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說第31期】一些化學基本問題,如果用量子力學理論去解釋,該做何解呢?

2021-02-18 環球物理

大家好,

這裡是放眼宇宙世界、縱觀物理發展、

科技人文共賞,環球物理

【名家說】!

前面我們已經分享了物理學家對量子力學的詮釋,

今天我們將繼續跟大家分享——量子力學的建立

          

   這一節我將會介紹量子力學理論對一些化學基本問題的解釋。

 

  本文節選自北大物理學教授秦克誠先生的《方寸格致》!

 

在20世紀20年代,特別是在1925—1928這幾年裡,建成了量子力學的宏偉大廈。不同的人物在不同的地方大顯身手,新的概念和理論泉湧而出,又在很短的時間內達到殊途同歸,融會貫通,建立了完整的體系。人們把這段時期叫做物理學史上的「英雄時代」、「黃金時代」。狄拉克回憶說:「在那些日子裡,任何一個第二流的物理學家都很容易做出第一流的工作,而從那以後卻再也沒有出現過那麼令人神往的時期,現在第一流的物理學家做第二流的工作都很困難了。」

原子和分子微觀世界的基本規律是量子力學。量子化學應用量子力學理論來說明化學的一些基本問題。將量子理論應用於原子體系還是分子體系,是區分量子物理學與量子化學的一個標準。最早的量子化學計算是1927年兩位物理學家海特勒和弗裡茨·倫敦對最簡單的分子——氫分子的計算,他們用量子力學基本原理討論氫分子的結構,說明了兩個氫原子能夠結合成一個穩定的氫分子的原因,並且近似算出其結合能。在海特勒和倫敦對氫分子計算的基礎上,化學家們建立了三套闡釋分子結構的理論:鮑林在最早的氫分子模型基礎上發展了價鍵理論,並且因為這一理論獲得了1954年的諾貝爾化學獎;1928年,物理化學家馬利肯提出了分子軌道理論;1931年,貝特提出了配位場理論。價鍵理論、分子軌道理論和配位場理論是量子化學描述分子結構的三大基礎理論。

人們通過實踐發現了關於分子結構的許多事實和規律,如氫分子是由兩個氫原子組成的,而惰性氣體卻以單原子分子的形式存在於自然界中,但是對這些事實和規律卻無法解釋。人們提出了化學鍵的概念。化學鍵分離子鍵和共價鍵兩類。離子鍵還好理解,當事的兩個原子如氯原子和鈉原子,鈉原子金屬性很強,容易失去一個外層電子形成Na+,氯原子非金屬性很強,容易獲得一個電子形成Cl-。Na+ 和Cl-的電子都是滿殼層,很穩定。它們靠靜電力結合成NaCl分子。但共價鍵則不同。例如氫分子,它的兩個氫原子之間並沒有電子轉移,是靠什麼力結合在一起呢?海特勒和倫敦的計算表明,共價鍵是由兩個電子自旋配對造成的。兩個電子由兩個原子共有,自旋相反,使整體能量下降,形成了新的束縛態即氫分子。自旋是一個量子力學量,在經典物理學中是沒有這個概念的,因此共價成鍵作用是一個純粹量子力學效應。

兩位美國化學家鮑林和馬利肯沿不同的途徑發展了海特勒和倫敦關於氫分子的工作,推廣到更普遍的情形和更複雜的分子。鮑林(圖47-23)是20世紀影響最大的化學家之一,他的研究領域極其廣闊,從簡單分子到複雜的蛋白質,從實驗到理論。他本是實驗化學出身,從事X光衍射晶體結構分析。1926年和1929年,量子力學誕生之後,他兩度赴歐洲慕尼黑、哥本哈根、蘇黎世等量子力學中心留學、訪問,結識了幾乎所有量子力學的創立者。他在慕尼黑大學隨索末菲學習波動力學,在哥本哈根與提出自旋概念的古德斯密合作研究光譜結構,在蘇黎世聽薛丁格和德拜的講座。他的量子力學素養很高,1935年他和他的博士後助手威爾遜合著的《量子力學導論》,是根據他開設的課程「波動力學及其在化學上的應用」的筆記整理出版的,敘述清晰、嚴密,是特別適合化學家閱讀的著名的量子力學教材,至今不斷再版。1931年到1933年,他在海特勒和倫敦工作的基礎上,接連發表7篇論文,提出化學鍵的價鍵理論。這個理論的核心思想是,分子中各原子兩兩之間交換價電子,兩個價電子的自旋配對,形成共價鍵,將這兩個原子核拉在一起。他用雜化軌道的概念說明了碳原子鍵的正四面體指向。鮑林因研究化學鍵的本質並用於闡明複雜物質的結構被授予1954年諾貝爾化學獎。1962年,他又因倡導核裁軍獲得諾貝爾和平獎。他是居裡夫人之後第二位兩次諾貝爾獎獲得者。

