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0年2月3日開播的CCTV-3綜藝頻道《開門大吉》節目上,《大田後生仔》歌曲原創者林啟得介紹,該歌曲的播放量達20多億次。《大田後生仔》創作於2019年8月份,在短短數月就火遍全網,而創作者此前發布的多首歌曲卻沒引起這麼大的關注,《大田後生仔》能夠走紅應有其特殊的原因。本文試從《大田後生仔》的創作與傳播兩方面作探析。
一、不同元素打造好作品
習總書記在媒體融合發展中指出:內容永遠是根本,融合發展必須堅持內容為王,以內容優勢贏得發展優勢。音樂要通過一定的媒體渠道進行傳播,不管是以往的唱片或光碟,還是網際網路的數字播放,優質內容都是音樂得以廣泛傳播的基礎。《大田後生仔》能夠走紅,首先與歌曲的精心打造緊密相關。
一是結合閩南語方言。大田地處福建中部,與泉州、漳州接壤,大部分鄉鎮通行屬於閩南話語系的「大田話」。閩南語主要使用於福建(廈門、漳州和泉州)和臺灣等地,源於黃河、洛水流域,也稱作「河洛話」,它保留了中原古漢語的一些發音,據說共有7個聲調、15個聲母和89個韻母,要比現在的普通話複雜得多。豐富的聲韻使閩南語有天然的節奏感和音樂性,而且其發音較婉轉柔美,人們平時的言談有如唱和,給人輕鬆愉悅之感。用閩南語演唱的閩南語歌曲(簡稱「閩南歌」)便有別具鄉土韻味的聲腔旋律和調式美感。[1]因此,閩南語是閩南歌獨特的藝術魅力所在,聽閩南語歌曲,那種難以言傳的「閩南味」使人感到特別的柔婉和親切。[2]20世紀八九十年代,閩南歌曾由臺灣而流行於大陸和東南亞,《愛拼才會贏》等歌曲唱響大江南北,其溫婉動聽的旋律、特殊的韻味也贏得非閩南語系人們的青睞。然而,由於種種原因,閩南歌在近年來呈衰落之象,少有優秀新作流行。《大田後生仔》雖然不是純粹的閩南歌,「大田話」腔調與閩南地區的閩南語也略有不同,但閩南語方言唱段是歌曲的重點,無疑給聽眾久違而親切的感覺。
二是融入傳統俗文化。歌詞寫作主要有兩種傾向:一種是高雅化,使用典雅優美的詞彙,精雕細琢,凝練意象,或引用古典詩句,歌詞有詩作的閱讀價值;另一種是通俗化,歌詞如同隨口而出,用字不事雕琢,表意也較平白、直接、易懂。隨著社會生活節奏的加快,以及流行音樂固有的大眾化屬性,當前的歌詞以通俗化、口語化為主。就閩南語來說,它是人們用於日常交流的方言。閩南歌適合採用通俗的流行歌曲手法,歌詞淺顯易聽,旋律朗朗上口,經典的閩南歌也都表現出平民風格。[3]《大田後生仔》除了方言唱段呈通俗化,普通話部分也質樸如口語一般,整首歌順口易懂。然而,似乎隨口而出的歌詞實則有長期的生活積累,與那種缺少錘鍊、表達淺白、缺乏情感而被詬病的「口水歌」不同。這還體現於歌詞對民間俗語的運用。如歌詞「做人一輩子,快樂沒幾天」「一條大路分兩邊,隨你要走哪一邊」,引自家鄉流傳的俗語,它體現民間集體長久的生活經驗和感悟,貼近生活,寓意豐富,容易引發人們的共鳴。[4]這也令簡潔直白的歌詞、朗朗上口的曲風有了更深刻的人生哲理,總體上深化了歌曲的思想內涵。
三是包蘊複雜情感。歌曲是表達情感的,而優秀的音樂作品能夠將情感表現得充分而飽滿,從而激蕩聽眾的心懷。一方面,《大田後生仔》表現憂傷的情感。城鎮化使城鎮的人口更密集,人們對城鎮也有更深刻的體會。「縣裡很多的鄉鎮,他們都很團結。東街口的路邊,有很多奶茶店。」簡單的勾畫,就會使聽眾聯想到自己所經歷的城鎮生活並觸發情感,而人口結構的變化衝擊了方言的生存語境,「零零後的同學,你不會說方言」,既是不可忽視的現狀,又是難以釋懷的憂慮。歌曲表達對家鄉的關注、熱愛,情感真切樸實,同時蘊含著淡淡鄉愁。「一年四季的秋風,又吹到了這兒裡。我說年復一年,你說多賺點錢。」歌詞單提秋季,有傷秋情結,而年復一年的生活奔波,「做人一輩子,快樂沒幾天」,也較易引人共鳴。另一方面,歌曲並未纏繞於低吟淺唱的小情調,而是傳遞出激勵人們的正能量。如為聽眾喜歡的方言部分,表達很「年輕積極」的情感。人生有廣闊的道路可走,「不怕不怕就不怕,我是年輕人。風大雨大太陽大,我就是敢打拼」,體現蓬勃向上的朝氣活力。從《大田後生仔》很容易聯想到一些經典的閩南歌。如《愛拼才會贏》,既有「人生可比是海上的波浪,有時起有時落」的現實艱辛,又有「三分天註定,七分靠打拼,愛拼才會贏」的無懼艱難、敢於拼搏的樂觀精神,《大田後生仔》也表現出複雜的人生體驗,而主要表現出那種堅韌不拔和樂觀向上的文化精神,是大田人精神的反映,更是閩人精神、中華民族精神的再現。
