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汀縣委黨史研究專家在福音醫院舊址向記者講述歷史。 麥圈 攝
外科、換藥注射室、手術室……在福建長汀的這座建於上世紀初的福音醫院舊址裡,還保留著當年的樣貌,這座依山而建的醫院是中央紅色醫院前身,是第一個為紅軍服務的醫院。福建長汀作為中央蘇區的經濟中心,被譽為「紅色小上海」,是著名的革命老區,為革命勝利做出了重要貢獻。
中央紅色醫院前身
「傅連暲院長用保守療法,把陳賡一條原本只能截肢的腿救回來了。」6月15日,「南粵星火路」紀念建軍90周年採訪報導團(以下簡稱「採訪團」)離開江西南昌,抵達福建省長汀縣,在中央紅色醫院的前身、第一所紅軍醫院———福音醫院舊址,聽長汀縣委黨史研究專家康模生介紹當年南昌起義軍在長汀的故事。
在細雨中穿過一片民居,採訪團到達了依山而建的福音醫院舊址。白牆灰瓦的主色調下融合了中西建築風格,百餘年前這座醫院已初具規模。1933年福音醫院遷往瑞金,正式命名為中央紅色醫院,中國人民解放軍和新中國醫療衛生事業正是從這裡起步。
福音醫院原名「亞盛頓醫館」,原系英國人捐款興辦,始建於上個世紀初。1925年,在「五卅」運動後,傅連暲出任院長,「亞盛頓醫館」改名為「福音醫院」。
康模生介紹,1927年8月陳賡參加了南昌起義,在會昌的一場戰鬥中,陳賡左腿中彈,不能動彈。「那時候福音醫院收治陳賡後發現,他的腿已經需要截肢了,但陳賡想保住他的腿,傅連暲就採取了保守療法,保住了陳賡的一條腿。」康模生說,1927年9月初,「八一」南昌起義軍從江西來到長汀,福音醫院醫務人員為南昌起義軍救治了徐特立、陳賡等300多名傷病員。
1932年,傅連暲先後在福音醫院附設創辦了中國工農紅軍中央看護學校和中央紅色醫務學校,為紅軍培養了大批醫務人員,還利用教會醫院的名義,千方百計為紅軍解決缺醫少藥的困難。
福音醫院為磚木結構的平房建築,分前後兩院,坐北朝南,由醫館、男病房、女病房、手術室、化驗室、X光室等9幢中西合璧式的土木結構組成,佔地面積1887平方米,現保存完整。福音醫院舊址1961年後先後被公布為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福建省蘇維埃政府成立於此
離開福音醫院,採訪團一行來到了北山麓一座建築———汀洲試院,這裡也是福建省蘇維埃政府舊址,現縣博物館也設在這裡。福建省蘇維埃政府舊址位於長汀縣城兆徵路41號,坐落在北山麓下,坐北朝南,整體建築由門房、東西兩廊兩列號房、正中大堂、左右兩列住房、大堂後廳、廂房、簡舍等磚木平房相互聯結組成。
據介紹,這座建築始建於宋代,歷代均有修葺。明、清兩代闢為汀州試院。為八邑科舉考生應試的院所。清代著名文學家、翰林院學士紀曉嵐曾在此擔任主考官,就居住在試院內玉衡堂。試院復原了省蘇政府辦公廳,各部委辦公室。佔地(含空地)共11370平方米。
1932年3月18日,福建省第一次工農兵代表大會在此召開,100餘名代表出席了大會。中華蘇維埃臨時中央政府派代表任弼時出席指導大會。大會討論通過了《土地問題決議案》、《軍事工作決議案》、《經濟財政問題決議案》、《實行勞動法令決議》和《蘇維埃建設問題決議》等重要決議,正式選舉成立了福建省蘇維埃政府,張鼎丞當選為主席。福建省蘇維埃政府的成立,標誌著閩西蘇區進入了強盛與發展的新時期。
「紅色小上海」還原蘇區景象
紅色飯店、碼頭交易、商鋪林立……就在福建省蘇維埃政府舊址裡,長汀縣博物館還通過蠟像、展板等方式生動地再現了當年長汀的繁華景象。
原來,長汀是著名的革命老區,在中央蘇區時期,就享有「紅色小上海」的美譽。據介紹,長汀歷稱汀州,從盛唐至民國一千多年來曾是州、郡、路府和專署所在地。
汀城商店林立,商品琳琅滿目,黨和蘇維埃政府在這裡建立了一批公營商業、合作社商業和私營商業,成為中央蘇區的經濟中心,被譽為「紅色小上海」,在五次反「圍剿」反「經濟封鎖」和籌備軍需、保障供給、生產支前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據了解,當時長汀中華織布廠有機織布機、手搖紡紗機100餘臺,2300多人,月產供染色白布、被單、醫療紗布等18000多匹。長汀紅軍被服廠生產軍衣、軍帽、綁腿、被單、夾被、子彈袋、乾糧袋等。
博物館講解員介紹,為響應黨和政府「要多做衣服,支援前線,讓前方戰士有衣服穿、安心打仗」的號召,工人們每天自動加班2小時,生產勁頭非常高漲。紅軍鬥笠廠有工人108人,後來從南山謝屋村、童坊胡嶺村招收工人100多人,共計200多工人,使鬥笠產量激增,1934年僅生產9個月,產量超過20萬頂,確保紅軍指戰員長徵時人人都有一頂「紅軍鬥笠」。
採寫:南都記者 向雪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