 

 

圖 31-8(美國 2008)

 

馬利肯(1896—1986)與鮑林一樣也於20世紀20年代末到歐洲學習量子力學,他是在哥廷根大學玻恩的研究組裡,在洪德(F.Hund)的指導下研究分子光譜,回國後在芝加哥大學從1928年到1961年擔任物理學教授。馬利肯和洪德於1928年提出分子軌道理論(量子力學中是沒有軌道概念的,化學中說的軌道都是指單電子波函數,分子軌道就是分子中的單電子波函數)。這個理論把分子看成是由多個原子核和多個電子組成的體系,單個電子在分子中各原子核和其他電子的平均場中運動,不一定密集在兩個原子核之間,而是分布在整個分子內。分子中的電子運動由分子軌道波函數描述,分子軌道波函數由原子軌道波函數組合而成。電子填入分子軌道要遵守泡利定則、能量最低原理和洪德定則。分子軌道理論與價鍵理論的不同在於,價鍵理論認為化學鍵是原子核兩兩之間的關係,而分子軌道理論考慮單個電子的行為(軌道和能級),單個電子也可把3個或更多個原子核束縛在一起。在數學上,分子軌道理論是試圖將難解的多電子運動方程簡化為單電子方程處理,因此它是一種以單電子近似為基礎的化學鍵理論。它的數學處理更簡便,更統一。許多計算化學方案都是在分子軌道理論的框架內進行的。馬利肯因研究化學鍵和分子中的電子軌道獲1966年諾貝爾化學獎。

 

今天就先跟大家分享到這裡,明天我們繼續為大家分享——量子力學理論對化學反應問題的解釋!

往期精彩回顧

年輕伽利略:學術最輝煌時期|晚年伽利略:兩門新科學對話|伽利略貢獻一:相對性原理|伽利略貢獻二:光學領域|伽利略貢獻三:科學研究方法|伽利略貢獻四:科學真理|

泰勒斯:空間是最大之物|畢達哥拉斯:首次提出「地球是圓的」|

亞里斯多德:地心說與分層的宇宙|

文藝復興時期:多才多藝的達文西|文藝復興時期:科學巨臣達文西|

哥白尼:改變了人們的宇宙觀|哥白尼:宇宙觀模擬|哥白尼:天體運行論』|哥白尼:誕生500周年的紀念|哥白尼:逝世450周年的紀念|

牛頓:物理學巨人牛頓生平與主要工作|牛頓:《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與萬有引力定律|牛頓: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萬有引力定律推導下的力學「框架體系」|牛頓對光譜分析的突破|牛頓的宇宙天文學對後來航空航天的發展的貢獻

|粒子物理學的開端原子論的確立 !|原子論漫長的發展史|普朗克對量子力學的貢獻|普朗克在物理學上的地位|量子力學的興起|物理學巨人對量子力學建立的影響|泡利對量子力學創立的突出貢獻物理學家對量子力學的詮釋

