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復「時政」,查看時政周播回放
回復「資料」,獲取備考資料禮包
又稱為陽曆,是以地球繞太陽公轉的運動周期為基礎而制定的曆法。如今世界通行的公曆就是一種陽曆,平年365天,閏年366天,每四年一閏,每滿百年少閏一次,到第四百年再閏,即每四百年中有97個閏年。
我國的陽曆有四種:幹支歷、十二氣歷、天曆和彝族太陽曆。
幹支紀日早在商代的時候就已經出現,至北宋年月日時分別全以幹支註記,幹支曆日趨完整。
十二氣歷由北宋沈括所創。廢除以十二朔望月為一年的陰曆算法,改以二十四個節氣的定年法,對於農事耕做方面又極為有利。天曆其實是十二氣歷。
西曆,即公曆,是人們最熟悉的一種陽曆。是古羅馬人向埃及人學得,並隨著羅馬帝國的擴張和基督教的興起而傳播於世界各地。公曆最早的源頭,可以追溯到古埃及的太陽曆。七千年前,古埃及人觀察到,天狼星第一次和太陽同時升起的那一天之後,再過五、六十天,尼羅河就開始泛濫,於是他們就以這一天作為一年的開始。這就是世界上第一個太陽曆。陰曆是中國傳統曆法之一,也被稱為"殷歷"、"古歷"、漢歷、"黃曆"、"夏曆"和"舊曆"等。主要指按月亮的月相周期來安排的曆法,以月球繞行地球一周為一月,即以朔望月作為確定歷月的基礎,一年為十二個歷月的一種曆法。因為地球繞太陽一周為三百六十五天,而十二個陰曆月只有約三百五十四天,故古人以增置閏月來解決這一問題。我國古代農曆嚴格來說屬於陰陽曆,我國農曆的十九年七閏的辦法,從春秋時代就已經開始應用。農曆月份別稱
別稱
一月
正月(或端月)
二月
杏月
三月
桃月
四月 餘月(或槐月)
五月 蒲月(或榴月)
六月 荷月(或伏月)
七月巧月
八月桂月 九月 菊月
十月 陽月
十一月 辜月(或冬月、葭月 )
十二月臘月
原為《大戴禮記》中的一篇,為農曆之起源。按夏曆十二個月的順序,分別記述每個月中的星象、氣象、物候以及所應從事的農事和政事。其星象包括昏中星、旦中星、晨見和夕伏的恆星、北鬥的鬥柄指向、河漢(銀河)的位置以及太陽在星空中所處的位置等。
2. 《太初曆》——中國第一部有完整文字記載的曆法以正月為歲首,一回歸年為一年,一朔望月為一月,以沒有中氣(古代天文學家把二十四節氣中的單數稱為節氣,雙數稱為中氣)的月份為閏月,使月份與季節配合得更合理。《漢書·律曆志》記載,漢武帝元封七年詔令司馬遷等「議造漢歷」,元封七年為太初元年,故稱新曆為《太初曆》。由唐代僧一行編訂。僧一行通過用「渾天銅儀」「黃道遊儀」等儀器,重新測定了150多顆恆星的位置,多次測定了二十八宿距天體北極的度數,從而發現恆星在運動。根據這個事實,僧一行推翻了前人的恆星不運動的結論,成了發現恆星運動的第一個中國人。《大衍曆》共分七篇,內容包括日月每天的位置與運動、每天見到的星象和晝夜時刻、日食、月食和五大行星的位置等。由元朝許衡、郭守敬等編著。其法以365.2425日為一歲,距近代觀測值365.2422僅差25.92秒,精度與公曆(指1582年《格里高利曆》)相當,但比西方早採用了300多年。即「隨鬥杓所指建十二月」(出自《史記・曆書》)。北鬥七星,是指大熊座的天樞、天璇、天璣、天權、玉衡、開陽、搖光七星。中國古代人們發現在不同季節的黃昏時,北鬥鬥柄的指向是不同的。因此,把鬥柄的指向作為定季節的標準。
鬥柄東指,天下皆春;
鬥柄南指,天下皆夏;
鬥柄西指,天下皆秋;
鬥柄北指,天下皆冬。
二十八宿,又叫二十八舍。古代人把星空分為二十八個星區,用來說明日、月、五星運行的位置。自西向東排列為:《詩經·豳風·七月》中有「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此中「流火」即東方七宿中的心宿。杜甫的《贈衛八處士》:「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此中「參商」為二十八星宿名(商即心)。二者不同時在天空中出現,故「參商」比喻親友不能會面,也比喻感情不和睦。每月初一稱為朔日,這時月球處於太陽與地球之間;每月的十五稱為望日,這時地球處於太陽與月球之間。月亮和太陽成90°角叫弦。月亮在太陽東面90°時的月相叫上弦,指每月的初七或初八。這時,月亮明亮的一半朝西方。月球在太陽西面90°叫做下弦,指每月的二十二或二十五,這時明亮的一半朝向東方。
十二時辰制是西周時根據日月運行規律定出了計時的方法。漢代命名為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哺時、日入、黃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來表示,以夜半23點至1點為子時,1點至3點為丑時,3點至5點為寅時,依次遞推。
五更是中國古代民間將夜晚分成四個時段,首尾及三個節點用鼓打更報時,所以叫作五更、五鼓或五夜。
除此外,計時單位常見的還有一盞茶、一炷香等。具體換算為:一時辰(2小時)有四刻,一刻(30分鐘)有三盞茶,一盞茶(10分鐘)有兩炷香,一炷香有五分鐘,一分鐘有六彈指,一彈指有十剎那。一剎那就是一秒鐘。中國古代常見的計時器有三種:圭表、日晷、漏刻。圭表是最古老的一種計時器,我國使用時間可追溯到堯都陶寺遺址,有圭和表兩個部件。通過測定正午的日影長度以定節令,定回歸年或陽曆年。日晷,是利用太陽的投影方向來測定並劃分時刻,由晷針(表)和晷面(帶刻度的表座)組成。周朝時便開始使用。日晷依晷面所放位置、擺放角度、使用地區的不同,日晷可分成地平式、赤道式、子午式、卯酉式、立晷等。漏刻,用於陰雨天氣。漏刻是通過漏鬥的水所流動的時間來計時,原理同沙漏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