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14日,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通過現場加網絡遠程在線的方式召開全體教職工會議,清華大學副校長彭剛在會議中指出,經學校反覆研究、慎重決策,決定大幅度擴大新聞學院碩士研究生規模,今後學院的人才培養主要在研究生層次進行,從2020年開始,清華新傳學院將暫停招收本科生,但將擴大研究生招生。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柳斌杰會上也表示,學校對新聞傳播學科和人才培養模式進行戰略性調整,是清華大學建設世界頂尖大學的內在要求。
或許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剖析「為何」會有這樣的戰略調整。
首先,以當今的發展趨勢來看,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你眼前所見之處,皆是傳媒。
隨社交媒體的發展,短視頻、自媒體的崛起,仿佛人人都可以成為一個信息的傳播者,比如自媒體很火的B站up主們,他們或許本身的專業並不是新聞類,或許是一個理工男,但是他們可以以自己的專業為出發點,去做一些自己擅長的視頻來傳播知識或者記錄生活,這都是一次次的嘗試。
也正是現在新聞媒體多元化的今天,大家越來越多的去把新聞主體的來源去唯一化,新聞專業主義的聲音已經在我們心中越來越薄弱了。
或許我們想一想,原本這次疫情,如果放在以前,是不是唯有新聞聯播、報紙等傳統的專業媒體才會進行相應的報導,我們獲取信息的途徑也只有這些,而現在,或許是一個vlog,或許是一個航拍紀錄片,或許是自媒體的一篇深度評論的文章……我們都通過不同的渠道時刻關注這場疫情。而再看傳統媒體,他們或許成為了看看最為官方的統計數字,以及注意事項之類的……
本身媒體就是一個快速變遷的行業,苟日新,日日新,這或許是整個時代的特徵,或許唯有加快轉變的進程,才能跟得上時代的潮流,適應社會的發展,比如這次疫情期間,傳統媒體抓住「直播」這一當今流行的傳播形式,開展了火神山、雷神山在線「雲監工」,可謂反響劇烈。
最後,從學校「對新聞傳播學科和人才培養模式進行戰略性調整,是清華大學建設世界頂尖大學的內在要求」出發,或許我們國家越來越意識到,從長遠出發,必須加強基礎學科和自主培養的重要性。
傳播是社會信息的傳遞或社會系統的運行。既然牽扯到了社會信息和社會系統,那麼就不是單一的傳播過程這一簡單的線性結構,比如媒介、效果等等。
新聞傳播學本身就涉及到許多其他學科,因此也一直被譽為十字路口。這句話其實並不是因為其學科的奠基人(施拉姆定義了四個奠基人)是來自社會學、心理學等領域的,更重要的是傳播學研究對象本身。
甚至大象公會創始人黃章晉在微博寫道:「所有本科新聞專業都不應該開設,新聞是個實踐性極強的工作,基礎性的訓練大學裡根本教不出來,學生四年時間,除了一些永遠用不到的理論概念,幾乎學不到什麼專業知識。本科設置新聞專業,真和電影學院開設表演專業差不多。」所以出於強基計劃的考量,取消似乎也在情理之中。
打好基礎,再做融合,因此加強了研究生的教育。同時改革也許出自清華的一個內生性需求,清華它本身是一個傳統理工學校,是比較主張學以致用的。側重研究生階段的培養和學習,其實是有利於他們自身去優化資源,可以出更多的成果。
清華在國內教育界的特殊地位,他的一舉一動都會具有一定的示範效應。這樣的戰略調整之後,對其他新聞專業的院校又有何影響呢?會引發連鎖反應嗎?
2020年10月15日,高等教育評價專業機構軟科發布了「2020軟科中國最好學科排名」。排名榜單共包括96個一級學科,其中新聞傳播學學科排名共有58所大學上榜。前10%的高校如圖所示:
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學院建立於1959年,是新中國最早開展新聞學人才培養的教研機構。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始建於1955年,是中國共產黨創辦的新中國第一所高等新聞教育機構。
依據教育部最新公布的全國學科評估結果,中國傳媒大學的新聞傳播學排名與中國人民大學並列第一。2017年,兩校的新聞傳播學科進入國家「雙一流」學科建設序列。
第一梯隊的中國傳媒大學,在辦學時,堅持「結構合理、層次分明,重點突出、特色鮮明,優勢互補、相互支撐」的學科建設思路,充分發揮傳媒領域學科特色和綜合優勢,形成了以新聞傳播學、戲劇與影視學、信息與通信工程為龍頭,文學、工學、藝術學、管理學、經濟學、法學、理學等多學科協調發展,相互交叉滲透的學科體系。
在考研當中,和很多學校一條線劃定所有專業不同,中傳的所有學碩專業、專碩的所有研究方向,全部單獨劃線,更精準合理。由於培養方案的差異,學碩的考試科目有一半相同,有一半具有明顯的專業特色。這是值得借鑑的模式,更有針對性的去篩選所需人才。
我們回到這個問題本身,清華大學的這一舉措,必然使得無數新聞學子開始焦慮,焦慮他們未來的從業方向,焦慮他們未來在行業中的競爭力。
但是我們首先要知道,新聞傳播本就是一門多學科融合的學問,清華大學改革方案向我們放出了信號,人文素養、專業素養、製作水平缺一不可,所以「打鐵還需自身硬」,我們應當提高自己的水平,去適應時代,而不是被時代的大潮卷著走,成為一名「複合型人才」。
其次,清華是中國的頂尖學府,因為招生情況不同,不同高校針對的教育階層不同,清華可以去做一些教育實驗,可以從事一些比較精英化的教育,所以「取消新傳本科」這一事件可能並不能很快的去引起連鎖反應,其他高校會不會效仿,一是看清華此次改革的成績,二是從學校自身出發,以學校本身的情況決定。
當然,國內也有知名新聞學者做出過分析,李彬曾在《新聞教育未來之路》一書中談及清華大學的新聞教育定位,他指出,「新聞教育不一定都是一個模式,也可以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清華主要是面向主流培養高手,給主流媒體培養拔尖創新人才。但是,如果每個新聞教學點都是這麼定位,那麼肯定不現實。怎麼辦呢?
可以考慮分級分類培養,有的給地方媒體培養人才,有的給專業媒體培養人才。除此之外,如果新聞行業容納不了,到相關行業也是可以的。」
香港大學早年間已經實行新聞傳播只培養碩士研究生的方案,大量招收其他跨學科的學生進行「母學科」+「傳播」的教育,清華大學的改革在某種程度上的確加深了基礎人文素養和專業培育的結合,人文基礎和職業匹配度在教學中都可以得到充分體現。
所以,當今社會,「培養複合型人才」+「學科交叉發展」是大趨勢,相信之後的改革也會朝著這個方向努力。我們這代年輕人,也快快行動起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