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馬達加斯加的鄉村一角。馬達加斯加共和國,簡稱馬達加斯加。是位於印度洋西部的非洲島國,隔莫三比克海峽與非洲大陸相望。全島由火山巖構成。作為非洲第一、世界第四大的島嶼,馬達加斯加旅遊資源豐富。20世紀90年代以來,該國政府將旅遊業列為重點發展行業,鼓勵外商向旅遊業投資。
圖為馬達加斯的一棟較為豪華的酒店。馬達加斯加共和國位於南半球非洲大陸的東南部,印度洋西南面的馬達加斯加島上,為世界第四大島,習慣稱為「大島」。南回歸線穿過該島南部,全島大部分地區位於南回歸線以北的熱帶地區,隔莫三比克海峽與非洲大陸相望,在莫三比克海峽最窄處,該國與非洲相距只有400公裡。
圖為馬達加斯的市中心。馬達加斯加島的地形共分五種:1、中部為海拔1000-2000米的中央高原地區,錯落分布著平原、山丘、群山和盆地;2、東部為寬度25-100公裡起伏不平的山坡地形;3、西部為平原和高原地區,地形起伏較緩;4、南部主要是平原,地形較為平緩;5、北部以盆地為主,地形複雜,系火山及喀斯特地貌,察臘塔納山海拔2876米,為全國最高峰。
馬達加斯加地形獨特,各地氣候差異較大。東部屬於熱帶雨林氣候,終年溼熱,年降水量達2000-3800毫米,年平均氣溫約24℃;中部高原屬於熱帶高原氣候,氣候溫和,年降水量為1000-2000毫米,年平均氣溫約18℃;西部處在背風一側,降水較少,屬於熱帶草原氣候,年降水量為600-1000毫米,年平均氣溫約26.6℃;南部地區屬於半乾旱氣候,年降水量低於600毫米,年平均氣溫約25.4℃。受季風的影響,全島4-10月為旱季,11月-次年3月為雨季。
馬達加斯加自然資源十分豐富。石墨儲量佔非洲首位,除此之外還有雲母、鈾、鉛、寶石、金、銀、銅、鎳、鋁礬土、鉻、煤等。河流湍急,水力發電潛力很大。2013年,森林面積1470萬公頃。糧食作物有大米、木薯、玉米等,大米已接近自給。主要經濟作物有咖啡、丁香、劍麻、甘蔗、花生、棉花等,而其香草的產量和出口量均佔世界首位。
馬達加斯加屬最不發達國家之一。經濟以農業為主,嚴重依賴外援,工業基礎薄弱。1997至2000年,經濟年均增長4.5%。2001年底大選危機使馬國內經濟和社會發展受到嚴重影響。拉瓦盧馬納納執政後提出「快速、持續」發展口號,出臺國家10年減貧戰略文件,確定中長期社會經濟發展目標,推出「馬達加斯加行動計劃」,鼓勵私營部門發展,改善投資環境,吸引外資,經濟實現持續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