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學派創始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曾說性衝動是人類最原始的性本能,他把性衝動的能量命名為「性慾」。
有這麼一句話:所有的一見鍾情不過是見色起意罷了。
如果這句話成立,那愛情的本質就是源於「原始性衝動」。
亞當夏娃偷食禁果而遭到了上帝懲罰的故事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詳,但這個「禁果」到底是什麼?
我年幼時,所想「禁果」是上帝禁止的男女之事,套進上面的理論,亞當夏娃抑制不住人類的「原始性衝動」,便產生了愛情,於是才偷食了「禁果」。
按這樣的邏輯來理解看著沒啥錯。
《聖經》第一卷書《創世紀》中寫到:伊甸園的中央有兩棵樹,一棵生命樹,一棵智慧樹。夏娃受到蛇的誘惑,吃下了智慧果實並讓亞當也吃下。他們違背了上帝命令,想要脫離造物主而獲得自己的智慧。上帝得知震怒,於是把他們趕出了伊甸園,讓他們和其後代遭受病痛和死亡的輪迴。但他們也因此擁有了智慧和七情六慾。
再套上面的理論不難發現,只擁有「原始性衝動」是沒有思想的動物,而擁有了智慧才獲得了七情六慾。
這麼看來,愛,難道不是智慧嗎?
在幼時,結婚在我們眼中是一件神聖美好的事情,大家小時候肯定都有幻想過自己的另一半,幻想過自己結婚時候的場景,自己以後成家的日子。
那時,在我們眼中結婚就是最美麗的愛情了。
在欄目《人物》中曾經採訪過「中國性學第一人」潘綏銘。
主持人就問他:「這些年來,最讓你意外的變化是什麼」?
潘綏銘說:「最令他意外的是中國婚外戀,無論男女比例都在不斷的上升,尤其是妻子的婚外戀,是全世界比例最高的。」
一個問題浮現在了我們眼前,為什麼近年來我們對婚姻都是如此的草率,再也沒有了往前對愛情的忠貞,難道現在連結婚都不能給愛情一個很好的呈現方式了嗎?
是否真應了那句話,愛情都源自於人類的「原始性衝動」?
我想不是的。
在遠古時期,當人類有思想的時候,大家只會使用簡易的工具,沒有辦法抵抗兇猛的野獸,於是大家開始同居。
人類最開始時的性行為是為了繁衍後代,有時候孩子甚至連自己的父親是誰都不知道,所以「原始性衝動」並不是愛情的根本,而是為了人類更好的延續。
我們聽過那麼多感人的愛情故事,若真把「原始性衝動」當作愛情的本質。
難道不是對羅密歐與朱麗葉殉情的否定;不是對梁山伯與祝英臺愛情的嘲笑。
愛情不是玩笑,別拿衝動當隨性的理由,「衝動」只能是愛的升華。
我上一篇文章才說過多巴胺,它是一種神經傳導物質,用來幫助細胞傳送脈衝的化學物質。它與人的情慾、感覺有關,它可以傳遞興奮和開心的信息。
男女之間的事情會使我們分泌大量的多巴胺,它不停傳遞這種興奮上頭的感覺,讓你誤以為這就是人類最幸福的事情。
這種興奮終究會結束,當結束後多巴胺迅速下降,你感受到的不過是空虛,無趣罷了。
人們說「賢者模式」就是你最冷靜理智的時候,這時的你再想想,一味追求這種「原始性衝動」帶來的快感,是愛情嗎?還是自己的貪慾下的病態。
能帶來多巴胺分泌的事情有很多,不單單是男女之間那點事。
有時候你大汗淋漓也會覺得很快樂甚至頭腦很清醒。
當你解開了一道疑惑很久的難題也會感到十分的快樂。
當你受到肯定時你也會感到開心。
類似諸如此類讓你感到快樂的小事情都存在著多巴胺的分泌。
21世紀是一個科技迅速發展的時代,數據化的時代催熟著青少年們,網絡也將人們的距離拉近。無數懵懂的少年少女心不斷的向愛發出提問,現代的愛如此容易獲得,而選擇誘惑放棄愛又如此那般容易,快餐式戀愛便是如此。
這個時代的幸福往往是那麼的飄渺,我們總是在不斷的嘗試中否定那個曾經的自己,又在不斷的短視頻雞湯中找回自己,到底什麼才是真正的幸福?
是這種「原始性衝動」帶來的高強度分泌的多巴胺嗎?
我想不是的。
人類之所以站在食物鏈的最頂端是因為思想,是因為亞當和夏娃勇敢擺脫造物主獲取自身智慧的精神。
今年的疫情讓一切都顯的那麼特別,我們看到了勇於奉獻的人;看到了不懼危險的人;看到了最美的「逆行者」。
大家都在為這一次的劫難奉獻自己的力量,學生老師上起了網課;每個家庭都積極配合隔離;社區人員組織大家的生活用品。
這之所以是一個人人都想要的幸福時代是因為世界充滿愛。
這種愛並不源自於衝動,而源自人類有了能發現愛的能力。
人和社會相處是如此,愛情相處亦是如此。
你說你愛她,總不能衝動就愛,不衝動就不愛吧。
看人家金婚的老夫妻,年邁的身體依然無法衝動,但這樣的愛情卻讓人人羨慕。
總而言之,我不同意「原始性衝動」是愛情的本質,我更傾向於「原始性衝動」可以將愛升華。
或者你還是覺著有些愛情的本質就源自於「原始性衝動」。
也許吧,也許有些人所想要「幸福」便是如此。
我想,我們每個人都有思想,更有自由追求幸福的權力。
因此我並不否認任何想法,愛有很多種的定義,但愛情始終需要兩個人一起努力,需要彼此共同的守護,以此堅持下來的愛情不能說轟轟烈烈,至少情比金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