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網 記者高蓉傑】營商環境好,則人才進、資金聚、企業興、產業旺。營商環境是地方發展的核心競爭力,為了優化營商環境,多地走出了優化營商環境的新路子,積極探索創新破解難點堵點。
自2019年以來,環球網偕中外主流媒體、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專家學者走訪多個地市,深入了解地方營商環境、調研各地在優化營商環境方面開展的創新性舉措,既給當地「把脈問診」,也傳播「中國好聲音」。
為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發掘新的發展動能,推動區域營商環境持續向好,2020年11月26日,由《環球時報》、環球網聯合主辦的「2020環球趨勢大會—營商環境高峰論壇」將在人民日報社新媒體大樓啟幕。論壇將由專家學者、政府代表展示各地優化營商環境的精彩案例,給更多地方在優化營商環境方面提供借鑑。
北京大學經濟學院西南分院執行副院長閆雨對營商環境研究頗深,也多次到地方調研並對多地營商環境水平有著直觀的認識。2020環球趨勢大會前夕,環球網特對閆雨進行了專訪,邀其分析了今年各地格外重視營商環境的緣由,列舉地方優化營商環境的獨到舉措,並指明營商環境發展趨勢。
優化營商環境沒有完成時
持續優化營商環境是高質量發展的生命線
環球網:2020年各個地方一大看點是優化營商環境,多地開展了創新性舉措以優化營商環境,為什麼今年各個地方如此重視營商環境?
閆雨:2020年1月1日,《優化營商環境條例》正式施行,標誌著中國營商環境建設進入制度化、長效化的新階段。其中明確指出,「國家鼓勵和支持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情況,在法治框架內積極探索原創性、差異化的優化營商環境具體措施」。
2020年,亦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戰勝疫情的關鍵之年。7月25日,國務院辦公廳出臺《關於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更好服務市場主體的實施意見》,再次向全社會、全世界展示頂層設計對優化營商環境的高度重視,堅定市場主體發展信心,改革向縱深推進,鼓勵地方創新,在探索中完善,確立了風向標。
持續優化營商環境是高質量發展的生命線。中國確立「雙循環」戰略格局,經濟發展速度換擋,國際產業競爭環境更趨激烈,產業迭代速度明顯加快。
新經濟產業發展的核心在於創新,是人才、技術、平臺等軟資源的升級,也是供給側改革、城市整體提升的最佳窗口期。基於各地區不同的產業積累與創新方向,營商環境建設有共性,也有差異,佔領產業制高點,開展國際產業合作協同,需要吸引異質性人才、優質要素,完善與新經濟相配套的人才環境、創新環境、法治環境、政策環境、生態環境、文化環境等綜合營商環境,激發企業潛力,聚焦未來的產業邏輯。優化營商環境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當前進入了新的階段。
智能化助力資源優化配置
上虞營商環境建設整體處於國內先進水平
環球網:10月份,環球網偕北大經院專家學者一起到上虞調研。經此一行,您認為上虞營商環境處於何種水平?有哪些令您印象深刻的地方?
閆雨:上虞營商環境建設整體水平處於國內先進水平,在智能化建設方面成效尤為顯著,為資源優化配置提供了科學支撐,這主要體現在一下四個方面:
首先,精細管理、聯合監管。紹興市上虞區通過「一碼管地」改革試點,創新落實「多測合一」「多證合一」「多審合一」「測驗合一」等多個「合一」工作機制,用「一碼」串聯測繪、規劃、審批、供應、登記業務全過程,逐步建立起自然資源領域「整體智治」管理新機制。企業只需在籤訂合同環節遞交一次申請材料,系統便會自動提取登記所需資料,實現零資料無感知碼上直辦拿證,辦理時限由原先的3個工作日提速至即辦。全區基本實現土地賦地籍碼全覆蓋,實施不動產「地籍碼+」聯辦機制,推動多方聯動,探索與司法、稅務、建設、金融、教育等多部門的「碼」上合作,構建標準規範體系,形成平臺數據多部門共享復用的良好格局,開創了自然資源管理「浙江模式」。其中,不動產登記網上不見面審批,這是區不動產登記工作的重大創新,在全省乃至全國尚屬首例,已列入省、市試點。
其次,數據跑腿、高效規範。上虞區在全省率先建成全流程「不見面」招投標平臺,又率先開發鄉鎮街道『線上開標』系統,目標是全面規避鄉鎮(街道)的工程「微權力」「微腐敗」,電腦智能比對分析,有效防範圍標、串標等違法違紀行為的發生,確保實現智能化監督的最後一公裡,街道「不見面」招投標所有數據都上傳到「政務雲」上,節省維護精力和成本,統一規範、公開透明、服務高效、監督到位。
第三,惠民便企、信用先行,「信用雲」成為上虞一張的亮麗名片。上虞區信用雲平臺以大數據共享,構築信用新環境。全區依法整合行政類、市場類、金融類等信用大數據和企業在網際網路上的經營行為大數據,建設「銀企在線對接平臺」「企業精準扶持中心」,探索「監管+風險+信用」為內容的「三位一體」監管模式,成為對企業信用進行事中事後監管的有力工具,幫助企業對接多層次資本市場,解決生產經營性流動資金短缺難題,降低融資成本,有效解決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貸款難」等問題,防範融資風險。
最後,民之所望、施政所向。上虞區率先開展「鏈長制」之制度創新,地方政府自覺肩負更艱巨的經濟治理責任,加強前瞻設計和戰略謀劃,凡屬市場不能有效解決的,主動作為,規範項目審查機制,依託智能化平臺開展過程管理,動態整合區域各類資源,為企業主體解難,統籌推進產業鏈企業發展、招商引資、項目建設、人才引進、技術創新等重大事項,保障新興產業和優勢項目落地,開展生態保護修復治理、『無廢城市』建設、『五水共治』等工作,在更高層面上加速完善優質產業生態,保障產業鏈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可持續發展。
「十四五」規劃中創新為首
創新環境是營商環境中最關鍵的部分
環球網:您去過很多地方調研也研究過很多營商環境方面的案例,基於此,請您談談營商環境的發展趨勢。
閆雨:「十四五」規劃,創新為首。可以預見,創新環境是營商環境中最關鍵的部分。匯聚創新要素、探索新的發展模式、圍繞重點產業構建技術創新體系、培育產業創新生態,是優化營商環境的著力點。
在這方面,有的地方政府具有前瞻意識,緊跟營商環境發展趨勢。比如,上虞區以政府引導、企業主體、院校合作模式,建設產業協同創新中心、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等國家級創新載體,重點吸引專家團隊、創新人才、創客、風險投資等創新要素。以龍盛研究院為代表的企業研究院,是以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為基礎,整合企業博士後科研工作站、院士工作站、海外研發中心和多個國內產學研創新平臺的專業化研究院。同時,上虞區還通過建設網絡平臺、科技園區等重要創新載體,匯聚各類創新要素,提供智能化基礎條件能力建設,全面提升區域創新能力,具有一定的前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