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兒育女是老百姓心中的頭等大事,多子多福的觀念在中國歷來深入人心。今天,雖然醫學發達了,大家都知道生孩子的科學道理,但是,各種各樣的求子方式依然為老百姓喜聞樂見。它反映了人們對未來幸福的期盼,對生命傳承、種族繁衍的重視。縱觀全國各地,求子的方式五花八門,你覺得哪樣最靈驗?
拜神求子
祈求神靈保佑,早得貴子,民間的求子方式可謂是因地制宜,入鄉隨俗。燒香拜佛算得上最大眾化的方式了。中國人的信仰是非常靈活,具有極大的隨機性和包容性。不管是祈福,還是求子,見到什麼神靈,都會虔誠地上香朝拜。碧霞元君、送子觀音、金花娘娘、如來佛、山神、樹神、土地公,甚至家族逝去的祖先,都是他們祈求的對象。供奉禮品、焚香禱告、誠信祈求,他們堅信:只要心誠,一定可以得到個胖小子。
掛燈求子
民俗語言講究諧音,按照百姓的民俗觀念,「燈」與「丁」諧音,因此燈包含了「子」的寓意,現在民間很多地方還有以燈求子的現象。晉北有擺燈山的習俗,即在元宵之夜,用燈盞擺字。正月十六日晚上,千百盞燈熄滅的時候,只留下一盞,這一盞就叫「子孫燈」。「子孫燈」被求子者虔誠地端回家後,供在灶神前,再添足油,求子夫婦要輪流守護整整一個晚上,不得讓燈熄滅,果然生了兒子,還要舉行還燈儀式。
廣東的畲族是在家族祠堂求祖先保佑早生貴子,如願以後,在正月十五,要置辦一盞漂亮的燈,掛到祠堂,叫「還燈」。這一年農曆的四月初九,全族藍大將軍出巡的儀式上,生了孩子的這一家,也要有一個人充當藍大將軍的士兵,加入到出巡的隊伍中去,以感謝祖先護佑,得以添丁進口。
配飾求子
佩戴具有生殖意蘊的裝飾品,以取生子、多子之意,在我國歷史悠久。《通典·食貨·錢幣》載,南朝梁武帝時,民間鑄一種花錢,稱為「男錢」,婦女期盼兒子,往往把它佩戴在身上,據說三國時魏國的曹植作過《宜男花頌》。何謂宜男花呢?《齊民要術·鹿蔥》引晉周處《風土記》:「宜男,草也,高六尺,花如蓮。懷姙人帶佩,必生男。」原來宜男花就是萱草,古代人認為佩萱草可以生子。
佩戴求子,最普遍的莫過於佩戴玉石飾品了。玉飾品不僅漂亮,具有很好的裝飾效果,同時,由於玉石形成的年代非常長久,歷來認為吸收了天地日月的精華,具有養生和闢邪的效果。玉器常見的紋樣中,葫蘆、石榴、玉米、葡萄、瓜瓞綿綿等,皆是取其意蘊。葫蘆是多籽植物,也象徵女人的子宮,代表生育能力,石榴代表榴開百子,多子多福,玉米、葡萄,都是代表多子的意思,瓜瓞綿綿就是大瓜小瓜,也是寓意子孫昌盛,繁衍不息,所以,深受百姓的喜愛。
起名求子
在我的老家河南南部,歷來有一種求子的方式,非常盛行。不僅是久婚不孕的人去求子,就是剛剛結婚的新婚夫婦,也會由家人用這樣的方式求子,以求順順利利的,早遂心願。一般來說,實施這樣一個光榮而神秘任務的是女方的媽媽。每年農曆二月初二,我們當地的人祖廟,人山人海。娘家媽媽就會穿過擁擠的人群,獻上祭品,誠心跪拜。不用多說,旁邊的僧人就會在紙條上寫一個名字,交給媽媽。媽媽把紙條揣進口袋,轉身出去,心裡叫著上面的名字,一直到男方的家中,見誰也不打招呼,走進臥室,把紙條交給女兒,女兒把紙條收好,這個儀式算是全部完成,就等來年抱外甥了。
拴娃求子
「拴娃娃」,又稱「拴喜」、「拴孩」、「叩兒」、「抱孩子」,是中國民間尤其是北方地區最普遍的祈子形式之一。是已婚的婦女到廟裡上香跪拜,到廟中求子的信徒在進香之後,會跪在送子娘娘面前,虔誠地許願祈禱,有的婦女還會把紅線拴在自己喜愛的「童子」的手腕上,據說這樣不僅可以得子,而且生下的小孩也會和自己選中的童子一樣惹人喜愛,這個習俗就是民間所說的「拴娃娃」,也叫拴童子。在河南淮陽太昊陵,每年農曆二月初二到三月初三,是祭拜人祖的日子,很多人過來「朝祖進香」,向伏羲和女媧娘娘拴個娃娃。
換肚求子
這種求子方式主要是已經有了女孩,想要再生男孩的情況下採用。就是女方娘家
在孕婦產下女孩後十日內,煮公豬的小肚給產婦食用,如此下一胎即可生男。據說南方一些地方至今還有人採用此法求子。
旁人送子
求子習俗中還有一類常見的形式是由親人或特殊人物向盼望得子的家庭及婦女本人作出象徵性的「送子」舉動。首先是送去某種事物,據說婦女吃了可以很快受孕,如貴州中秋節有偷瓜送子的風俗。其次是送去帶有多子多孫意義的某些吉祥物,常見的的內有「孩兒燈」、「麒麟送子圖」、用口袋裝好的百穀、瓜果等。
投石求子
不少地方都有的投石求子的習俗,就是讓求子的婦女往深山中的石洞丟石子,傳說丟中即會受孕,把洞口看作是產生嬰兒的陰門。這其實是一種性生殖崇拜與性行為模仿巫術,即在某種神聖的時間、地點和場合對某容種生殖象徵物加以祭拜和進行交媾行為的模仿。這樣的求子方式在全世界很多國家和民族盛行。
全國各地還有很多類似的方式,比如架橋求子、種生求子、榕樹結採求子、栽花換鬥求子等,都是因地制宜,隨手就能辦到的事情。不管用什麼方式,最後大家都達到了自己的心願,皆大歡喜,就安心的美美的過自家的小日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