相關焦點

  • 統計力學,量子力學中的量子數學方法和解釋
    有幾個基本的東西:整體微分方程、極限定義、不定態薛丁格方程、不定態勢阱、多體耦合、多體張量。然後是高階數學:傅立葉、拉普拉斯、李代數、解析實變函數。所以如果想學理論物理就要先定個路線,思考一下以後要做什麼。統計力學,量子力學中的量子數學方法和解釋。
  • 關於量子力學的基本原理
    熱力學關心的是建立宏觀可觀察量間的必要關係而不問任何詳細解釋,是一種唯象的理論。統計力學根據物質的微觀組成和相互作用,研究宏觀物體的性質和行為的統計規律,即解釋熱力學。統計力學的成功,以吉布斯的平衡統計系綜理論為標誌。Domb曾評論,吉布斯從玻爾茲曼的概念出發所構建的統計力學一般理論,「已被看作是20世紀裡該領域中一切工作的基礎。因而,將他看作為現代物理學的一個偉大先驅是恰當的。」
  • 量子力學
    在量子力學中,它指的是分配給特定物理量的分立單位,例如靜止原子的能量(見圖1)。粒子是具有波狀性質的分立能量包的發現導致了物理學中關於原子和亞原子系統的分支,這一分支今天被稱為量子力學。它是許多物理和化學領域的數學框架的基礎,包括凝聚態物理、固體物理、原子物理、分子物理學、計算物理、計算化學、量子化學、粒子物理、核化學和核物理。該理論的一些基本方面仍在積極研究中。
  • 量子力學是介於經典力學和相對論之間的理論
    糾纏的粒子有驚人的特性,所以它被量子力學拒之門外。這些特性無法被廣義上的量子力學描述,所以一般認為這些特性還不是量子力學的一部分。量子力學不主張非慣性系下的第二宇宙速度,很難用經典理論和量子理論解釋成薛丁格方程,超弦理論和弦論尚未形成其自洽體系量子力學本身有一些體系設定是與經典力學有衝突的。
  • 【地理觀察】量子力學解釋靈魂轉世,恐怖的量子力學顛覆人類世界觀
    譚師出品 雙縫實驗是量子力學中,最為神奇的實驗之一。該實驗由英國科學家託馬斯·楊在1807年提出的,證明了光波動性;到了20世紀初,量子力學的出現,給雙縫實驗增加了新的解釋。
  • 弦理論:來自天堂的傳說,想要統一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的超級理論
    從此以後,粒子學家們可以巧妙地迴避量子力學為什麼不使用粒子說的矩陣力學方程這個問題,可以理直氣壯的用老對手波動說的波動力學方程——普朗克常數和波函數來描述他們心中實實在在的粒子。光、電和亞原子粒子這些量子都具有波粒二象性。從此「天下太平」。但是,問題是,問題解決了嗎?
  • 什麼是量子力學?什麼是量子糾纏?為什麼說量子力學很詭異?
    什麼是量子力學?量子力學是描述微觀物質的理論,與相對論一起被認為是現代物理學的兩大基本支柱,許多物理學理論和科學如原子物理學、固體物理學、核物理學和粒子物理學以及其它相關的學科都是以量子力學為基礎所進行的。
  • 通俗解釋:量子力學基礎知識
    量子力學是一門令人感到深奧、違反直覺的理論,但這個理論並不是所想像的那麼神秘與不可思議。如果你了解下面的量子力學基礎知識,你會覺得量子力學更容易理解。量子力學量子力學是物理學的一個分支,也稱為量子物理學或量子理論。
  • 至今無人能真正理解的量子力學,可以用這種被遺忘的理論讀懂?
    但突破還沒有出現,因為量子力學的每一種解釋都存在問題,它們都不是完全自洽的,只有更好的理論才能解決這些問題。量子力學不可能是自然界運行的最基本的規則,我們要超越它才行。我們必須強調的是,無論量子力學奇怪與否,它都已經存在了超過100年,完成了很多了不起的工作。量子力學還與社會息息相關。
  • 篤信量子力學大半輩子的他,最近忽然開始懷疑:量子力學到底怎麼了?
    溫伯格教授準備相當充分,不過僅僅在開頭提了一下科學寫作,就轉入了他近年來對量子力學基本概念的新的思考。他曾經同大多數物理學家一樣,認為量子力學只要實用就夠了,無需深入探討其基本概念和含義,但最近,他對量子力學的各種詮釋越來越不滿意,呼籲科學家發明新的理論來解釋一些存在已久的問題,將量子力學外推到更廣的範圍內。
  • 【通惠學堂】量子力學——現代物理學的支柱
    但在微觀物理學中,不確定性告訴我們,如果要更準確地測量質點的位置,那麼測得的動量就更不準確。也就是說,不可能同時準確地測得一個粒子的位置和動量,因而也就不能用軌跡來描述粒子的運動。這就是不確定性原理的具體解釋。玻爾理論