此外,曲子的簡單結構,簡單明了的節奏,原唱者獨特的音色和唱功,以及詞曲唱三者合而為一所具有的創作優勢,最終使歌曲由符號演變為可聆聽的優秀音樂作品,從而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
二、多舉措助推音樂傳播
「好酒不怕巷子深」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傳統的傳播方式無法讓音樂作品走入公眾,而僅僅將音樂發布於網絡,沒有相關營銷推廣,作品也會很快沉沒於新媒體的海量信息中。多舉措、多途徑的傳播對音樂的發行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從《大田後生仔》的走紅可以發現網絡傳播等所產生的影響力。
一是新媒體的傳播。當下,網絡等新媒體成了音樂播放的主陣地,而新媒體的用戶不是單純的受眾,他們既接收音樂,又傳播喜歡的歌曲,甚至成為音樂作品的再創作者。《大田後生仔》首先受到部分大田人民及閩南語聽眾的喜好,他們通過微信等進行轉發和分享,使歌曲為更多聽眾所關注。另外,隨著新媒體的發展,視頻超越了單純的文字或讀圖,網絡直播、短視頻正風行網絡,音樂也隨之被廣泛應用。《大田後生仔》的精彩部分即閩南語方言唱段,雖然很多人聽不懂,但很有節奏韻律感,在抖音等視頻軟體中被製作為背景音樂。抖音是一款日活躍用戶超4億的視頻軟體,很多人在上面發布視頻作品,其中不少作品把《大田後生仔》當作背景音樂,使這首歌變得火起來了。
二是傳統媒體的宣傳。《大田後生仔》歌曲的題材有一定的地方性,隨著歌曲不斷傳播,引起地方文化部門及相關人士的關注,為了宣傳地方文化,他們由一般的關注轉為主動的調查研究,如對《大田後生仔》原創者進行採訪,了解歌曲的創作始末。[5]地方電視臺、省市報刊隨後對其人其事進行報導,原創者自幼愛好音樂,雖經歷了種種困難,但仍不放棄對音樂的執著追求,最終自學成才。傳統媒體介入的時間較晚,但以其權威性的報導,以及布局的新媒體的一併轉發,人們更深入地了解原創者,更好地解讀歌曲表達的情感。而傳統媒體對《大田後生仔》及其原創者的跟蹤,如對原創者受邀參與深圳衛視跨年晚會、上央視等的及時報導,有利於保持歌曲的熱度,擴大歌曲的影響。
三是音樂的藝術衍生。新媒體發展,自媒體興起,人人都有麥克風,人們的創作欲得到激發和表達。隨著《大田後生仔》的熱傳,翻唱歌曲特別是其中的方言唱段,更能滿足人們的表現欲,因此專業音樂人和普通用戶對歌曲進行翻唱。在網易雲音樂平臺上,除了真摯淳樸民謠原唱版,還有兩個翻唱版受到聽眾的喜愛,3首歌曾在同一天登上音樂飆升榜前5位。除了翻唱,《大田後生仔》還被演繹成舞蹈、相聲等藝術形式,如在抖音中,羅志祥、潘長江等明星及普通用戶搭配著《大田後生仔》的旋律跳起了專門的舞蹈,這種由網友根據歌曲創作的「大田後生仔舞」一度登上抖音熱點榜第一位。[6]這些藝術衍生對歌曲的走紅和保持熱度起著重要作用。
另外,作為民間歌手,尚無團隊來運作,但網絡音樂原創平臺發揮了積極作用。《大田後生仔》在網易雲音樂上線後,音樂平臺認為歌曲有爆紅潛質,便主動聯繫原創者推廣歌曲,讓歌曲更加火爆。正是有意識的推動和無意識的傳播,多舉措共同助推了《大田後生仔》的走紅。
總之,一首歌曲的流行看似偶然,其實有著它的必然因素。從傳播學視角來分析,獨特而優秀的作品內容,以及藉助新媒體等渠道的廣泛傳播,是《大田後生仔》走紅的原因。可以說,音樂創作應積極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主動吸收民俗文化資源,善於運用民間俗語、諺語、俚語及鄉土歌調,突出民族性、時代性、群眾性,同時藉助網際網路技術,進行藝術的衍生與融合,實行多途徑的傳播,以此表現新時代的奮鬥進取精神,傳遞出正能量。
參考文獻:
[1]參見王秀玲《閩南語歌曲的發展現狀與思考》,載《人民音樂》2008年第12期,第18-20頁。
[2]參見盧廣瑞、林詩媛《臺灣閩南語流行歌曲<愛拼才會贏>之分析》,載《解放軍藝術學院學報》2013年第3期,第70-72頁。
[3]參見陳耕、王秀玲、陳彬等《原創與生機——閩南語歌曲音樂創作研討會紀要》,載《福建藝術》2006年第5期,第27-29頁。
[4]參見張知松《<大田後生仔>走紅隨想》,載《福建日報》2019年12月17日第8版。
[5]鄭宗棲、陳小瓊《「大田後生仔」把家鄉唱給你聽》,載《福建日報》2019年11月19日第8版。
[6]參見周末:《大田後生仔》從網易雲音樂紅遍全網,專訪原創林啟得揭秘爆款路徑,2019.11.08。