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江新聞網6月3日訊 2019年5月27日,教育部正式函告福建省人民政府,同意泉州理工職業學院(本科)更名為泉州職業技術大學,成為全國首批、福建首家本科層次職業教育試點學校。首批設置的10個本科專業可於今年8月正式招收第一屆本科生。
三十餘年踏實辦學 堅持職業教育底色
據了解,泉州職業技術大學,前身是1986年創辦於晉江市金井鎮的「晉江摩託培訓學校」,1994年發展成為「福建省摩託汽車培訓學校」,2002年「泉州中營職業學院」正式建校,2007年,經教育部備案更名為「泉州理工職業學院」,2018年12月獲教育部批准升格本科,暫定校名為「泉州理工職業學院(本科)」。學校目前在校生6000餘人、教職工400餘人,開設11個教學單位。現有晉江主校區、泉州產學研園區、金井校區,形成「主體坐晉江、窗口設泉州、輻射八閩、一校三區」的辦學格局。
泉州職業技術大學辦學三十餘年,已培養了六萬多名專業技術人才,包括三千多名企業家,還呈現出一批批共同創業、帶動創業的優秀學生,學校還專門成立泉理工合伙人企業家聯盟,被譽為「創業者的搖籃」。
泉州職業技術大學社會聲譽良好,是福建省首批「非營利性民辦高校辦學制度改革試點」,2017年全省民辦高職院校發展潛力排名第一,並於2006年、2015年在同類院校中兩次率先通過福建省人才培養工作水平評估、二輪評估,均得到專家組一致好評;在福建省2015年民辦高校規範辦學評估中斬獲第一名,是省職業教育先進單位、省文明學校、省職業技能鑑定先進單位、省高校畢業生創業培訓基地、省高校畢業生創業孵化基地等,蟬聯省大學生就業先進集體(就業率98%以上),辦學水平在同類院校中名列前茅。
「經過十年的努力,我們今天終於實現了升本的目標,成為了全國首批、福建省首家職業本科試點。一路走來,非常不容易。」泉州職業技術大學校長臧樹良告訴記者,作為試點,使命十分光榮,但任務很艱巨,此前沒有可以借鑑的範本,不過該校會堅持職業教育的底色和特色,不斷探索,並對加大師資力量建設,努力為晉江的人才培養做貢獻。
首批設置10個本科專業 今年8月正式招生
泉州職業技術大學執行校長吳濱如介紹,該校升本後首批設置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汽車服務工程、計算機應用工程、土木工程、油氣儲運工程、財務管理、電子商務、服裝與服飾設計、數字媒體藝術、學前教育等10個本科專業,可於今年8月正式招收第一屆本科生。
「我校將堅持職業教育辦學定位,以區域社會經濟及產業發展需求為導向,以原有優勢專業為依託,重點構建與區域產業對接的學科專業群。未來五年,學校將逐年增批2-3個本科專業,並逐年減少專科批次專業,爭創職業教育的『晉江經驗』。」吳濱如說。
臧樹良表示,普通高等教育以升學為目標,而職業教育以就業為導向,要對標企業生產崗位標準。如今成為職業本科試點,該校要從培養技能人才轉變為培養技術技能人才。按照國家對職業本科的規劃和要求,培養具有寬廣知識面、創新能力強、技術能力強以及社會服務能力強的「一寬三強」的教育人才。
「我校確立了『產業夥伴型大學』的辦學定位,解決產業之所急,服務產業之所需,主張在服務產業中提升教育教學水平。」臧樹良說,首批本科專業均為區域主導產業急需緊缺專業,專業設置、人才培養方向及專業特色發展等在晉江、泉州乃至全省都具有一定的不可替代性。以油氣儲運為例,作為省市產業發展緊缺專業,在省內高校尚無布點,設置油氣儲運工程專業將直接填補省內空白。
加大師資力量建設 未來5年增投3億元
在師資力量建設方面,泉州職業技術大學將通過「走出去、引進來」的方式,對現有教師隊伍進行培訓,組織到慕尼黑工業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廈門大學等海內外著名高校學習,同時加大力度引進人才,充分利用晉江的人才政策,儘快提升師資力量。
據悉,截至2017年9月30日,泉州職業技術大學總資產6.83億元。未來5年,舉辦者將再追加投入2億元用於校園基礎設施建設。同時,晉江市政府承諾財政性資金補貼1億元,大力支持學校提升辦學水平。
建設「晉江基因」本土高校 為咱厝發展提供人才支持
臧樹良表示,作為本土培養的大學,該校帶有明顯的本土特徵,一直致力於為本土輸送人才,約80%的畢業生都在福建工作,60%留在泉州。「從30多年前在金井起步辦學,到此後不斷提升辦學規模和教育層次,再到內坑校區的建立,我校一直沒有離開晉江這片熱土,『晉江基因』已經深深植入我們師生體內。我們也在不斷地擴散『晉江基因』,通過一批又一批的學生,把晉江經驗和愛拼敢贏的精神傳到全國各地各行各業。」
「我校今後將繼續立足晉江,更好地對接晉江產業。」臧樹良說,「學校與晉江市政府籤署了共建協議,希望在晉江未來『國際化創新型品質城市』的新藍圖描繪中承擔起更多責任,充分發揮大學功能,利用自身的優勢,為晉江的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人才支持、智力支持、成果支持和平臺支持。」
同時,晉江市政府也在辦學用地、基建綠色通道、基礎設施配套費減免、貸款貼息、緊缺專業補助、優秀人才補貼等方面給學校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
(晉江新聞網記者_吳擇 攝影_楊穎聰 鄧皓予 吳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