  • 物理學的終極理論是它?一度被提出者放棄;或能解決量子力學最棘手的問題
    另一個量子力學的正統詮釋難以解決的問題,就是如何測量跳出一個區域,或者說越過一道障礙所需的時間,因為這套理論中缺少時間對應的算符,只有位置算符。但是,在玻姆力學中,我們就可以直接討論並解決這類問題。玻姆力學一個突出的應用案例,就是玻姆力學在量子化學中的應用,這個學科常常研究粒子數量較多的系統(例如一個原子或分子中的電子)。
  • 遇事不決,量子力學,解釋不通,穿越時空
    解釋不通,穿越時空量子物理的奠基人尼爾斯·波爾曾經說:「如果誰不對量子力學感到困惑,他就沒有理解它。」確然如此,但我們總還有途徑能窺探到量子力學的奧秘。無疑,量子力學和相對論作為20世紀最重要的兩大科學成就,將對我們的未來起著重大作用。
  • 什麼是量子力學?
    量子力學是物理學中與非常小的物理學分支。它產生了一些關於物質世界的非常奇怪的結論。在原子和電子的尺度上,許多經典力學方程,描述事物在日常大小和速度下移動的方式,不再有用。在經典力學中,對象存在於特定時間的特定位置。然而,在量子力學中,物體卻存在於概率的陰霾中;它們有一定的機會在A(愛麗絲)點,另一個機會是在B(鮑勃)點等等。
  • 超弦理論為什麼能輕易解決量子力學無法解決的引力問題?
    如果你了解什麼是超弦理論,你會感嘆到它的框架是那樣的迷人(也可以在最下方查看我的其它文章),但更吸引人的地方還在於超弦理論能緩和引力與量子力學之間的對立。我們都知道廣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是不共戴天的,廣義相對論講述的是時間和空間體系,而量子力學卻說世間萬物都在被量子觸摸。
  • 深度 人類大腦這麼複雜,量子力學能夠解釋背後的原理嗎?
    「大腦使用量子力學嗎?這完全是一個合理的問題,」Fisher說。在某個層面上,他是正確的——答案是肯定的,大腦當然會用到量子力學。大腦是由原子組成的,只要是原子就必須遵循量子力學的規律。但是Fisher真正想問的問題是,量子物體的奇異特性(例如,同時位於兩個地方的疊加態、相距甚遠還能實時相互影響的量子糾纏等等)是否能夠解釋與人類認知有關的那些複雜迷惑的問題。這是一個飽受爭議的問題。
  • 量子力學解釋靈魂轉世,恐怖的量子力學顛覆人類世界觀
    據說量子力學解釋靈魂轉世是真的嗎?下面小編就來為大家說說吧!    靈魂是人類探討的永恆話題,人們在乎生前的世界,同樣也好奇自己死後是否會有一個靈魂繼續下一段歷程。然而死亡是一種非常個體化的體驗,「如魚飲水,冷暖自知「,死後即使靈魂不滅,死者也無法再藉口言說,把自己的體驗告訴給活看的人,而活看的人,又如何可能用感官接收到?
  • Cohen《量子力學》幕後故事第3集—裨益當代 實至名歸
    例如在法國,研究生第二年就進行量子力學導論或量子力學基本概念的學習,在研究生最後一年具體進行學習量子力學的基本概念以及量子力學的應用。這本書的編寫是憑藉教授量子力學幾年的經驗編寫的。量子力學的學習應該把介紹與補充分開,本書就是這樣編寫的,另一方面,每一章都有解釋和討論;補充是在每章後以題和課外閱讀的形式給出,以方便有餘力的學生深入理解量子力學。
  • 量子力學導致基因突變?科學家們掌握了一些證據
    撰文 七君 癌症令人聞之色變,而量子力學又是大熱的研究領域,把癌症和量子力學結合在一起,很容易讓人產生誇大其詞、譁眾取寵的聯想。 但是一些學者卻指出,量子力學可能是 DNA 發生突變,導致複製錯誤的物理原理,他們還得到了一些證據。
  • 【名家說第24期】原子論漫長的發展史!!
    1905年,愛因斯坦發表了關於布朗運動理論的論文,把它作為隨機行走問題,求出粒子位移的均方值與時間成正比,並且比例係數中含有阿伏伽德羅常量。1908年,在玻爾茲曼自殺僅僅兩年之後,法國物理學家佩蘭(圖29-19,諾貝爾物理獎得主)用實驗驗證了愛因斯坦的理論,並由實驗結果算出阿伏伽德羅常量。佩蘭由於這一工作獲1926年諾貝爾物理獎。這樣,原子和分子的存在已是無可置疑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