陰陽先生都會選一個好日子,再雙方確定。
女方必備嫁妝:被子4、6床,床品四件套4、6套,毛毯、空調被4條以上;
紅皮箱1個(以下物品裝箱)紅包1個(壓箱底);洗漱用品,臉盆1對,毛巾1對,牙刷牙膏;龍鳳筷、衣食碗;
還有珠寶、首飾、家具、家電、車、房等。
送嫁妝,在婚禮前一天或迎娶當日舉行,男方在抬嫁妝前先送上肉一方、米一盤,俗稱「辭娘米、離娘肉」。待嫁妝抬到男家後,押妝人將鑰匙交給新郎母親。
男方迎親的時候,
女方一大早盤好頭髮以後,母親或者伯母、嬸嬸要在頭上梳三下,一邊梳一邊念念有詞。如:一梳離娘親、二輸親事順三輸舉家合。
迎親的新郎以及新郎家的人要一邊往女方這邊走一邊一路上帖喜字,表示男方家迎親,女方如果貼的話要從家裡往下帖,表示送親的意思。
新郎開始叫門的時候,新娘家會有小孩子在家門裡要紅包,通常2個以上紅包就會打開家門。
進入家門以後,新郎家管事的人把自己家準備的「四色禮」遞給女方的父親或者哥哥,同時遞給的還有米一盤俗稱「辭娘米」,肉一方(連著4根完整肋骨的豬肉)俗稱「離娘肉」,表示女兒是娘的心頭肉,今天出門就是摘掉娘的心肝一樣,母親或者伯母、嬸嬸把這塊肉從中間劃開,一半女方家留下,另一半男方帶走。
同時新郎在開始叫新娘的門了,伴郎發6個開門紅包,等開門,不開再發或趁機破門而入。進門就要開始找婚鞋了,新娘的鞋子必須由新郎親自穿上,鞋子當然已經被藏到一個角落裡了。
收拾停當,新娘新郎一起出來和新娘的父親母親鞠躬行禮,感謝他們對新娘這些年的養育。
新郎在接新娘的時候帶著一個小男孩,女方這邊一般出一個小女孩,男左女右簇擁在新娘的左右。
新郎抱新娘出家門上車(期間新娘不能下地),新娘下車方向坐著弟弟或小一輩的男孩稱做「把轎門」,新郎坐另一邊或副駕。
到男方家,婆婆發給「把轎門」紅包通常2個就下車了,然後發給新娘「下轎分」1個,新郎抱新娘進婚房。
到這裡迎親完成,等待婚禮儀式進場了。
時間充裕的情況下可以在婚房玩鬧或休息一陣後所有男士要自覺離開婚房,新娘、新郎要更換服裝、造型、補妝。
婚禮儀式入場,根據婚慶司儀安排來,拜堂、宣誓、交換戒指,然後就是改口了,(這裡有一點要注意的是在女方沒有成親前是不能叫男方父母為「爸、媽」的,在新娘改口叫「爸、媽」的時候,公婆發給新人紅包,通常裡面是六千六、八千八、一萬一)。有的會有認親,七大姑八大姨都要叫一遍,他們一邊答應一遍發給新人紅包,這個要提前清楚人數,以免延長婚禮宴席開席時間。因為婚禮儀式結束後婚禮宴席開始。
宴席結束時,新郎新娘送別所有到來的親友。
三天回門,結婚以後第三天回門,新娘要穿著出嫁時的婚鞋,新娘新郎要整理得體體面面的回門,新浪要給丈人、丈母娘留下好的印象也讓他們放心把女兒交給你。新娘新郎不能兩手空手、兩袖清風的回娘家,要帶些禮品要成雙成對,回門完畢以後,整個婚禮過程告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